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重點扶持文學公眾號。平臺宗旨:體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然排在了最后,喝茶,卻是非常普遍的。從記事起,父親和奶奶就喝茶,喝的是茉莉花茶。父親從大集上滿意而歸, 喜滋滋地從皮包里面掏出一大包茶葉,像淘到寶貝似的遞到奶奶手里,笑呵呵地說:我又買了斤茉莉花茶,你看看咋樣?奶奶接過茶,小心翼翼地拆開包裝,把手伸進茶葉袋子里,捏一些茶葉出來,仰手散在手心里,然后低下頭聞一聞手心里的茶葉,再端詳一會兒,再低頭聞一聞,臉上洋溢著一種滿意的笑容,瞅著茶葉說:嗯,味兒挺好,就是多少有點兒梗子啊。然后把茶葉放進去,袋口折疊兩層,大拇指甲用力刮下袋子邊緣,再夾上小夾子。奶奶的腳好小,標準的三寸金蓮,所以老來基本天天盤著腿坐在炕頭上。每一次沏好的第一碗茶水,父親總是讓我們小孩端給奶奶,奶奶滿面笑容,向前探出身子,雙手接過茶水,表揚我們:好孩子,真孝順。我們也高興得雙手扶著炕沿蹦跳幾下。奶奶雙唇靠在茶碗邊上,沒有門牙依靠的雙唇輕輕地吹幾下散氣,茶水表面的熱氣蜿蜒而出,茉莉花香飄溢滿屋,清爽沁鼻。然后啜飲小半口茶水含在嘴里,雙唇合并,品味潤喉,喝的一點兒也不著急,好一會兒才咽下去,每一口都這樣慢慢地細品,一茶碗水得好幾分鐘才能喝完。奶奶每次就喝三茶碗水,多一點兒也不喝,問她為什么,奶奶說茶水就頭幾碗香,再說喝多了光上茅房。于是父親就一個人喝,直到把一暖瓶水喝光為止。有一次,父親剛沏好了茶,奶奶還沒有喝完那有數的三碗茶水,家里來了一位親戚,父親端起茶壺,出門把茶水倒掉了,重新沏了一壺茉莉花茶,第一碗茶水雙手捧送到客人手里,不等客人喝完,父親又端起茶壺給他添上。客人走后我問為什么把剛沏的茶水倒掉?父親說這叫茶禮,是對客人的尊重。這是我第一次從父親的言教中懂得了“茶禮”這個詞。三十多年過去了,先輩故去,再也看不到父親和奶奶一起喝茶的溫馨畫面。周末回老家看望母親,一大家子人圍坐在圓桌旁,桌上擺的還是那把老茶壺,茶葉桶里裝的是上等的茉莉新茶。電壺“咔”的一聲響,水開了,三姐正要沏茶,大姐不緊不慢地說:“先灌起來吧,又不是多干渴,待會兒再沏,咱奶奶那個時候說過,剛燒開的水會把茶葉沏敨了,沏出來的茶不好喝。”二姐接過話說:“一百度的開水不能沏茶,沏茶最好用八十度的水。”你一言我一語地拉著呱,說話間十幾分鐘過去了,我提起暖瓶,一邊沏茶一邊說:“咱奶奶以前教過我,沏茶的時候倒水要粗,暖瓶三起三落,讓熱水把茶葉拍打開,茶葉在壺里翻淹攪滾滴,然后蓋上茶壺蓋燜五六分鐘。”哥用知者的口氣幽默地說:“用現在的話說,那叫鳳凰三點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娘一字一句地說:“你奶奶在世的時候,茶壺都是只擦外面,里面茶銹很厚了也不刷,說是叫‘茶山’,沒有了茶葉的時候,茶壺里倒上白開水,沏出來的水也有茶色。”大家一致認為:保留茶山不科學,不健康。那是茶垢,容易滋生細菌。娘說:“有時候是沒錢買,有時候是茶葉接連不上。有時候喝的茶葉啊,是稀碎稀碎的茶葉末……”雖然腦海里根本沒有那個年代的記憶,只能靠想象,娘的話讓我們都唏噓那時的貧窮與落后,感嘆老一輩的不容易。哥就和三姐開玩笑:“我看跟著老一輩學的,都是喝茶的行家啊!還懂得回茶呢,不錯。”三姐滿臉驕傲地笑著說:“我也記得奶奶說過,第一碗茶水沒茶色,回一下茶再喝,就可以了。”一人端著一個茶碗,喝著甘甜入心的茶水,欣賞著明艷養眼的茶湯,紛紛贊美著明前的茉莉新茶味兒正,好喝。不知什么時候,我也習慣了喝茶。茶具有紫砂、陶瓷、玻璃的,還有蓋碗、托盤套裝等,精致美觀,隨性而用。用哥的話說來個鳳凰三點頭,靜觀茶葉在杯中至浮至沉,茶卷茶舒,那是一種跌宕的美。疫情這段日子里,兒子在家上網課,時常坐下來看我泡茶,陪我喝茶。兒子邊喝邊聊:間或恩贊老師、吐槽同學,談智力的開發與提高,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等……每次喝茶不用喊他,聞著茶香就湊過來了,大拇指和食指夾著小茶盅,一飲而盡,笑瞇瞇地說:“這茶真好喝啊!就是茶碗小了點,喝著不過癮。媽,我發現咱娘倆都快成茶友了。”驀然間,父親和奶奶一起喝茶的溫情畫面浮現在了腦海,那何嘗不是最美的風景。此時此刻,何嘗不是最幸福的時刻。生命,是一本教科書,喝茶,是教科書中的一課;生命,是一路的旅行 ,喝茶,是路邊的一道風景。生活,因喝茶充滿生機樂趣;生活,因喝茶而安享寧靜溫情。我喜歡喝茶,習慣喝茉莉花茶。作者簡介:王宗霞,中技畢業,人到中年,心靜如佛,虛心向文友學習,嘗試寫些文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