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爸爸去哪兒》大獲成功后,以萌娃為中心的節目便層出不窮,花式翻新。去年開始,帶“娃”這一主題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形成一陣父母觀察“大齡兒女”獨居生活的風潮。今年,以“女兒們的戀愛”為話題的節目也是人氣頗高……不論是“小孩子”還是“大孩子”,跟兒女相關的題材似乎一直在綜藝領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相反,跟父母、同老人有關的節目,卻一直處于缺失狀態。除了那些“硬核”的養生節目外,眼下的國內綜藝市場鮮能找到一檔為老人們量身打造的節目。這不僅和目前人口嚴重老齡化的國情不符,和中國電視觀眾的年齡結構也極不相稱。但也正是這一品類的缺失,似乎為國內綜藝題材的創新又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在“孩子們”已經做到極致后,另一頭的“老年”綜藝,會不會成為暗藏機遇的下一個話題發力點?那么究竟該如何圍繞這些“行動遲緩”的老年人打造一檔好看的節目呢?
社會關懷、人文關注——
老年綜藝繞不過的公益主題
縱觀國際市場,凡是獲得較好口碑或者引起一定社會反響的老年節目,多半帶有“公益屬性”,老人的節目題材似乎天然的就帶有這種人文關懷。例如英國Channel 4 在2017年就推出一檔實驗性質的紀實類真人秀——《養老院的四歲孩子們》,將鏡頭對準了在養老院生活的老人們。
《養老院的四歲孩子》節目劇照
隨著全球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劇,各種養老難問題相繼催生。當老年人逐漸失去了自我照顧能力、家庭養老負擔越來越重時,各種養老組織成為了這些老人“最后的歸宿”。雖然可以得到更專業的照料、有同齡人的陪伴,但養老院中的老人們真的不再孤單了嗎?他們的精神生活是否得到了足夠的關注?圍繞這一社會現象,《養老院的四歲孩子們》應運而生。節目將10位4歲的小寶貝,帶到了老人們身邊,讓他們成為養老院的“新住民”,和老人們共同生活六周時間。在節目開始前,專家們監測了這些老人的各項生理和心理指標,并記錄在案。令人驚喜的是,這10位寶貝的確給敬老院帶去了新的生機。6周的相處時間結束后,不論是老人們的身體機能上還是心情指標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種“老”和“小”的搭配,碰撞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火花,也在節目中留下了眾多令人感動的鏡頭。
例如原本“憤世嫉俗”的老人hanmish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逐漸柔軟下來,甚至還在“沉睡獅子游戲中”,躺在地上打滾來都逗孩子們開心。
這檔節目不僅在英國國內“搜刮”了好大一波眼淚,也讓更多的社會關注集中到了養老院老人的精神生活中。節目中介紹,英國80%的老人們在居住期間沒有訪客。這就意味著他們一旦進入養老院,約等于和外部的世界畫上了分割線,很多老人帶著一顆“枯萎”的心來到這里。但在《養老院的四歲孩子》播出之后,更多的家人們開始去探望和陪伴這些孤單的老人、更多的公益組織也加入到了關懷大軍中……
除去正常的老人外,世界上還有很多同疾病進行斗爭的老人們,其中最典型的老年疾病非阿爾茨海默病莫屬。這種腦部病變會導致記憶力喪失,思考能力退化,甚至影響正常生活。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失智老人的數量越來越多,生活在這個環境中,很可能某天自己身邊的某個爺爺奶奶也就突然患上了這種疾病。比起這些情況突然到來時的不知所措,從現在開始積極面對、提前了解,找到和阿爾茨海默病病正確的“相處方式”,才是更加積極的做法。
雖然日本也做過類似的企劃,但針對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癥老人們最成功的節目,非韓國《忘記點單的餐廳》莫屬。在這檔節目中,記憶有限的老人們都成為了餐廳的服務員,他們要盡可能的記住客人的需求,為他們服務。但實際情況遠沒有想象中的盡如人意……可能客人需要的是一杯咖啡,這些老人們卻端來了一杯茶;或許客人們點的是意大利面,可是老人們卻端上來了一份牛排……可在這些認真工作、盡最大可能熱愛生活的老人面前,這些“錯誤”都顯得那么的珍貴和可愛。雖說餐廳里狀況百出,但被“疾病”困擾的老人們依舊熱愛生活的態度,被社會接納、自我價值得到實現后的開心,讓每個人動容。
《忘記點單的餐廳》節目劇照
現實生活中,很多失智老人的子女因害怕他們走丟或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更多的將他們“圈”在家中,以安全為名減少了他們和社會的繼續接觸。這樣看似減少了一定的安全隱患,但也筑起了一道他們和外界溝通的墻壁。老人們極有可能會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狀況。像《忘記點單的餐廳》這樣的節目,一方面喚醒了更多人對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癥病人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在傳達正確對待病癥的態度:多給他們一些包容和理解,他們可以繼續融入社會,再次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更有尊嚴、更快樂地生活。
對情感需求深層次探索——
夕陽依舊紅
對于老年人而言,子女最關心的是他們的身體健康。有沒有得病,身體硬不硬朗成為每日電話問候最主要的話題。然而對老年人情感需求狀況的了解,一直處于回避的狀態,尤其是在中國這樣較為傳統的國家。
在父母急不可耐的催促適齡孩子婚姻問題的同時,我們回過頭想一想,是不是給予單身父母的情感寄托足夠的關注度?在孩子們未成年前,很多被迫單身的父母將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對孩子的培養上,而將自己的情感需求放在了看不見的小角落。但是他們剩下的人生還有漫長的路途要走,如何讓這些單身父母們再次擁有愛情,獲得足夠的情感關懷也成為老年綜藝的一個新走向。
2018年末韓國TVN新播出了一檔關注明星單身父母交友之旅的《愛神派對》,將老年綜藝的題材進一步拓寬。節目中幾位單身的明星父母們踏上游輪,拋開為人父母的身份標簽,從旅程中再次尋找青春、結交新朋友。雖然節目概念并沒有將“相親”這一主題突出,但不論從內容的設計還是從剪輯角度上,都將父母cp的點不斷放大。其實從節目的名字中也不難看出這檔節目的實際用意。
《愛神派對》節目劇照
在這些“單婚”父母4天3夜的旅行中,孩子們看到了最熟悉的那個人身上最不熟悉的一面。譬如,李清娥看到了平日里嚴肅的父親竟然還有如此溫和、甚至調皮的一面;河輝東第一次看到了爸爸年輕時候的照片,了解到年輕時候父親的一些往事;許志雄驚訝于媽媽在舞池里優雅的舞姿和破格的拍照pose等等。
正是這份“陌生感”帶給嘉賓以及觀眾們更多的反思。身為子女的我們到底有多了解真實的ta——不是作為父母,而是作為個體存在的ta。當兒女們開始了自己的生活,這些獨居老人們的情感依托將放歸何處?這些都是需要引起社會關注的現實問題!
不同的國家、同樣的主題。波蘭最近也推出了一檔完全聚焦于老年相親的節目——《愛情療養院》。該節目帶著12位性格迥異的爺爺奶奶們踏上了一段尋找愛情的旅程。他們雖白發蒼蒼,步履蹣跚,但是對愛情的向往和激情并沒有褪去。老人們將前往位于伍斯特侖努的療養院進行集體活動。這個達到小鎮規模的療養院每年大約接待3萬名老人前往當地進行療養,擁有超過1500個床位,可提供70多種康復和再生治療服務。白天的療養院一到晚上,則可以變身交友、開趴的絕佳地點。這里“一站式”的服務,不僅滿足了老人們生理照顧上的需求,也為他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參加節目的老人們雖然擁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但對于生活抱有同樣的熱情和向往。比如有一位奶奶就表示希望能在愛人的懷抱中入眠。因工作忽視家庭致使離婚的爺爺,則因對過去抱有遺憾,而想彌補過去……這些帶著一罐罐保養品和藥物來到節目中的老人們和年輕時一樣,在私下討論著異性以及自己的理想型,完全帶著少年的青澀。
希望在愛人懷里入眠的奶奶
在《愛情療養院》中,我們似乎又能看到愛情的美好,這些對生活滿懷希望的老人成為冬日里最暖的一束光芒。
日本2018年年末推出的《老年人應援綜藝,跟著Rekki》,更是將討論話題衍生到了更加敏感的老年人“性需求”上。這檔節目的企劃是由日本較有名氣的演員竹內Rekki提出的,他“希望借助自己的名氣,稍微改變下現今日本的狀況”。節目制作人也表示,當下的日本老年群體其實比大眾想象的更有野心、更活躍,對自身幸福的追求、對金錢的需要、對性的關注度都比我們印象中更深。
《老年人應援綜藝,跟著Rekki》節目劇照
為了深入直接的了解老年人們的需求,Rekki召集了一些老人們在早上6點來到澀谷大街上清理周末狂歡后的垃圾,一邊“工作”一邊采訪老年人們的心理現狀,掌握他們的煩惱以及需求。有的老人因為空虛開始炒股、有些老人因為感情需求同小自己23歲的女孩結婚……在get這些煩惱和愿望后,Rekki更是專門探訪了一些只對60歲以上老人開放的“服務機構”(例如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性服務”的晚間俱樂部),探尋老人們前往這些地方的心理需求,并以此為契機呼喚更多的人關心老年人的情感訴求。
雖然這檔特殊節目只播出了一期,但是它在日本國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很多觀眾表示“這是少子高齡化社會大眾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除了上述的節目之外,將焦點放在代際溝通上的節目也比比皆是。例如英國《現代奶奶的進階手冊》將鏡頭對準了“如何讓爺爺奶奶們融入現代社會”。節目中邀請上了年紀的“老古董”們體驗各種年輕人的“專屬”活動,例如在游戲廳中“肆意廝殺”;在社交媒體進行“自我表達”;用智能手機“連線世界”;甚至前往荷蘭首嘗“大麻”誘惑……這些原本在爺爺奶奶眼中難以接受的事情,在親身經歷后,似乎都找到了理解的平衡點。不僅讓爺爺奶奶們更加了解他們瘋狂的孫輩,也使他們逐漸被現代社會所接納。再比如讓爺爺奶奶和孫子們一起參加派對狂歡的《瘋狂派對》,也是為了促進隔代人之間的了解而進行的企劃。韓國近日推出的《我的年齡啊》,也是將想法完全不同的10歲孩子和老年人放在一起,讓他們各自打破自己的舒適圈,共同完成to-do-list上的任務。
不論是社會紀實、情感關懷還是代際溝通,這些老人題材節目都帶著暖暖的溫度,在綜藝化、娛樂化節目占據主導地位的當下市場,它們的出現足以為我們的生活注入一陣暖風,讓笑與淚并存、讓愛與關懷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