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一個離我們很近的“第二地球”,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就像之前許多系外行星一樣,如Kepler-452b和Gliese 667 Cc,比鄰星b(Proxima Centauri b)在媒體報道中被描述成是明顯地“類似地球的”。但在現實中,我們對鄰居的適居性或大氣知之甚少。更重要的是,關于這顆行星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信息似乎與“第二地球”或“地球2.0”等綽號相矛盾——這些標簽的濫用可能會傷害到公眾的感情。
NASA行星科學家Steve Howell表示,如果我們在每一篇新聞稿中都大談類似地球的,那這是種貶低它的方式。
比鄰星b當然是一個去尋找外星生命的好地方。這顆行星就位于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系統中,它的軌道位于比鄰星的宜居帶內。比鄰星b甚至與地球大小相當,天文學家估計,它的質量只比地球大30%。
但在許多其他方面,這個所謂的“第二地球”是完全不同于我們這顆小小的藍色星球。地球需要約365.25天圍繞太陽公轉一周。而在比鄰星b上的一年則是相當短的,它每11.2個地球日左右就能繞比鄰星公轉一周,這是因為這顆行星的軌道非常接近于中央恒星。如果比鄰星熱如太陽,那比鄰星b將會被烤焦。對于任何可能生活在那里的東西而言幸運的是,比鄰星是相對較冷的紅矮星,不排除其附近存在類地球行星的可能性。
然而,比鄰星b的宜居性也存在疑問。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比鄰星b可能會孕育生命。這意味著這顆行星既不太熱也不太冷,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甚至可能有一個巖石表面。但這還不能被證實。
天文學家推斷,當行星近距離繞著紅矮星公轉(就像比鄰星b一樣),它們可能會被潮汐鎖定。就像月球與地球一樣,行星只有一側會面朝其母恒星。“暗面”將被凍結,而“陽面”將沐浴在恒星輻射之中。理論上,比鄰星b的大氣和潛在海洋可以重新分配這種能量。但即使這顆行星擁有大氣層,那也很可能已經被極端的輻射給削薄了,并導致其表面惡劣的環境。
換言之,雖然這顆地球般大小的行星可能是宜居的,但它可能并不與地球相類似的。但這種區別有關系嗎?
不精確的標簽會致使誤導。對于普通人而言,“地球2.0”可能所傳達之意就是一顆擁有青草或深藍色海洋的星球。并且,過度使用這些說辭容易使讀者疲勞,削弱公眾興奮,而這是天文學家和媒體所不希望看到的。
不過,也許不需要太長的時間,我們就能發現一個真正的地球2.0。新型望遠鏡陣列正在世界各地建成,這些天文臺將能夠使我們更好地觀測宇宙。還有,如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將會搜尋太空去尋找諸如氧氣等生命特征。當這些技術投入使用時,比鄰星b將成為它們首秀的一個很好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