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患高血壓的人跟華子說,他之前每天吃氨氯地平,但最近血壓有些不穩定,醫生給他又加了替米沙坦。他問華子,兩個藥要怎么吃,是早晨一起吃還是早晚分開吃?
華子說,兩者都是長效降壓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放在一起吃沒有問題。但如果可以根據自己血壓波動的規律確定服藥時間,降壓效果會更好。
對高血壓的治療獲益,來自于血壓降低的本身。但在控制血壓達標的同時,還需要平穩。因為短效降壓藥物會造成血藥濃度大幅波動,繼而造成血壓的大幅波動,容易誘發心腦血管意外事件,所以在降壓治療的時候,通常優先選擇長效降壓藥物。
在常用的降壓藥物中,需要注意地平類藥物中的硝苯地平普通片,普利類藥物中的卡托普利,洛爾類藥物中的酒石酸美托洛爾,以及常用的利尿藥是短效降壓藥物。其他大多數的“地平”、“普利”等藥物,所有的沙坦類藥物,都是中、長效藥物。
人體的血壓每天會進行規律性的波動,通常在上午8~10點和下午4~6點,會出現兩個血壓高峰值。在夜間睡眠的時候,血壓出現一個低谷。“兩峰一谷”是人體正常的血壓規律,大約有70%的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規律是正常的。
血壓規律正常的人,可以在清晨起床后,空腹服用長效降壓藥物。可以控制白天較高的血壓,在夜間入睡時,血藥濃度降低,可以避免造成夜間血壓過低。
如果服用利尿藥物,則建議在上午、中午服藥,不要在睡前服藥,避免因為起夜排尿而影響睡眠。
但有一些人的血壓不規律,白天血壓的峰值不明顯,反而血壓在夜間升高,或是在清晨出現“晨峰血壓”,使夜間或清晨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升高。就需要把長效降壓藥物改成睡前服用,可以對夜間、清晨的血壓更好地控制。
有高血壓的人日常監測血壓時,需要在早晨、下午血壓高峰時進行測量,以全天血壓最高值評估用藥效果。有條件的人,最好做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可以評估全天血壓波動情況,揭示節律特點,可以幫助明確服藥的時間。
有些老年人會在餐后出現低血壓,表現為餐后30~60分鐘出現頭暈、乏力、視物模糊等情況。如果有相關癥狀出現,建議在餐前、餐后監測血壓,如果發現餐后血壓降低。可以將餐前空腹服用的降壓藥,改到餐后2小時服用,可以減少低血壓的發生。
如果服用的降壓藥中有特拉唑嗪、哌唑嗪等α-受體阻滯劑,會引起血管顯著擴張,容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所以此類藥物宜在睡前服用,服藥后采取平臥體位直接入睡,就可以避免體位性低血壓導致的頭暈、摔倒。
總結一下,保持規律服藥是治療高血壓最有效的方法,治療時選擇長效降壓藥物,可以保持平穩降壓,減少意外發生。有條件的人建議做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根據血壓波動規律確定服藥時間,可以獲得更好的降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