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劉健,張玲菊,沈嵐,王芳,朱宏芬,張國芳,黃堅,嚴成其 轉(zhuǎn)貼自:本站原創(chuàng) 更新時間:2012-5-21 9:57:17 點擊數(shù):747 ]
2012年第一期
摘要:以鐵皮石斛莖節(jié)段為外植體,研究不同濃度的外源激素配比對鐵皮石斛誘導和增殖的影響。實驗表明,不定芽誘導最佳誘導培養(yǎng)基配方是1/2MS+1.5 mg/L 6-BA+0.2 mg/L NAA +30g/L蔗糖+7.5g/L瓊脂,最佳增殖培養(yǎng)基配方是1/2MS+1.5 mg/L 6-BA+0.2 mg/L NAA +30g/L蔗糖+7.5g/L瓊脂+10%椰子汁。
關鍵詞:鐵皮石斛;不空等;誘導;增值
鐵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又名黑節(jié)草,屬氣生蘭科草本植物。其所含主要成分石斛多糖和石斛堿,具有滋陰、益胃、生津止渴、潤肺止咳、強壯及增強免疫活性的作用[4],為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著名的中草藥[5]。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江西、廣西、廣東、貴州、云南、安徽、浙江、湖南、陜西、河南、福建等地[1-3],多分布于海拔近千米的山地半陰濕巖石上,一般均能耐-5℃的低溫[4]。在野生狀態(tài)下,鐵皮石斛繁殖速率低下、生長緩慢,加之掠奪性采挖,使其野生資源日益減少,遠遠不能滿足國內(nèi)外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和臨床醫(yī)學的需要,因此鐵皮石斛人工種植的規(guī)模迅速擴大[6-7]。常規(guī)條件下,鐵皮石斛人工繁殖較困難,組織培養(yǎng)技術在鐵皮石斛生產(chǎn)中得到廣泛應用。本實驗以鐵皮石斛莖段為外植體,并直接從莖段誘導叢生芽增殖,獲得大量的試管苗,建立了鐵皮石斛的快速繁殖體系,縮短了鐵皮石斛無性繁殖的周期,為進一步加快鐵皮石斛組織培養(yǎng)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
供試材料鐵皮石斛外植體采自寧波市鹿亭鄉(xiāng)白鹿村。
1.2 外植體的消毒與培養(yǎng)
從鐵皮石斛植株上選擇新生健壯的莖段作為外植體,摘去葉片和膜質(zhì)葉鞘,剪取2cm長帶莖節(jié)的小段,用洗潔劑小心清洗后,置流水下沖洗10min備用。在超凈工作臺上用無菌水浸泡5min,75%的酒精消毒5s,0.1%HgCl滅菌5min后,再用無菌水沖洗數(shù)次,放入墊有干無菌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以吸去多余水分。在莖段兩端各切去少許,保留莖節(jié)接入準備好的誘導培養(yǎng)基中,每瓶培養(yǎng)基插入10個莖節(jié)小段。經(jīng)一段時間的誘導,外植體膨大并產(chǎn)生原球莖,將誘導形成的原球莖轉(zhuǎn)移到增殖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選擇基本培養(yǎng)基均為1/2MS+7.5g/L瓊脂+30g/L蔗糖,pH 5.7~5.8。培養(yǎng)條件:溫度21~23℃,光強為2000Lx,光照時間12h/d。
1.3不定芽的誘導
以不同配比的激素:6-BA,萘乙酸(NAA),篩選出適合不定芽誘導的激素種類。莖段經(jīng)過消毒后,接種在誘導培養(yǎng)基中,每個處理20株,每3天觀察不定芽的誘導情況,比較誘導率與誘導時間,篩選出最適合的誘導培養(yǎng)基。
1.4不定芽的增殖
添加6-BA、NAA、椰子汁,選取大小一致的不定芽進行增殖培養(yǎng),每3d觀察增殖情況。
2 試驗結(jié)果
2.1不定芽的誘導
本試驗將鐵皮石斛莖段外植體接種于1/2MS培養(yǎng)基附加不同濃度6-BA和NAA的培養(yǎng)基上,進行初代培養(yǎng)。外植體培養(yǎng)30d后的誘導結(jié)果見表1。結(jié)果表明,高濃度的NAA會抑制腋芽的萌發(fā);6-BA在試驗中對腋芽誘導的作用表現(xiàn)為:隨著NAA濃度的增加,6-BA作用明顯;綜合考慮芽誘導率和健壯度等因素,處理8(1.5 mg/L 6-BA+0.2 mg/L NAA)最適合腋芽誘導,此時腋芽的誘導率最高,芽健壯度也較好。
表1 不定芽的誘導
編號
6-BA
(mg/L)
NAA
(mg/L)
誘導倍數(shù)
誘導生長情況
0
0
0
1.0
正常
1
0.5
0.1
1.4
正常,愈傷組織少
2
0.5
0.2
1.2
正常,愈傷組織少
3
0.5
0.5
1.1
芽少,深綠色,有根
4
1.0
0.1
2.1
正常,
5
1.0
0.2
1.5
正常,芽飽滿,少量根
6
1.0
0.5
1.2
正常,有根
7
1.5
0.1
4.8
芽分化較多,芽細弱
8
1.5
0.2
3.8
正常,芽健康
9
1.5
0.5
2.3
正常,有根
10
2.0
0.1
6.2
不定芽畸形
11
2.0
0.2
4.3
不定芽畸形
12
2.0
0.5
2.9
不定芽玻璃化,畸形多
2.2不定芽的增殖
將誘導培養(yǎng)中大小一致的不定芽轉(zhuǎn)接至含不同濃度的6-BA和NAA的培養(yǎng)基中,濃度梯度同誘導試驗處理梯度。培養(yǎng)30d后,結(jié)果表現(xiàn)為,降低NAA與6-BA濃度,在處理5(1.0 mg/L 6-BA+0.2 mg/L NAA)的濃度配比下,增殖倍數(shù)為3.3,綜合觀察下不定芽生長狀況最好,并在后續(xù)的繼代培養(yǎng)中保持增殖倍數(shù)3倍以上。在增殖培養(yǎng)基上添加10%的椰子汁,鐵皮石斛增殖苗增值率有所提高,增殖倍數(shù)達4倍左右(表2)。
表2 不定芽的增殖
編號
6-BA
(mg/L)
NAA
(mg/L)
增殖倍數(shù)
生長情況
1
0.5
0.1
2.0
正常
2
0.5
0.2
1.5
正常
3
0.5
0.5
1.4
芽少,有根
4
1.0
0.1
3.3
正常
5
1.0
0.2
3.3
正常,芽飽滿
6
1.0
0.5
1.9
正常,有少量根
7
1.5
0.1
4.9
芽多,偏小
8
1.5
0.2
3.5
正常,芽多,成長緩慢
9
1.5
0.5
3.3
正常,有根
10
2.0
0.1
6.9
不定芽畸形
11
2.0
0.2
5.3
不定芽畸形
12
2.0
0.5
5.0
不定芽畸形
3 討論
本研究表明,在不定芽誘導試驗中,NAA在與6-BA搭配使用下,表現(xiàn)為低濃度的NAA促進鐵皮石斛腋芽萌發(fā),誘導芽的分化;過高濃度NAA則會抑制腋芽的萌發(fā),這與郭洪波[8]的研究結(jié)論相同。張治國等[9-10]研究了鐵皮石斛原球莖在VW、N6、1/2MS、B5、KC等6種培養(yǎng)基上的增殖和分化情況,結(jié)果表明,附加馬鈴薯提取液和植物激素后的6種基本培養(yǎng)基,原球莖均可分化,其中1/2MS是原球莖增殖和分化的最適宜培養(yǎng)基。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也與張治國等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不定芽誘導的最佳誘導培養(yǎng)基配方是1/2MS+1.5 mg/L 6-BA+0.2 mg/L NAA +30g/L蔗糖+7.5g/L瓊脂,最佳增殖培養(yǎng)基配方是1/2MS+1.5 mg/L 6-BA+0.2 mg/L NAA +30g/L蔗糖+7.5g/L瓊脂+10%椰子汁。本試驗以莖段為外植體,具有易取材,繁殖系數(shù)高,繁殖速度快,周期短等優(yōu)點,在沒有種子的情況下利用莖段外植體同樣能快速生產(chǎn)鐵皮石斛植株。
參考文獻:
[1] 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中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419.
[2] 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586.
[3] 查學強,魏鵬,羅建平.8種產(chǎn)地鐵皮石斛蛋白質(zhì)和同工酶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35(27):8464-8465,8473.
[4] Wu H S,Xu J H,Chen L Z,et a1.Studies on anti—hyperglycemic effect and its mechanism of Dendrobiumcandidum [J].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2004,29:160-163.
[5] Zhao Wang W,Sheng F F,et a1.High—frequency shoot regeneration through transverse thin cell layer culture in Dendrobium candidum Wal1.ex Lindl[J].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7,90:131-139.
[6] 金銀兵.鐵皮石斛的生物學特性與開花授粉技術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37(11):5280-5282.
[7] 高曉余,趙艷,朱吉勝,等.石斛簍象的生物學特性[J].昆蟲知識,2010,47(1):46-49.
[8] 郭洪波,于曉丹,陳麗靜,等.鐵皮石斛莖節(jié)離體培養(yǎng)的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11):2659-2660.
[9] 張治國,劉驊,王黎,等.鐵皮石斛原球莖增殖的培養(yǎng)條件研究[J].中草藥,1992,23(8):431-433.
[10] 張治國,王黎,劉驊,等.鐵皮石斛原球莖分化適宜培養(yǎng)基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3,l8(1):16-19.
[11]陳薇,寸守銑.鐵皮石斛莖段離體繁殖[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2,38(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