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影行業還處在工業化最開始的階段,跟好萊塢相比《流浪地球》就是小作坊?!痹诘?2屆上海電影節金爵論壇上,《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的這番話讓現場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年初《流浪地球》造成的轟動還未完全過去,就在所有人都在為中國電影工業化所取得的成績歡欣鼓舞時,導演郭帆卻給大家打了一劑鎮靜劑。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其實,電影工業化在近年已成為業內人士普遍關心的議題,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也是業內人士的共識,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論壇上,來自電影屆的專家學者就“電影行業如何構建有效的工業化標準體系”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討論,影視產業觀察也派出了記者親身參與,為大家帶來來自各領域專家學者關于現階段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程度以及如何推動電影工業化發展的探討成果。
中國電影工業化處于早期階段,
與好萊塢仍有明顯差距
今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水平,影片在拍攝地置景延展面積近10萬平方米,初期視效鏡頭達4000個,其中50%是高難度的視效鏡頭,這些龐大的數字背后也讓不少業內人士為中國電影工業化取得的階段性成績感到欣喜,但事實卻是,相比好萊塢電影產業背后有著一條完整、規范的工業化流程,我國的工業化體系尚未形成,與發展成熟的好萊塢電影工業化程度相比仍有差距。
這些差距在電影拍攝過程上顯得尤為明顯,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很多戲份都由于技術達不到而不得不依靠最原始的人力填補,尤其是拍攝太空戲的時候,好萊塢可以用先進的綠幕技術完成,但由于中國工業技術的不足,主演吳京需穿上六七十斤重的衣服吊威亞,拍完一場戲腿部往往都會出現充血癥狀,而另一位主演66歲高齡的吳孟達拍完每場吊威亞戲后都要在一旁吸氧恢復體力。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4年拍攝過程,都是在7000個工作人員不眠不休、手推肩拉的狀態下進行的?!?nbsp;導演郭帆談到,“拍攝這部電影,讓我意識到中國電影工業化還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迸c尚處于起步時期的中國電影工業化程度相比,好萊塢則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和模板,在電影制作前期,劇本有多長、多少頁都會有一套相應體系,得益于此讓劇組在做前期拍攝的規劃時變得更容易,而絕大部分好萊塢主流商業影片都會遵循這樣的模版。
在工作時長上,中國和美國的電影劇組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國制作一部電影,團隊往往一周無休,每天經常工作超過18小時,而好萊塢每周則只工作5至6天,每天工作時長也由工會限定,往往不超過12小時;曾執導《空中監獄》的好萊塢導演西蒙·韋斯特也分享了自己在好萊塢的拍攝經驗,“團隊在開拍前已經就拍攝周期和預算達成共識,拍攝過程中,投資方會緊盯項目的每一小時的進度完成情況?!?/p>
《空中監獄》導演西蒙·韋斯特
除了電影制作過程和行業準則的不同,與好萊塢相比,在人才培養、影片宣發等方面中國電影也都有著明顯差距,馮小剛導演就曾指出,一個100人的劇組里,科班出身的人才常常只有五六個,即使算上演員,也只有約10%是科班出身。業內人士也都認為,只有堅持走電影工業化的道路,注重培養專業人才,讓影視行業分工更加精細化和專業化,才能縮小與好萊塢工業化程度的差距,為中國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動力。
中國電影已擺脫爆發式增長階段,
下一步需脫離作坊制模式
根據凡影咨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進入影院觀影的人群,其平均觀影人次為6.1次,這一數據高于北美的5.8次,在凡影咨詢的合伙人李湛看來,未來幾年中這一數據也不會出現較大變動,這也證明了中國電影市場已擺脫爆發式增長階段,進入到一個平穩的發展期,李湛談到,“中國電影野蠻生長的紅利期即將結束,下一個紅利期必然將由電影工業化帶來。”
除了觀影人次方面,在影片的出品方數量上也有一組值得關注的數據,2015年的時候,年度票房top10影片的出品方共有74家,平均下來每部影片的出品方數量是7.4家,而在2018年,top10影片總共的出品方高達163家,平均每一部影片的出品方為16.3家,這說明伴隨著近年影片制作成本的上升,市場上的頭部公司都開始有意識地抱團取暖,以降低項目風險,在此前提下,只有將電影制作過程中的各個細分領域做得更標準化和工業化,才能有效控制影片的風險,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率。
凡影咨詢創始合伙人李湛
普華永道合伙人馬驍俊認為,“工業化的第一要務就是要脫離原來的作坊制、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經營,最后達到開發階段的合規管理。”
目前中國電影行業尚未形成類似好萊塢5+1的格局,絕大部分電影公司都屬于中小企業,如果市場上企業規模都處于很小的狀態,企業的創新能力就會同樣很小,本身應付風險的能力也比較小,因此中國電影企業還需要規?;l展。另一方面,西方比較成熟的電影市場往往會用項目公司來進行管理,在一開始就可以產生風險隔斷,“我們現在影視公司投十幾個項目,有的項目投錢虧,有的是盈利,有的是沒有風險,如果用影視公司這一個品牌,法律主題責任都在影視公司,而不是項目?!?/span>
普華永道合伙人馬驍俊
電影工業化的基礎
是建立標準化的生產體系
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常務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劉正山認為,當下的電影工業化包含四個要素:生產標準化,作品類型化,管理現代化,創新規?;@其中,發展電影工業化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建立標準化的生產體系。電影工業化體系極為成熟的好萊塢,正是通過一整套歷經實踐檢驗過的標準體系,將全球各地的制作公司、導演、演員等整合起來,讓電影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得到專業把控,才能制作出一部部制作精良的工業大片,也才能向全球觀眾輸出文化與價值觀。
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常務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劉正山
橫店影視城是國內電影業建立標準化服務體系的典型例子,從早期開始橫店影視城就推行了統一的服務標準,正因如此,在高峰期橫店可以單月接待超過100個劇組,而由橫店實施的《影視拍攝基地服務規范》也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認可并列為國家標準推廣至全國。
電影制作中每個環節都達成共識、建立標準,是工業化落地的基礎,根據凡影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行業內的技術標準有37個,行業標準有22個,從數量和覆蓋面上講,這些技術標準都存在一些問題,電影行業沒有建立類似ISO的國際標準,影響力也相對較弱,隨著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項目復雜程度和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在普華永道合伙人馬驍俊看來,只有建立一套以電影項目為核心,以財務、稅務、法務、金融等專業服務為支撐的標準化管理體系,才能推進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發展。
結語
盡管近年中國電影市場上涌現出了《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一系列代表中國電影工業化成績的優秀影片,但與有著標準化、規?;娪吧a制作流程的好萊塢相比,中國電影工業化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當下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擺脫爆發式增長階段,趨于穩定狀態,在接下來如何按照電影工業化要求,在全行業建立標準化的生產體系,助力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是所有業內人士都需要積極面對和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