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回講到,衛國的公子州吁,發動襲擊殺掉了哥哥衛桓公,自己做了國君。可這君位畢竟來路不正啊,州吁就想干點大事,樹立自己的威信。幾年前,鄭國攻打過衛國,州吁就以報復的名義,聯合跟鄭國同樣有過節的宋國,以及蔡國和陳國,一起出兵攻打鄭國。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蔡國和陳國。
蔡國的首任國君,是周文王的第五個兒子,名叫姬度,周武王做了天子以后,把五弟姬度封在蔡地做了諸侯,大家也稱他為蔡叔度。本來啊,周武王是想讓蔡叔度跟另外一個弟弟管叔鮮,以諸侯的身份監視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可周武王去世以后,周成王在位期間,蔡叔度和管叔鮮居然跟武庚合伙造反了。好在周公旦足夠有本事,他力挽狂瀾,平定了這場叛亂,武庚和管叔鮮被殺,蔡叔度也被流放死去。
好在蔡叔度有個好兒子,名叫蔡胡,這個人品行和能力都非常的高,周公旦也是為了照顧侄子,就舉薦蔡胡做了魯國的卿士,蔡胡在魯國干的是風生水起,周公旦就向周成王建議,讓他繼續管理蔡國,后世就稱他為蔡仲。蔡仲的子孫就這么一代代的傳下去,這個時候的國君是蔡宣侯。
再說一下陳國。周武王做了天子以后,廣分天下功臣,也沒忘記上古歷代帝王的后代,他找到了舜帝的后代媯滿,把他封到陳地做諸侯,又把大女兒嫁給他為妻,媯滿就是陳國的開國之君,后世也稱他為陳胡公。陳胡公的子孫一直治理陳國,到了這個時候,陳國的國君是陳桓公。
大體上就是這么個情況了,在公元前719年,衛國、宋國、蔡國和陳國的聯軍出發了,他們浩浩蕩蕩的直奔鄭國,聯軍一直殺到了鄭國的都城之下,倒是沒弄出太大的動靜,把鄭國都城的東門給包圍了,足足圍了五天,估計是達到了羞辱鄭國的目的,而后撤軍了。
這還不算完,到了這一年的秋天,這四國又組成了聯軍,攻打鄭國。這次雙方展開了激斗,鄭國出動步兵前來抵抗,被聯軍一陣毒打,慘敗而回。可能覺得這樣不過癮,聯軍又奔赴了鄭國的一處莊稼地,收割了谷子,這才撤軍回家。
這就是春秋早期,諸侯國之間打架的方式,咱們不是太懂,反正大家似乎都挺有武德,打架總要找個理由,而且是點到為止,以出氣為原則,不會用殺傷甚至滅掉國家為目的。可能啊,那時候的諸侯國們,實力差距并不懸殊,再加上頭上有個周天子在看著,也不方便下死手。
這次四國聯軍包圍鄭國東門事件,為鄭國跟周邊諸侯國好好壞壞的關系開了個頭。公元前718年,鄭國報復了衛國,衛國又給予回擊;宋國欺負邾國,邾國聯合鄭國進攻宋國,宋國又報復鄭國。公元前717年,鄭國報復陳國,發兵攻打,宋國發兵攻打宋國,為陳國出氣。
公元前716年,不知道通過什么外交手段,鄭國同宋國和好,隨后發生了連鎖反應,鄭國同陳國也和好了。公元前715年,在齊國國君齊僖公的號召之下,鄭莊公同宋殤公、衛宣公見面,大家摒棄前嫌,結為盟友關系。
可好景不長,公元前714年,鄭莊公以宋殤公不尊重天子的名義,打算以天子的名義進行討伐。公元前713年,鄭莊公同齊僖公、魯隱公會面,三國結為同盟,發兵狠狠的打了宋國一回。同一年的冬天,以同樣的名義,鄭國和齊國組成聯軍,攻打了郕國。
公元前712年,鄭莊公再次聯合齊國、魯國攻打了許國。同一年,息國跟鄭國鬧了點矛盾,率先發兵撩撥鄭國,結果被鄭莊公發兵打的夠嗆。隨后,鄭莊公又聯合虢國攻打宋國,這次大敗宋國,十分痛快。
上面的事情講的有點多,可您要是看的細心一點,會發現在公元前716年,三國會盟的時候,衛國的國君是衛宣公,已經不是那個殺兄篡位的衛州吁了。關于這個事情,我們下回好好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