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家原創作品 文學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讀史札記(之四)
作者:任思遠
凡來到這個世界的生靈,總有自己的寶貝,譬如陽光之于禾苗,譬如甘露之于秋蟬。中國人最看重的寶貝是玉,古來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有德,謂之懷玉,故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但慢慢玉的功能有些變味,由懷德之第漸次走進王侯之府,和氏璧的一生曲折離奇,時藏時露,但福禍皆緣于富貴,榮辱總系于刀槍,被綁架、被奴役的生涯讀來令人唏噓!
初出荊山時,玉人卞和希圖將玉獻給有德之君,豈知楚厲王、武王本無德行,而徒然刖其雙足。待璞玉被其血淚浸潤,終于完成蛻變,終于被認可,之后便開始了其顛沛流離、生死明滅的一生。
和璧輾轉由楚國來到趙國,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愿以十五城請易璧”,時值秦強趙弱,趙王不敢得罪秦王,又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今臣至,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相如度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完璧歸趙。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但和璧從此聲名鵲起,欲圖天下者時覬覦之。
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璽印,丞相自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璧上,精研細磨,雕琢成“傳國璽”,以期自“始皇帝”起,二世三世直至萬世。這同時也開啟了和氏璧的權力生涯。
始皇帝南巡乘龍舟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皇帝忙拋玉璽于湖中,立時風平浪靜。八年后,當其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侍立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言畢不見蹤影,玉璽復歸于秦。
秦末英雄并起,劉邦率兵攻入咸陽。亡國之君子嬰獻“傳國璽”。漢高祖遂以此寶隨身佩戴,學始皇帝,欲“代代相受”。此后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征。
西漢末年,主少國疑,大盜竊國。玉璽由王莽姑母漢孝元太后掌管,王莽派人進宮索璽,太后怒斥:“王家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爾等不思報國,反欲亡我大漢江山,豬狗不食其余!”隨即將璽砸向鸞階,傳國璽被摔殘一角,后雖經黃金鑲補,但終至白玉懷瑕。當然,這殘缺的道具無法改變歷史之軌跡。王莽終結了西漢,但驚魂未定,新朝便在綠林的烽火中灰飛煙滅了。
之后玉璽由綠林更始帝、赤眉劉盆子,一番搶奪后璽入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中。
東漢末,宦官作亂,董卓趁機入主長安,搶得玉璽。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偶獲國璽,心生異念。誰知傳國璽并未給孫堅帶來好運。其在軍閥混戰中陣亡后,袁術乘機劫得玉璽,仗膽稱帝。袁術亡,玉璽被曹操搶去,時曹操挾持漢獻帝獨攬朝綱,至此,寶璽又歸漢室。
晉統三國,璽歸司馬氏。但晉祚短促,不僅諸王內亂,且外結匈奴,禍亂中原,終至五胡亂華,國家糜爛。玉璽作為戰利品,輾轉諸胡。先后被前趙劉聰、后趙石勒、閔魏所奪。期間,為了證明自己君權神授的合法性,石勒在璽的一邊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題辭。
東晉濮陽太守以出兵救援為名,從冉魏軍中賺得玉璽,送至建康,至此,傳國璽歷四十二年而復歸于晉。從東晉元帝東渡以來,歷數帝皆無傳國璽,以至北胡嘲笑:“司馬家是白板天子。”及永和得璽,人們方以東晉為正統。
公元420年,晉恭帝禪位于劉裕,璽入劉宋。后歷齊、梁,至梁簡文帝時,侯景叛亂,奪傳國璽。侯景兵敗,將璽投入建康棲霞寺井中,為寺僧永行所得,遂以傳國璽獻陳武帝。
唐末,藩鎮割據,天下大亂,朱溫廢唐奪璽,建后梁。李存勗滅后梁建后唐,傳國璽也隨之擄到后唐。
最后一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后晉石敬瑭攻陷洛陽,他和后妃在宮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和氏璧”神秘失蹤,關于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了千古疑案。
傳國璽從發現和氏璧始,傳至唐末,計一千六百余年。至此不知所終。
后世宋、元、明、清,均有“傳國璽”不斷問世,動人的傳說層出不窮,但真正的傳國玉璽確乎了無蹤跡,這塊和氏璧傷痕累累,終于隱去了。
歸根結底,得玉璽者未必得天下!和氏璧不過一色相頗佳之石耳,擁璽者甚至不能保佑自己,更遑論千秋萬代之基業,何以豪酋巨孽趨之若鶩,不肯罷手?無非借此掩人耳目,制造君權神授,天命所歸之幻象,欺世盜名而已。
天命究竟歸于何處?誰是天命的主宰?……所謂“天命”,自在民心也!有鑒于此,小可詠詩贊嘆:
本是山中璞一方,奈何強掠伴君王。
尊卑榮辱不輸性,方正冰瑩豈作倀。
天下興亡原有果,旗幡更替總無常。
藺廉多幸留佳話,不枉今生來一場。
作者任思遠,兗礦集團濟三煤礦退休職工,酷愛歷史,癡迷中國文化,間或有豆腐塊見諸報端。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