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女性題材電影在大銀幕上都處于邊緣地位,從《戰狼2》到《流浪地球》,過去以男性為主角的電影往往搶占了大部分的觀眾焦點。當《三十而已》《乘風破浪的姐姐》等她劇集、她綜藝接連走紅的同時,市場上卻始終缺少具備一定話題度的女性題材電影。
直到今年春節檔《你好,李煥英》的上映,影片以黑馬之勢一路高歌猛進,成為春節檔最大贏家;其后清明檔《我的姐姐》迎頭趕上成為今年大銀幕上另一部爆款之作。《你好,李煥英》和《我的姐姐》的走紅,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優質女性題材電影稀缺的狀態,也讓業界看到了女性題材的更多可能。在“她經濟”逐漸占據主流的當下,未來或將有更多兼具口碑和票房的女性題材電影出現。
從《秋菊打官司》到《春潮》
中小成本女性電影的發展
“以女性為敘事中心,旨在吸引女性觀眾的電影類型”,這是業界對女性電影的定義。在上世紀初期好萊塢就誕生了一系列女性題材電影,但隨著大眾口味的不斷提升,好萊塢女性電影中所涵蓋的家庭、浪漫等傳統元素逐漸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此后女性題材電影開始與黑色電影、驚悚電影以及科幻電影等與女性氣質更具反差感的類型融合。
在中國,女性題材電影長期以來都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出現《湘女蕭蕭》《香魂女》《秋菊打官司》等一批以女性視角展開敘述的電影,且在國際上獲得了一定成功。但上述作品更偏向文藝屬性,在普通觀眾中的知名度較為有限,加之彼時中國電影市場化程度較低,多數影片都面臨著曲高和寡的處境。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一批有志于文藝片創作的電影導演繼承上個世紀《秋菊打官司》《香魂女》等中小成本女性影片的衣缽,產出了不少兼具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作品,并在國際電影節展上大放異彩。
在這其中,由女性導演文晏執導的《嘉年華》稱得上是新一代女性作者的集大成之作。影片圍繞兩位女孩小米和小文展開,由一起性侵事件切入,從題材選取和敘事視角上來看都極其貼合女性意識,而影片對邊緣人物、特殊社會群體的展現也尤其值得稱道?!都文耆A》在完成制作后一舉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并獲金獅獎提名,在國內外都獲得一致認可。
在《嘉年華》后,國內還涌現出了《找到你》《過春天》等一批小成本佳作,且都直面女性和社會議題。比如2018年上映的《找到你》涉及了“拐賣兒童”的社會性話題,同年的《過春天》則借助青春片外殼講述少女成長,并與犯罪、懸疑、公路等類型元素相融合,在保證影片藝術水準的同時兼具商業看點。
2019年以來,女性題材在藝術電影領域愈發呈現出多點開花的趨勢,包括《送我上青云》《春潮》《氣球》《漢南夏日》等都從不同方面涉及到了女性議題。在這其中,由姚晨主演的《送我上青云》以及郝蕾主演的《春潮》所引起的反響最大,與《過春天》等片不同,兩部電影更加貼近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以截取生活切面的方式呈現女性在現實中面臨的種種壓力。
以《春潮》為例,影片將鏡頭對準一家中的三代女性,與大多數現實家庭并無二致,而通過三代女性間的矛盾沖突以及各自面臨的不同壓力,《春潮》又以冷靜克制的敘事視角闡述了當代女性的普遍困惑。比如夾在母親和女兒之間的郭建波,“大齡未婚”的她既要面臨職業上的挑戰,同時在處理男女關系時也顯得無力,而在家庭中郭建波還要面對母親的壓迫和女兒的叛逆,如此“窒息”的日常也讓不少女性觀眾從中獲得共鳴。
女性電影的商業化探索
難逃“叫好不叫座”魔咒
新世紀之后,隨著中國電影市場化探索不斷加深,年票房體量也從最初的10億邁向百億級,市場對電影類型的包容度不斷擴大,一批懷有電影志向的創作者尤其是女性創作者開始晉升一線,產出了一系列商業屬性較強的女性題材電影。在這其中,包括徐靜蕾執導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馬楚成執導的《花木蘭》,曹保平執導的《李米的猜想》以及蔣雯麗執導的《我們天上見》等都是女性電影中的佼佼者。
不過,盡管上述電影已經開始面向市場進行商業化運作,在故事設定、卡司搭配上也更具賣點,但在競爭激烈的國產電影市場上卻仍然難逃“叫好不叫座”的魔咒。以曹保平執導的《李米的猜想》為例,影片邀來了周迅、鄧超等當紅演員出演,在豆瓣上獲得8.0分的評價,獲得了評論界的一致認可,但最終本片卻只收獲1200萬票房,勉強覆蓋影片成本。
進入2010年代后,盡管市場上偶有《搜索》《萬箭穿心》《我不是潘金蓮》《七月與安生》等以女性角色為主導的電影出現,也一度出現了由女性題材衍生而來的“小妞電影”,比如《非常完美》《分手合約》等,但多數影片的市場份額仍然比較有限。
以2016年上映的《七月與安生》為例,影片在青春片的外衣包裹下,講述了女性成長、友誼等話題,周冬雨、馬思純兩位女主角的演出也極具化學反應,影片上映后更在豆瓣、時光網等平臺獲得高分。然而高口碑并沒能激發出更多的商業火花,最終僅收獲1.6億的票房。
《你好,李煥英》《我的姐姐》打下票房翻身仗
女性電影有望迎來集體爆發
經歷了多年沉寂后,女性題材電影才終于在2021年集體爆發,《你好,李煥英》的春節霸榜,《我的姐姐》引領清明檔,都讓曾經不被市場看好的女性題材電影迎來華麗逆襲,而兩部影片之所以能在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取得成功,首先與本身的話題性和成功的商業包裝息息相關。
在《我的姐姐》和《你好,李煥英》中,創作者對母愛、女性獨立、性別秩序等女性議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討,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共鳴,同時憑借成功的類型融合和商業化包裝,幫助影片觸達更多受眾群體。
其次,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還與近年來“她經濟”的走紅有關。據QuestMobile2021洞察報告顯示,截止2020年底我國移動互聯網女性用戶規模已達5.47億,同比增速高于男性用戶,其中24歲及以下女性用戶月度使用時長突出,已經超過170小時,與此同時,今年1月女性用戶在綜合電商領域滲透率已達84.3%,同比提升6.1%。上述數據表明,隨著女性地位以及消費能力的提高,圍繞著女性理財、消費已經成為當下一大趨勢。
過去在影視界也素有“得女性觀眾者得天下”的名言,在《你好,李煥英》和《我的姐姐》的觀眾畫像中,女性受眾占比都遠高于男性,顯而易見,與其他題材相比,面向女性受眾推出的作品往往擁有更高熱度。當然,過去市場上推出的甜寵、耽改等一些電影類型并不能完全與女性題材劃等號,即面向女性受眾并不等于女性題材,盡管一些影片能夠憑借養眼的主人公、憨甜的劇情俘獲女性觀眾的青睞,但真正聚焦女性本身、探討女性話題的電影卻并不多,可以說女性題材仍然是一片尚待開發的大藍海。
值得注意的是,與動作、科幻、犯罪等類型相比,女性題材電影在創作和拍攝時通常都會面臨一些難點,比如創作者有時無法精準捕捉女性觀眾不斷變化的口味,而在處理女性題材與其他類型相嫁接的時候也容易顧此失彼,最終得不償失。以今年上映的《八月未央》為例,影片由兩位女性主角的故事展開,盡管涉及到了女性友情、愛情等議題,但片中出現的諸如三角戀、閨蜜情等情節缺顯得有些陳詞濫調,一些原著粉也批評該片與原故事大相徑庭。由于套路化的敘事和扭曲的三觀,讓《八月未央》最終成為一部不倫不類之作。
從過去的女性題材作品中可以看出,精準把握女性受眾的審美喜好是創作該類型影片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合理融入家庭、懸疑、犯罪等其他類型元素,由此滿足不同觀眾的觀看需求,借助口碑優勢為影片帶來破圈效果??梢源_定的一點是,如何進一步挖掘出女性向題材的潛力,也將成為今后國產電影獲得票房增量的重要因素。
結語
在“她經濟”背景下,今年來電影市場上涌現出一批聚焦女性角色、呈現女性成長和內心世界的作品,不僅收獲了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而且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會對女性話題的重視與探討。隨著觀眾對女性題材作品的關注以及女性市場消費力的不斷提升,未來也有望有更多影視制作公司將目光投向“她經濟”領域,針對女性受眾推出一批兼具話題和口碑的“她題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