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課堂結構,打造高效課堂
作為教師最本質的工作職責就是以最大效率向學生傳授知識,啟發思考,生成知識,使學生不斷豐富成長起來。那么,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做到“高效”呢?
在幾年的教學中我不斷思考,不斷改進教學,起初從改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到精心教學環節的設計等一系列的嘗試,收效甚微,經過最近一段的全市巡回聽課,我發現很多老師也在做著不同形式的嘗試,但都是微觀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而且在教學中都存在共性的問題,那就是整節課每一個環節都是精心準備,內容很豐富,環節很緊湊,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的提出,學生們都在動,手動、腦動忙的不亦樂乎,這些都很好,只是到了一節課的最后卻是草草結束,甚至壓堂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說這樣的課在設計上講求多學多講多練,課堂容量很大,好像學生很忙,可是學生的思維運動有收獲么,學生的思維一直是被動的,直到下課鈴聲響起學生還在忙著解決老師布置的問題,表面上好想學會了很多,實際上不然,過于緊密的結構設計,讓一節課看似豐滿卻忽視了我們的教育主體——學生,他們能夠吸收多少呢?有什么時間是用來思考的呢?沒有。就相當于一股腦地讓學生做完了十道題,卻不知會了幾道,就算都會了,也只是這十道,一換題目又不會了,我想不如讓學生做五道類型題,做完后自己去思考如何得到的結論,進而掌握題型舉一反三,學會方法,學會總結,學會學習。總之,一句話,打造高效課堂,首先要優化課堂結構。
課堂結構的把握,需要教師有豐厚的專業底蘊,高屋建瓴地把握一節課,它既包括宏觀的結構即教學總體構想,幾部分構成,時間如何分配,有包括微觀的結構即教學每個環節如何進行,時間如何分配。
宏觀上看,一堂高效課,首先要懂得在課堂的伊始設計引發思考、導入主題、調動學生興趣的問題,進而運用各種形式來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為了探究新的問題,解決問題而去活動自己的思維,尋找答案,直到將所要學習和發現的知識被導出,師生作以總結,高潮之處嘎然而止,留出5分鐘時間思考,本節課你的結論如何得到的?你有什么收獲?你的感受是什么?我想這樣做得到的知識、技能、思考方法必定是高效的。這樣做就很自然的避免了教學中經常出現的頭重腳輕或是虎頭蛇尾,使課堂既環環相扣又疏密結合,所以一堂高效課必須在結構上一張一弛的,節奏快慢結合,就像一首歌,要高低音結合才會有跌宕起伏的感覺,才是一首優美的音樂,讓人余音繞梁。
另外,在微觀細節上,一個活動的設計也是如此,動靜結合,在動手動腦過后,引發思考,從中得到些什么,才能使每個活動是高效的,當一節課的每個環節都是高效的,那么這堂課從結構上又是優化的,那又豈能不是高效課堂!
總之,想要追求高效的教學,就對教師提出了要在宏觀上把握好課堂的整體結構,優化課堂結構,下功夫在微觀上從方法上力求高效,相信我們的高效課堂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