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是盧浮宮展品中的精華之一,盧浮宮最早創建的動機就是為了收藏繪畫。文藝復興后的法國君主都酷愛收藏歐洲各國名畫,尤以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為著。到了路易十六時,產生了將皇家收藏的名畫對公眾展示的想法,路易十四加冕前盧浮宮收藏繪畫千余幅,到他死去世時已達3000多幅。大革命期間的國民公會則將盧浮宮作為公眾博物館,繪畫主要分布在宮內的德農館二層、黎世留館和蘇利館的三層,作品主要有來自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尼德蘭等國家和地區,年代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的各類大小繪畫,共計約8000多幅,其中不乏世界級的著名藝術品,當然每一件能進入盧浮宮的作品都是精品。
觀眾在欣賞盧浮宮名畫《皇帝拿破侖一世加冕》
《皇帝拿破侖一世加冕》,作者雅克—路易 · 大衛(1748—1825年)1806—1807年,油畫,高6.21m,寬9.79m。皇帝拿破侖一世向首席畫家大衛預定的,用于紀念加冕盛況的四幅畫,只畫了兩幅,《頒發鷹飾勛章》(凡爾賽宮)和近十米長的大畫《皇帝拿破侖一世加冕》。加冕儀式于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舉行。大衛沒有在畫上表現皇帝拿破侖被加冕的場面,而記錄了拿破侖為皇后約瑟芬加冕的情景,教皇瑟爾七世正在為她祝福。大衛畫了長排人群,他們被畫得細致入微,分布均勻,構成了一張集體肖像畫。
《圣母哀子》,作者科斯姆 · 杜拉(1430—1495年在意大利菲拉爾),約1474或1480年,木板油畫移植的畫布油畫,高1.32m,寬2.68m,原在菲拉爾教堂,1863年收藏。這是杜拉畫的最重要的一組多折畫的一部分(組畫的中間部分藏于倫敦)。雖然畫面明顯受芒特尼阿宏大畫風的影響,但杜拉用精細的筆觸、獨特的色調和少有的才華,描繪出動人的戲劇效果。此外,杜拉還畫了很多裝飾畫和一些肖像畫。他的作品給他居住的城市帶來了藝術的全面革新,使之成為意大利北部文藝復興的一個中心。
《圣 · 巴斯蒂安》,作者安德烈 · 芒特尼阿(1431—1509年),約1480年,油畫,高2.55m,寬1.4m,1910年收藏。這幅畫被盧浮宮收購前在埃戈佩斯教堂。畫上的圣 · 巴斯蒂安猶如一座雕塑,他被綁在石柱上,腳下是古羅馬遺物。很明顯,畫家受了古典繪畫的熏陶。作品上無論是石頭,還是左邊的葉子都畫得非常逼真。 芒特尼阿同時還是個很好的素描畫家和雕塑家。前景上的人物只有上身,加強了畫面的景深。
《皇后約瑟芬》,作者皮埃爾—保羅 · 普律東(1758—1823年),805—1809年,油畫,高2.44m,寬1.79m,拿破侖藏畫系列,1879年收藏。瑪麗 · 約瑟芬生于馬提尼克島,15歲時來到法國,與子爵波阿爾奈結婚,子爵后來被斬首。1796年約瑟芬與拿破侖結婚,1804年被封為皇后。這幅肖像畫是一年后畫的。時值秋季,約瑟芬在瑪勒麥榮住宅的公園里。她孤身一人在沉思,大概因為不能生育作皇帝繼承人的兒子而憂郁(拿破侖1809年不無惋惜地與她離異),也許只是在冥思流逝的光陰。此畫環境氣氛表現得非常敏銳,與大衛樸實無華的審美觀有很大區別。畫法更接近普律東喜歡的畫家達芬奇、高雷熱,而不是新古典主義風格。
《維納斯和美惠女神送禮物給年輕姑娘》,作者阿雷桑多 · 菲里帕皮(約1445-1510年),約1483年(?),壁畫,高2.11m,寬2.83m,1882年收藏。盧浮宮有幸收藏菲里帕皮的兩幅壁畫。在這一幅上,年輕姑娘接受四個寓意女神的禮物,她們可能是維納斯和三個美惠女神。與之對稱的畫上是一個男青年拜見女神維納斯或智慧女神。畫面女性高雅嫵媚,色調柔和,動作節奏明快,衣著得體。這些都是菲里帕皮特有的,無法模仿的風格。
│往│期│閱│讀│
分 享 · 交 流 · 關 注 · 訂 閱
2017年第43期(總第7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