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華人在,吃的世界豐富多彩,而新加坡更是錦上添花。周六,在珍珠坊大樓旁和孩子倆一起吃的早餐,四川小吃、山東大包、雞蛋餅、豆漿,簡單的小攤,卻滿口都是中國味道。
我們隔三差五也會去餐館吃飯。海底撈、福建菜、香港茶餐廳等都可以滿足中國胃,同時也成就了某些儀式,生日、相聚,更成全了味蕾上的誘惑。
然而,作為傳統的中國人,特別像我們這般年紀的人,更多的時候還是喜歡自己買汰燒,雖說費力,但是很享受這樣的過程。這一次幾十公斤的行李,帶的大部分都是食材。
其實,在新加坡買菜可選擇的還挺多。步行五、六分鐘,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大型超市。老公他嫌品種少,很少去那。更多去的是一站地外的中國超市和相鄰的馬來人開的小菜場。而每每有客來,大多是去四站地外的菜場,那也是馬來人開的大型菜場,有豐富的食材,價格親民。但是市場里是沒有豬肉可買的。
對于喜歡在廚房勞作并享受的人,自然也喜歡流連于各種購食物的場所。老公就是這樣的人,在十幾個國家自由行時,我陪著他一起光顧了許多菜市場,只是很多國家少了討價還價的那份樂趣。
去年一月,我們倆也在新加坡,閑逛到史密斯街,無意間發現有一巴剎,不知道是否因為靠近牛車水(類似國外的唐人街)的緣故,內有許多食材,尤其是活的,諸如黃鱔、牛蛙,非常適合做寧波菜,而蔬菜的品種多也新鮮。特別的記得螃蟹比家附近的價格更養眼,只是時間遲了些,有價無市。這個巴剎感覺很親近。
有客來,那天祖孫三代一起逛這巴剎購菜。進巴剎如魚得水,用來形容老公的歡脫,一點兒不過。他徑直往螃蟹店鋪走去。彎腰挑,一個一個看過來,筐子里的螃蟹都受到侵犯。但價格堅挺。接下來是魚、黃鱔、肉、各種菜蔬、水果。濕漉漉的地面,擁擠的人群,卻也不亦樂乎。尤其是他成功的把那個印度人的魚價壓了些,開心。
采購的新鮮食材和寧波食材由老公主廚,做了地道的寧波菜,外加寧波湯圓。老鄉說好幾個月沒吃上家鄉菜,真好。
其實這一桌菜有兒子做的清蒸茄子和兒媳做的鹵菜(藕和牛肉)。
新加坡政府規定房屋不設置對外排放油煙管道,廚房也見抽油煙機但油煙由內置的裝置處理。在我看來,處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對于中國人習慣猛火爆炒的,一時間,廚房彌漫著濃濃的的油煙味。而兒子倆又忙于工作,二人世界時偶爾在家做飯,即便如此卻各自還有拿手的菜。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用的佐料多也講究。
很享受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氛圍,但每天晩飯等著兒子一起吃,幾乎是常態。
雖然與寧波沒時差,但早上六點半的新加坡天還曚昽,我們一家人卻圍著電視機,觀看兒媳在英國BBC電視節目里的被采訪直播。
因為早起,兒媳下班提前回家。之前說,今晚我做東炎湯,麻婆豆腐,藍莓山藥。
下午四點半,兒子說,你們晚上先吃吧,我接下來開始還有3個會議......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