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不僅有旖旎的水鄉風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還孕育了一代文豪茅盾先生。
茅盾故居是革命文學家茅盾(沈雁冰)祖輩居住的老屋,始建于19世紀中葉,總建筑面積444.25平方米,為清代江南普通民居。茅盾自1896年誕生至1910年離鄉求學,在此只生活了13個春秋,但數十年間鄉情依舊。故鄉人民為紀念這位文化戰士,修復了他的故居和母校,茅盾故居有茅盾1934年親自設計翻修的書齋、手植的天竹、棕櫚。1982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1985年7月修復開放,1988年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茅盾故居開放后相繼增擴附屬用房和陳列館,總建筑面積1731.5平方米。故居東鄰是茅盾的母校立志書院,現改為茅盾紀念館(見封面圖),內設《茅盾故鄉烏鎮》、《茅盾走過的道路》、《茅盾故居》三個基本陳列。現在,茅盾故居及茅盾紀念館成為烏鎮重要的文化景點,成為許多游人必去瞻仰的地方。
茅盾故居為清代民居
茅盾故居建筑為木構架
茅盾1934年親植的竹子
茅盾故居陳設簡樸
茅盾7歲時,父親執教家塾,茅盾在這里讀了將近一年的書。
茅盾故居東鄰為“立志書院”,即茅盾童年讀書處,初創于清同治四年(1854),1902年改為初等小學,建國后作幼兒園,1990年幼兒園遷址,撥歸茅盾故居作紀念館。
茅盾紀念館以“茅盾走過的道路”為陳列主體,展出了茅盾一生中大量珍貴的照片、作品手稿、原版書刊、題字、信件、遺物,系統介紹了他一生的革命活動和文學生涯。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1896年7月4日出生在烏鎮,1981年3月26日辭世。茅盾先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長。
茅盾各個時期的照片
茅盾各個時期的照片
展示茅盾的文學作品和文學評論,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林家鋪子》、《霜葉紅似二月花》,他以自己的宏文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了一座豐碑。
《我走過的道路》是茅盾“文革”挨批靠邊,秘密寫作的回憶錄。
茅盾紀念館展廳一角
1916年8月茅盾北大預科畢業,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
在商務印書館工作期間,茅盾開始從事文學事業,以他淵博的知識、追求進步的思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主編并革新《小說月報》。
1927年大革命失敗,茅盾隱居上海,開始創作生涯,第一次使用“茅盾”這個筆名發表處女作《幻滅》,一年后到日本,并創作長篇小說《虹》。
1945年6月郭沫若先生為茅盾五十壽辰暨創作二十六周年敬題,高度評價他是我們的表率和模范。
左翼作家領袖陽翰笙、左翼作家聯盟宣傳部長胡風、現代教育家葉紹鈞(葉圣陶)為茅盾五十壽慶題詞。
立志書院教學樓,名“籋云樓”,籋有“鉗”義,“籋云”可作“拿云”、“凌云”解,它與“立志”互為呼應,寓意顯然。這里也辟為茅盾紀念館陳列廳。
陳列館中茅盾年輕時的雕像,背景文字為他晚年寫的散文《可愛的故鄉》節選。
《茅盾全集》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作品總集,正編共計40卷,人民文學社1984年開始出版,2006年出版齊全。
|信|江|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