這是軟實力英語的第590篇原創文章。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說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Peter)提出的“木桶理論”:一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決于木桶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于構成木桶的最短的那塊木板。
與之類似的是“鐵鏈理論”,即一條鐵鏈的堅固程度決定于它最弱的一環。
然而,這些理論也有其適用的局限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有人甚至還列出了它的一些危害性,以說明不能盲目相信什么理論,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吸收其有用的內核。
近日,看了馬云的一個演講,談到自己的英語水平,他謙虛地說:“教英語沒法和教授比,在企業家里英語是最好的!”
聽過馬云英文演講的讀者,應該知道,他的發音帶有較重的中式英語,而且語法錯誤也較多。但是,他的英語演講的優點也同樣顯而易見:大膽自信,流暢自如,非常勵志。
就這個演講而言,我最大的感受是:
不要試圖去彌補自己短板,而是應該強化自己的長處。
可以想象,在英語發音上,馬云就是再怎么努力訓練,也不可能達到完美如楊瀾或是英國明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中國人稱其為“卷?!?,或是另一明星湯姆·希德勒(Tom Hiddleston),人稱“抖森”。
相反,馬云把精力都投入到電子商務中去了,找到了自己擅長的東西,最終功成名就。
以高考為例,有的學生上了高三,發現自己數學瘸腿,特別拉分,于是每天花大量d時間做數學題,往往是一個晚上兩三個小時,只做了兩三道題,月考下來,還是三、四十分。
我一直認為,學好數學需要天賦,努力雖然也很重要,但是,對于高三學生來說,影響比較有限。與其相反,學好英語,努力非常重要,畢竟,英語要記憶的東西比較多,需要日積月累。而對于高考英語來說,天賦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彌補數學短板,不如努力加強英語優勢。拿自己的弱項和別人的強項去競爭是不明智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高考競爭有點像“田忌賽馬”。當年孫臏教田忌用下等馬對上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雖然第一場比賽輸掉了,但是后面兩場比賽都取得了勝利,最終田忌以弱勝強,贏得了比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優勢,避開敵人的鋒芒,不是找出一個必勝的方法,而是去找到一個獲勝的可能性。
那么,回到英語啟蒙的話題,我們必須借鑒田忌的策略,轉換思路,才可能以弱勝強。
具體來說,就是并非每一個孩子在聽說讀寫方面都出色,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喜好,重點培養具體某一方面的特長。例如,有的還在發音基礎不錯,可以進行專門訓練,往播音員或主持人的職業方向培養。
退而求其次,也可以在一些大型培訓機構任職,或是通過互聯網進行教授口語,都是不錯的選擇。
還有的孩子喜歡寫字,文筆較好,當以閱讀寫作為訓練重點。眾所周知,在國外留學時,經常要求大量閱讀,并撰寫論文。
此外,寫作屬于高級形式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語言表達能力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展。如今自媒體發展早已過了草莽英雄群雄逐鹿的時代,進入到了“內容為王”的實力比拼階段。擁有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功底,必將贏得廣大讀者的認可,同時實現自己的夢想。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圖追求全面發展,補齊所有的“短板”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同時,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有的時候,同樣是經過10年堅持,有的孩子英語水平已經可以和外國人無障礙交流,有的孩子還只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有的孩子已經開始了原版書的自主閱讀,有的孩子還停留在簡單的繪本閱讀水平。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斷定孩子沒有學語言的天賦,因此就半途而廢,選擇樂器或是繪畫,開始新的試錯。
這種做法不可取,即使是馬云當年放棄英語教師的職業的時候,他的英語水平也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這為他后來擴大國際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所以,即使英語不能成為孩子未來發展的強項,也應該在啟蒙階段,抓住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為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童子功”。
最后,我們仍然需要面對現實,認清眼下單一技能的不利影響。
由于前幾年外語專業招生過熱,這幾年總的就業形勢已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單純的英語人才市場需求已日趨飽和,只會英語,即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如今面臨著比較尷尬的就業局面。
在AI(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僅僅是擁有英語單一技能的人,其它專門技能的專業人才,同樣面臨人工智能的挑戰。
以英語為例,要想學到精通,至少需要10000小時的刻意訓練。即使孩子經過努力,將英語學到了精通,也無法與人工智能進行比拼。阿爾法狗面世幾年,已經打敗了所有的人類棋類頂尖高手。從國際象棋到圍棋,無往不勝。
所以,我們應該借鑒馬云的發展模式,通過跨界,揚長避短,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和施展。
熱文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