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生活給了我一地雞毛
我也要把它扎成漂亮的雞毛撣子
文|李清淺
最近被一個叫《包寶寶》的動畫片刷了屏。
這部由華人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片,榮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故事并不復雜,一個在美國的華裔家庭,母親得到了一個包子兒子,母親悉心照料著孩子,看包子兒子一天天長大,眉眼間全是笑意。可是,有一天,包子兒子成人了,他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朋友,甚至要搬出去和女朋友同居。母親不希望包子兒子離開她,離開這個家,包子兒子卻執意要走,于是母子二人發生劇烈爭執,因為她好害怕失去她的包子兒子,情急之下,母親把包子兒子吞了……
很多人說這簡直是恐怖片,當母親無法再控制孩子,當孩子不再對母親言聽計從,母親竟然“吃了”兒子。
可是,當過媽的人也知道,這片子,其實是個“寫實”片。
母親為了照顧孩子的辛苦付出,每天操碎了心,很寫實,
母親怕兒子受到傷害,拼命保護他,很寫實,
母親面對兒子的長大,那種害怕與無助,很寫實,
父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只露了幾次面,也很寫實……
幸運的是,“吃掉包子兒子”只是一個夢。“包子兒子”,只不過是兒子的一個影射,可是媽媽對兒子的愛與付出,以及隨著他“長出胡子”之后的矛盾,卻是真實存在的。
為什么相對于父親,母親們在孩子成長問題上更焦慮、更無助?因為付出了太多,心也太重。
我們當然知道,孩子遲早是要離開這個家的,也明白夫妻關系應當放在家庭的第一位,可是明白要害,不等于執行起來沒難度,有了孩子后,我們還是不知不覺中,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
對孩子好,是一個女人的天性。媽媽為了孩子,真的是割肝救子都在所不惜。
可是太愛孩子,對孩子心太重,甚至把孩子當成唯一的寄托,其實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付出越多,期望越高,往往也會出現強烈的“控制欲”,想讓孩子乖乖聽話,因為,我們都是為了他們“好”嘛。
可是我們以為的“好”,孩子卻未必覺得“好”。
更不要提,沒有人會一直受制于人,哪怕是最愛他的家人,哪怕是他的母親。
終于有一天,矛盾爆發,家庭和諧不再,母親痛哭流涕,覺得自己遭到“背叛”,孩子同樣一肚子委屈:覺得父母控制欲太強,所以才有了“父母皆禍害”這樣的組織,有的子女成年后,甚至和父母斷絕關系,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千萬別覺得孩子小時候“乖”“聽話”是件好事,因為這樣的孩子,將來有一天,反而對父母的鉗制備感壓力,痛苦不堪,誓死反抗。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兒說自己的男友是個“媽寶男”:男友31歲了,回家還有門禁時間,晚上十點半前必須要到家。特殊情況,才可以延長到十一點。
除了嚴格的門禁管理,男友父母還有很多規矩:比如,媽媽經常發微信打電話,問他在干嘛,讓他晚上別太晚,早點回家;不允許男友把車開上高速,只能在市區里開;不允許自駕游,只能坐公共交通工具;工資卡由男友父母保管,自己每月只留下收入的零頭作為生活費……
很多人勸這位女士趕緊分手,這樣的“媽寶男”,不分還留著過年嗎?
媽寶男可憐,他身后,則是一對控制欲極強的父母。他們心中,31歲的兒子,依然是個“寶寶”。
如果“寶寶”習以為常,愿意聽命于父母,家中就會風平浪靜,只是“寶寶”的女友或者妻子比較痛苦。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少有孩子會一直服從父母的“權威”甚至“高壓”,他們遲早有一天會舉起革命的大旗,向父母宣戰。
這時候父母怎么辦?他們用盡心血,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寶貝竟然要鬧獨立……
有的父母經過心理建設,可能接受了這樣的事實,有的卻不甘心繳械投降,我就知道好幾個媽媽面對孩子的“獨立”尋死覓活的事例,還有一位甚至割腕自殺……
這樣的故事,真是讓人禁不住長嘆一聲。所以有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反而成了孽緣。
聰明的父母,一早就做好了思想準備,想好了要從兒女的生活中得體地退出。
作家龍應臺曾經寫過這樣的句子: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而我們,即使再不舍,也要明白,孩子們終究有自己的生活,他們終究還是要過自己的人生。
就像影片結尾,媽媽還是選擇了和兒子和解,選擇了接納他的女朋友,而這也非常“寫實”,因為大多數媽媽最終會選擇這樣做。
是的,媽媽們總是特別原諒孩子,盡管,自己的心都快碎了。
而我,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