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六盤人文 ‖ 237】朱克雄——《漫談“涇渭分明”》


               六盤山詩文——六盤人文


漫談“涇渭分明”
 ‖ 朱克雄



涇河是渭河一級支流,也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即黃河二級支流。它發源于寧夏六盤山東麓,南源出于涇源縣老龍潭,北源出于固原大灣鎮,至平涼八里橋匯合,東流經平涼、涇川于楊家坪進入陜西長武縣,再經政平、亭口、彬縣、涇陽等,于高陵縣陳家灘注入渭河。涇河全長455.1公里,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涇河干流河谷開闊,一般在1公里以上,平涼至涇川間,谷寬2-3公里,川地平坦完整,有良好的灌溉條件。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今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水系涉及甘肅、寧夏、陜西三省(區),在秦晉豫三省交界處--號稱陜西省東大門的潼關縣港口鎮注入黃河。渭河干流全長818km,分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寶雞峽以上為上游,河長430km,河道狹窄,河谷川峽相間,水流湍急;寶雞峽至咸陽為中游,河長180km,河道較寬,多沙洲,水流分散;咸陽至入黃口為下游,河長208km,比降較小,水流較緩,河道泥沙淤積。渭河流域面積13.48萬km2,其中甘肅占44.1%、寧夏占5.8%、陜西占50.1%。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涇渭分明”是一個普通的成語,詩詞文章中常有引用。但查閱辭典之后,竟越發覺得“清”“濁”難分。《漢語成語詞典》的解釋是:“涇、渭:甘肅、陜西境內的兩條河,古人認為渭水清,涇水濁,兩水在陜西境內匯合時,清濁分得很清楚。比喻人或事物的好壞就象涇水和渭水的清濁一樣,分得清清楚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簡潔而明確:“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辭海》對涇渭的解釋,以《詩·邶風·谷風》中“涇以渭濁”為基礎。引孔穎達疏“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后常用以比喻人品清濁。”則引《毛傳》“涇渭相入而清濁矣。”和《朱傳》“涇濁渭清,然涇未屬渭時雖濁而未甚見,由二水既合而清濁益分。”
《辭源》對涇渭的清濁作了特別說明:“傳‘涇渭相入而清濁矣’。釋文‘涇,濁水也;渭,清水也。’按涇清渭濁合于實際,其兩水交匯之處,涇因渭入而濁。詩意甚明,而釋文有誤”。似乎古人搞錯了,應該是涇清渭濁。然而“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漢代民歌,明確表述了涇水之濁。而杜甫久居長安,《哀江頭》中“清渭東流劍閣深,去往彼此無消息” 和《秋雨嘆之二》中“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總不會有誤吧?顯然,雖然有“涇渭分明”之說,但到底是“濁涇清渭”還是“清涇濁渭”,實在是太不分明了。
《辭源》“涇渭”一條中“按涇清渭濁,合于實際”以及《漢語成語大詞典》“涇渭分明”這一詞條注解中“按,古人誤認為涇水濁,渭水清”等說法是違背出處本義的。其實,如果單純從文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涇渭的清濁只是一種說法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實際”。
若要準確理解“涇渭”的本義,就要對《詩經·邶風·谷風》作一番分析: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矣。
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求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既阻我德,賈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昏,以我御窮。
有洸有潰,既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來塈。
《谷風》共有六章,是一首典型的棄婦詩。全詩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氣寫出,沒有一絲疾聲怒顏之辭,全是殷殷相訴的哀哀之語,通過女主人公自敘性的語言,把她善良溫順又帶軟弱的性格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該詩的第三章,她對自己的被棄進行了非常理性的分析:“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矣。”
孔穎達《毛詩正義》有“婦人既言君子苦已,又本已見薄之由,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以興舊室以有新昏美,故見舊室惡。本涇水雖濁,未有彰見,由涇渭水相入而清濁異,言己顏色雖衰,未至丑惡,由新舊并而善惡別。新昏既駁已為惡,君子益憎惡於已。”之說。
馬瑞辰:“按《說文》:‘湜,水清見底也。’引詩湜湜其止。《說文》又曰:‘止,下基也。’湜湜即狀水止之貌。《毛詩》舊本,蓋本作止。凡水流則易濁,止則常清。……詩意蓋謂水之流雖濁,而止則清,以喻己之色雖衰,而德則盛。沚當從《說文》作止。”
江蘇古籍出版社的《詩經全譯》對于這兩句詩的翻譯就很到位:“比起渭水呀,涇水濁,涇水定下來也清清。”
丈夫喜新厭舊,怪她年長色衰,容顏不美,她執著地為自己辯解。詩用借喻的修辭手法,將涇濁渭清作比,涇水濁,是因為和渭水相比較,如果涇水止而不流,也會是清的。生動形象地說明自己并非不美,在容顏上也不見得比新婦差到哪兒去,只是丈夫迷戀新婚宴爾的美人,再也不愿接近故婦罷了。因此,“涇以渭濁”的本義應該是“涇水因為有了清澈的渭水而顯得渾濁”,言下之意是“我(棄婦)因為你(前夫)有了新婚的妻子才顯得人老珠黃”,這里運用的是《詩經》中非常典型的“比”的表現手法。
此后,文學作品中“濁涇”與“清渭”之說比比皆是。西晉文士潘岳從洛陽前往長安,作《西征賦》述寫沿途見聞,其中說到對涇渭的直接觀感:“(長安)北有清渭濁涇。”《梁書·元帝紀》也有“濁涇清渭”的文字。唐代學者韋挺在《涇水贊》一文中寫道:“決渠濁流,屬渭清津。”可以理解為將涇水的“濁流”和渭水的“清津”對舉。詩圣杜甫又有“濁涇清渭何當分”,“旅泊窮清渭,長吟望濁涇”等詩句,在他的詩作中,說到“清渭”的共有將近十處,說到“濁涇”的就有四處。唐人王維、儲光羲、皎然、權德輿、柳宗元、歐陽詹、賈島、李德裕、白居易、李商隱、許渾、韓偓、吳融、貫休等人的詩文中都可見“清渭”字樣。譬如,白居易作品中五處說到“清渭”,他的《重到渭上舊居》詩寫道:“舊居清渭曲,開門當蔡渡。”他在《泛渭賦》中也曾經寫道:“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溯兮,當此百里之清流。”因為白居易住處近臨渭水,所謂渭水“清流”之說應當確鑿可信。南宋詩人陸游《劍南詩稿》中也有七處見“清渭”之說,其中有“我昔從戎清渭側”句,又如《遠游二十韻》:“轅門俯清渭,徹底綠可染。舊史所登載,一一嘗考驗。”從口氣之堅定看,似乎當時人所說“清渭”也是確實的。南宋學者朱熹《詩集傳》也寫道:“涇濁渭清,然涇未屬渭之時,雖濁而未尚見,由二水既合,而清濁益分。”
不僅在文人的詩賦之中有“涇濁”“渭清”之說,而且在《柳毅傳書》《魏征夢斬涇河龍君》(《西游記》中魏征夢斬涇水老龍的故事即出自此)之類的唐傳奇中,涇水龍王以及龍子都是昏聵、邪惡、壞蛋的化身。這些文學形象無疑與“涇水濁”這一本義密切相關。
因此,關于涇水和渭水清濁之辯,古人毫無疑問認為涇水是渾濁的。
那么,后來人們為何會將涇渭的清濁顛倒了呢?
西漢《詩》學大家毛萇解釋說:“涇渭相入而清濁異”,他沒有明確說“涇渭”究竟何者清何者濁,因此,從語序來看,一般拘泥于字句的人習慣將“涇渭”和“清濁”理解為先后對應。此后,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為《詩經》作箋注,態度明朗地解說:“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鄭玄如此箋注,只有兩種可能:一是誤解了原文,二是他在東漢末年所見所聞確實是“渭濁”。
鄭玄“渭濁”說一出,后來就誤導了許多學人。以致于不少人將文學思維與科學事實攪混了。南宋王邁則有“由濁渭而入清涇”的說法。可見清濁之判斷,在南宋已經出現異議。元代詩人侯克中則有明確題名為《濁渭》的詩作,其中寫道:“濁渭清涇未易論,從他燕蝠自朝昏。商君必欲更秦法,宋玉徒勞吊楚魂。”所謂“未易論”強調“濁渭清涇”確鑿無疑。
   一種說法是乾隆庚戌年五十五年(1790年),皇帝讀了上引蘇轍與曹伯啟的詩,覺得與“涇以渭濁”不符,忽然心血來潮,責令陜西巡撫查清。另一種說法是清代乾隆皇帝讀《詩經》,不滿意“涇濁渭清”的解釋“大失經義”,他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作為隱居放言之人是可以的,稽古考經的學者則不能這樣,更何況“作君師司政治者”呢?于是特地派陜西巡撫秦承恩進行實地考察。秦承恩奉旨親自先后循涇水和渭水考察其水文狀況,并前往涇水之源和渭水之源調查,又特別注意了兩水交匯之處的情形。他在考察報告中寫道:涇水“其流與江漢諸川相似”,而渭水“其色與黃河不甚相遠”,“至合流處,則涇水在北,渭水在南,涇清渭濁,一望可辨。合流以后,全河雖俱渾濁。然近北岸數丈許尚見清,過此七八里外,清濁始混而為一。”據調查,涇水四時常清,只是每年十幾天的汛期內河身渾濁,而渭水“水挾沙行,四時常濁,從未見有清澈之日”。秦承恩又進行試驗,據說涇水一石澄靜之后有泥滓三升許,渭水一石則澄滓斗許。于是乾隆帝宣布了“實‘涇清渭濁’”的考察結論。秦承恩的匯報--《秦承恩奏》,作為乾隆帝《涇清渭濁紀實》一文的附錄,也收錄在《御制文集》三集卷一四之中。這篇可以看作水文史研究和生態史研究重要資料的文書,很可能就是《辭源》“涇清渭濁,合于實際”之類的說法的由來。關于涇水,《崆峒山志》中有:“源出崆峒西南六十里,亦名笄頭山。百泉所匯,流而為涇。世稱涇濁渭清由來久矣。考之史載,鄭國鑿涇為渠,引闐淤之水灌瀉鹵之地。又漢白渠歌曰,涇水一石,其泥數斗。后人據此遂詠之詩歌,形為傳詿。即朱子詿詩,亦為前說所誤,不知此特就盛夏潦水言之耳。況鄭白二渠俱在涇六百里外,眾水所歸焉得不濁。若論源頭,非盛夏其清見底。乾洗哉。胡公詩詳后。”關于這次勘察的原因與經過,《崆峒山志》中有平涼知府胡紀謨在《涇源記》中的記敘:“《谷風》:‘涇以渭濁’,自來箋釋家咸謂涇濁渭清,承襲不易。我皇上萬機余暇,披閱蘇轍詩有‘滾滾河渭濁’,洎元人曹伯啟詩‘涇清渭濁源何異’之句,以傳注未足為據。命西省大臣察視涇渭二源,何清何濁。”庚戌三月平涼知府胡紀謨率人親到涇水之源,筓頭山百泉,俗稱老龍潭去踏勘。結果是“水自峽中出,流入大川,晶瑩明凈,沙石可數。……循流而下,百十五里至白巖河。又二十里,自朱家峽東折三十里,歷崆峒山;又三十里,由平涼郡西門外與大河合流。距筓頭山九十余里。凡涇源所注之區,無論土壤石山,具見清淺漣漪,毫無泥滓。惟入平涼,河至涇州涇汭合流處,此百四十里中,因南北西三面山水所歸,其色與涇源少異然。不過微雜塵沙,須眉難鑒而已,迥非咸陽渭河之黃流耀日者。”最后感慨:“仰見圣天子明燭萬里,不待玉步遙臨,而真源早供,御覽足征。涇水有靈,不甘久匿其面目,俾數千年清濁混淆,一旦蒙污盡洗,亦從來未有之遭逢矣。”胡紀謨又有《探涇源》詩:“鼎峙泉飛大小珠,老龍潭底貯冰壺。汪洋千頃無塵滓,不到高陵不受誣。”(現在人們常說的這首詩是“無數飛泉大小珠,老龍潭底貯冰壺;汪洋千里無塵滓,不到高陵不受污。”)雖然是簡短的四言絕句,卻表述得甚是明了。涇河的源頭老龍潭有著“青泉石上流”的般的清爽,流經千里,清澈見底,直到了陜西高陵縣域境內,才受到從此流入的渭河“污染”,形成了“涇渭分明”的景觀。據說,乾隆看后大加贊賞。還有一種非常有趣的演繹,說的是胡知府把這件事情調查清楚后,來到京城,找到了他的同年進士紀曉嵐。當時紀曉嵐正編撰《四庫全書》,很受乾隆皇帝的賞識和信任。見到紀曉嵐后,他把這一件事和盤托出。紀曉嵐極為贊賞他的行為,非常感慨地說:“難得你有如此意識,糾正前世經典中的錯誤,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因后人信奉經典的心理,使一些錯誤就先入為主,以訛傳訛,貽誤后世。你能有糾正涇濁渭清謬誤的做法,實在令人佩服。這件事我當盡力幫助,不知你有何打算?”胡紀謨就把他帶來的勘查奏章遞給紀曉嵐:“請您把這個奏本轉給皇上。”紀曉嵐看完奏章后說:“這事有兩處不便。一奏本洋洋灑灑近萬字,引證過繁,只怕奏本遞給圣上,圣上也不會看完。二即便圣上看了,批到戶部,讓戶部實地勘查。到時你不能二次上本,又不能去催戶部,這事就卡住了。”胡紀謨忙問:“那該怎么辦?”紀曉嵐稍稍思索后說:“官道不通走文道。”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胡紀謨馬上知道該怎么辦了。第二天胡祖謨來見紀曉嵐,遞上其《探涇源》詩稿,詩云:無數泉飛大小珠,老龍潭底儲冰壺。汪洋千里無塵滓,不到高陵不受污。紀曉嵐正夸詩寫得極妙時,門外傳來“圣上駕到”聲。紀曉嵐對胡紀謨說:“人算不如天算,這件事八成有望,快跟我一起去迎駕。”迎進乾隆皇帝后,乾隆詢問了《四庫全書》編纂的情況后,發現了胡紀謨,問:“你是何人?”胡紀謨忙跪拜說:“臣是平涼知府胡紀謨。”乾隆問:“你來這里干什么?”不等胡紀謨回答,紀曉嵐說:“他有一首詩,請圣上過目。”乾隆看完詩后說:“天下涇水有兩條,一條在安徽境內,一條淵自化平,流經平涼,直到陜西高陵與渭河相匯。化平到平涼再到高陵,處處是黃土,這便有‘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之說。然而天下人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偏偏這涇河的河床全由沙石鋪就,涇水自然是清的了。你的這首詩,要糾正《詩經》中的錯誤,對不對?”胡紀謨忙說:“圣上真是英才蓋世,洞察天下。”這時紀曉嵐已將案頭的筆蘸好了墨,順勢遞給乾隆,說:“請圣上表個態。”乾隆接過筆,在詩稿上寫了四個字--刊謬是正。
如果真要從科學的角度考證涇渭“清濁”所謂的“實際”,現在也就只能從歷史文化典籍上找依據了。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對于涇渭清濁的歷史演變進行了研究。他指出:“涇渭兩河的清濁問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春秋時期是涇清渭濁,戰國后期到西晉初年卻成了涇濁渭清,南北朝時期再度成為涇清渭濁,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時期又復變成涇濁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涇清渭濁。”他認為,涇渭清濁的歷史變化,與當地植被的保存與毀壞以及水土流失是否嚴重有密切的關系。不同歷史時期在涇水和渭水上游地方開發程度的不同,導致了這兩條河流含沙量的變化。比如秦漢時期,涇水上游地區接受了大批移民,農田面積的增大,森林的砍伐和草場的破壞,使得水土嚴重流失。涇水上游的馬連河,當時稱作“泥水”,可見河中有大量的泥沙。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族南下,農耕族內遷,大片耕地轉變為牧場。據《水經注》記載,“泥水”在當時已經改稱“白馬水”。可見涇水上游植被有所變化。然而到了唐代以后,相應地區承受了更為沉重的人口壓力,森林破壞更為嚴重,涇水又轉而渾濁。渭水流域植被變化對河中泥沙量的影響,也有同樣的規律。清代著名學者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中有:“涇漲渭涸 ,則涇清渭濁;涇涸渭漲,則涇濁渭清。”
史念海先生得出的結論,如果是以《詩經》以后的文學作品中的相關內容為依據來判定涇渭的清濁的話,那就有值得懷疑的地方,因為文學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套板反應”的現象,一旦某個詞語或說法形成,人們往往會不加考證地襲用。如果純粹是從歷史的角度考察涇水和渭水的植被等地理環境的演變,則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
總之,從“涇渭分明”這一成語的本源以及文學意義上來看,毫無疑問應該是“涇濁渭清”;而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涇渭的清濁并非一成不變,之所以各種詞典上會出現與“涇濁渭清”完全相反的“涇清渭濁”之說,與鄭玄的“誤導”和乾隆皇帝的“定評”有一定關系,但更為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季節和不同氣候條件下兩個河的清濁程度也是有變化的。
因為有“涇渭分明”這一成語的緣故,現在每年有不少人前往涇渭河匯流處觀看“涇渭分明”景觀。但去的季節和天氣不同,看到的情況也有所不同:有分明的,也有不分明的;有涇清渭濁的,也有涇濁渭清的;還有涇渭河水色一樣的。
非常有趣的是新華社記者徐金泉在瑞士日內瓦薩克森羅納河與阿爾沃河在的交匯處也拍攝到了“涇渭分明”的奇特景觀:只見從萊蒙湖流出的羅納河水在左側清澈幾可見底,而從歐洲第一高峰勃朗峰流出的阿爾沃河水在右側卻湍急渾濁,兩河交匯形成非常明顯的界線。



作者簡介


【朱克雄】甘肅省平涼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 。
“六盤山詩文”投稿須知



1、來稿必須保證原創(沒在其他原創平臺發布過)如果在其他平臺已發過請注明,小編將擇其稿件質量確定是否轉發。
2、來稿要求思想健康向上,語言精煉,藝術性強,文責自負。
3、來稿需注明作者真實姓名和作品名稱,如作者本人不愿意顯示真實姓名,請在來稿中予以說明。
4、來稿的同時一定要附上作者本人的生活、藝術照片和個人創造簡介,否則不予審核編發。
5、為保來稿安全,來稿一律請發873123376@qq.com郵箱,從2016年5月1日起,本平臺不在接受微信、后臺等其他方式來稿。
6、因本平臺來稿數量較大,而刊發量有限(每期最多編發6條信息),正常情況下,小編收到來稿后,經審核合格者,10—15日內編排發出
7、對于發出后有贊賞的文章,自文章發出24小時后,小編將嚴格按照本平臺贊賞分配規定返還作者稿酬。
8、“六盤山詩文贊賞資金分配規定”:
(1)總額大于10元者:作者占50%,編輯占30%,平臺運營占20%。
(2)總額小于10元者:全部用于平臺運營。
(3)特殊情況下編排的專刊、小輯,所得贊賞全部用于平臺運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趣解《千字文》:絕妙華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4頁
涇河渭水
劉向軍:濁涇清渭何當分?
涇渭分明,令人震撼的河流交匯奇觀
渭水,潁川
“涇渭分明” :兩水交匯的風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青神县| 汝阳县| 承德市| 西峡县| 平谷区| 太和县| 会宁县| 思南县| 和林格尔县| 海伦市| 长葛市| 修武县| 潢川县| 车险| 阳新县| 南江县| 凤冈县| 白银市| 都兰县| 定西市| 宁强县| 鲁甸县| 息烽县| 宁明县| 珠海市| 通许县| 永康市| 大安市| 龙井市| 海兴县| 临沧市| 莱芜市| 福州市| 武安市| 应用必备| 祥云县| 汨罗市| 太仓市| 酉阳| 兴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