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重點扶持文學公眾號。平臺宗旨:體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關注微信公眾號“東營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溫度的文字!
家鄉的蘆葦和葦席
作者丨許壘 攝影丨李金峰
某日,與家母聊起我年幼時家里的貧困生活,不經意間憶起當年農村入冬后家家戶戶編葦席的場景。那時的葦席讓多少農家告別了饑餓,讓多少野孩子走進了學堂。
我的家鄉在廣饒縣碼頭鎮,地處黃河入海口南岸,屬于黃河淤積的退海之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兒還是河道縱橫,湖泊遍地,極適應于蘆葦的自然生長。
春天的蘆葦發芽于鹽堿地里的灘涂和春水里,寒食節前后給人以絲絲寒意中暖心的綠。掐幾段回家鮮炒,一口初春的鮮美,真是蘆芽美味幾人識啊。恰恰應了北宋詩人蘇軾《惠崇春江曉景》里的那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夏天的蘆葦,早已亭亭玉立,如身著戎裝的女兵,颯爽英姿,舞動中透著靈氣。葦蕩深處多有水鳥寄住。端午節前后,常有鄉民來采摘蘆葦葉包裹粽子,還有下學后放牛娃和他們牽著的黃牛貪戀那灘涂上的蘆葦嫩葉。確有“吾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韻味。此時的碧綠也許是在期待秋風寒雨的吹打,期待綻放頭頂的蘆葦花,像槍纓,更像將軍頭上的盔纓,甚是威武!
冬天來了,葦蕩深處成了野獾、狐貍的聚集地。每至深夜,鴉鳴狐叫,很是瘆人。更有大人為嚇唬不聽話的孩子,常常編纂出葦蕩里的鬼怪故事。因此,兒時的我們多愿待在冰面上玩耍,很少靠近那神秘詭異的蘆葦蕩。
蘆葦的用途廣泛,主要還是用于編席。葦席在故鄉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兒的葦席篾花小,手工細致,種類和花樣繁多,用途可分為床(炕)席、圍墻席、苫蓋席等。就是這不起眼的蘆葦經過心靈手巧農家婦女的雙手就變成了一張張潔凈耐用的葦席。
記不清是哪一年了,葦席生意大火,竟然有了收席人爭著從編席婦女屁股底下搶席子的場景,還真有點“洛陽紙貴”的意味。席子賣得好,這蘆葦自然也成了搶手貨,村民們競相搶割。時間不長,近處的蘆葦被搶光,大伙便跑到幾十里外的灘涂去收割,早出晚歸,人困馬乏。記憶中,不知有多少個隆冬是在葦蕩里度過,又有多少個日夜是在葦草車上醒來睡去……
說到這編席,那可是大有學問。現在想來,竟然覺得家庭作坊在那個年代就彰顯出了村民的聰明才智,處處體現出分工合作的科學管理模式。葦席的編制大致分為割葦、曬葦、刪葦、刷葦、鎪/穿葦、飲葦、碾葦、扒葦、編席等九個工序。
割葦、曬葦無需贅述。這刪葦,僅一把菜刀就行,即割去蘆葦頂端的蘆花。如果遇上編席營生著急,上鍘刀三下五除二,幾天所需的去花葦子就出來了。鍘去蘆花又刷去葉子的蘆葦像丟盔棄甲、橫尸野外的殘兵,再也沒有了昔日的威武,光溜溜地躺在院子里,讓人覺得有點凄涼。
鎪葦和穿葦就是給蘆葦來個穿膛破肚,將它們做成一整片或三片寬度一致的葦片。這一步自然要有專業工具的輔助,一個鎪子、一個穿子。因蘆葦的直徑不一,又因席子對葦片寬度要求不同,這一鎪一穿就把滾圓的蘆葦豁成尺寸不一的葦片。當然,這活都是由家里的父輩擔綱,既要有嫻熟的技藝,又考驗著那足夠的手勁。
飲葦一環自然少不了孩子們的摻和,父輩們將捆好的蘆葦用獨輪車推到河邊,我們就掄起鎬頭一番熱火朝天,欲問何為?鑿一冰窟窿!大小比蘆葦捆稍大些即可,再用繩子將葦捆首尾相連,依次續到冰下,把繩頭固定在河岸的樹樁上,免得被冰下流動的河水沖走。
最考驗我們這些孩子耐性的還是熬夜碾葦和枯燥的扒葦子。浸泡一天一夜的蘆葦被父輩們趕在下午落日前破冰撈出,放到岸邊瀝去葦管里的水,稍后用獨輪車運到村里的碾篾子場邊,一捆捆躺在那里,按到來順序排隊等候碾壓。說到排隊等候,是因為一個村里只有兩三個碾篾子場,忙碌起來不免要排隊等場。當時做一個“設備齊全”的碾篾子場確屬不易,碾壓蘆葦的石磙得是直徑和長度都要達一米多的大理石,否則碾出的篾片就不熟,不熟的篾片編出的席子韌性就不夠,使用時很容易折斷。
在我的記憶里,村里僅有的這幾個石磙還是大鍋飯時代的人民公社留下來的。而我們家好像總是被排在深夜里,或月明星稀,或夜黑風高。在場子邊上玩累了的我和大哥,早已鉆進篾子葉里睡去,被叫醒的我們,是萬般的不情愿。好不容易排上號,也只有振作精神,一家人齊上陣。父親手把著三米多長的木軸,控制著石磙的走向,母親和我們兄弟兩個用手推著石磙來回碾壓,冰冷的石磙都被我們一家人的雙手捂熱了。
扒篾片是最枯燥的,每人拇指和食指各帶一個自行車內胎縫制的護套,然后兩手指瀝過壓好的篾子皮,去掉篾子皮上包裹的蘆葦葉,一條接著一條……看著眼前成堆的篾子捆,再瞅瞅墻角煤爐子上那吱吱作響的水壺,總覺得這冬天的日子咋那么的長呢。
屋子中間編席的母親,坐在棒子皮蒲團上,一條接一條地忙碌著,從一條條篾片到一張席子,勤快能干的她一天能編出兩、三張席,這種席子大約長2米,寬1.8米。忙的時候她整天坐在那里,吃飯也是“席地”而食。記得她說起我剛出生不久,為了編席,常常把我用小被捆起來,扔到一旁的棉花筐里,任我哭來鬧去。和母親一同嫁到村里的發小抱著自家孩子來我家串門,還嗔怪我母親怎么舍得把嗷嗷待哺的我扔一邊不管不顧呢。現在想來,如果那時候懂事,我應該做個不哭不鬧的乖兒才是啊!
一棵蘆葦一雙手,一張席子一個家!
作 者 簡 介
許壘,天津理工大學院長助理、教授,市場營銷系主任;南開大學商學院特聘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首席專家;天津市西青區科委副主任(掛職)。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參與1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涵蓋電子商務運作模式和綠色供應鏈管理等,以核心成員身份參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40余篇。
顧問:陳謹之 橄欖綠 魯北 清泉
主編:郝立霞
副主編:張永君 郝立新
編輯:張旋 任曉娣 呂娟娟 王霞 文姐
外聯:郭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