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陀”義譯為覺者,佛陀就是覺悟宇宙真理的圣者,不僅自身的福德、智慧已圓滿,得自在解脫;亦能以自證之德,度化一切眾生,令遠離煩惱之苦,得涅槃的究竟之樂。
2、菩薩為“菩提薩埵”之略稱。新譯作“覺有情”,即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之意;舊譯為“大道心眾生”,意即志求無上道者。所以菩薩即指發(fā)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者。
3、羅漢 即“阿羅漢”之簡稱,有殺賊、無生、應供三種意義。也就是斷盡煩惱,解脫生死,應受天上人間供養(yǎng)之圣者。后世多用來指稱聲聞弟子之證得第四果位者而言。
4、韋馱天 又稱“韋天將軍”,或尊稱“韋馱菩薩”。為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將之一,是四天王三十二將中的首將,是僧團、寺院最著名的護法神。
5、金剛力士 執(zhí)金剛杵護持佛法之天神,常立于寺門兩側,守護伽藍(寺院)。
6、施無畏印 即佛陀為令眾生得安樂無畏,普除一切煩惱怖畏,所施予的印相。相傳佛于王舍城時,提婆達多曾惑亂阿阇世王,以計策召佛入城,并放出醉象,欲踐踏佛陀。當時佛舉起右手舒五指,狂象即被降服,該手印即施無畏印。
7、禪定印 佛陀入禪定時所結的印相。
8、說法印 佛說法時所結的印相。此印表以法輪摧破煩惱,使身心清凈,又稱“轉法輪印”。早期印度佛教造像在方座下大多雕刻法輪與鹿的形像,代表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
9、與愿印 是佛應眾生祈求,一切皆令圓滿,所作的印相。與愿印在早期印度較少見,后于中亞、中國則大量出現(xiàn),其形相與凈土思想有關,目前大都為阿彌陀佛之手印。南北朝時常與“施無畏印”并用。
10、雙跏趺坐 即互交二足,結跏安坐。右足在下為降魔坐,反之則為吉祥坐。此為最佳坐姿,全身重心不偏不斜,最安穩(wěn)持久,修定容易成就。
11、單跏趺坐 交一足為單跏趺坐,左足在上或在下均可。
12、半跏趺坐 僅有一足上盤,另一足垂放而下。自唐代普遍流行于敦煌及洛陽長安地區(qū),為唐代菩薩像的另一不同形式。
13、半跏思惟坐 僅有一足上盤,另一足垂放而下,一手指頰、低首側身的冥想沉思狀。半跏思惟坐不見于印度,而流行于中國南北朝時期,其意義一是佛為菩薩時思惟眾生苦的造像;一是彌勒菩薩的思惟像。
14、善跏趺坐 雙足未盤起,自然垂放之坐姿,又稱“倚坐”,西方人稱European Style。犍陀羅時期已經出現(xiàn),盛唐時期則為彌勒佛的標準造形。
15、交腳坐 兩足交叉成X型。此坐姿于犍陀羅時期已出現(xiàn),到了中國北朝大量運用在彌勒菩薩的造形上,此坐姿可說是彌勒菩薩的專用坐姿。
16、自在坐 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撐于膝后;或有右膝曲起,左足垂下,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撫于座上,呈自在舒坦之姿勢。自在坐姿早期出現(xiàn)于印度阿姜塔石窟的龍王像,后相傳唐代周昉創(chuàng)作自在坐姿的水月觀音,宋代以后成為菩薩像的流行形式。
17、袒右肩袈裟 即披著袈裟時袒露右肩,覆蓋左肩。原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禮法,佛教沿用此法,比丘拜見佛陀或問訊師僧時,須偏袒右肩,以表恭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