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莫大于可欲, 咎,莫大于欲得, 禍,莫大于不知足
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怎么可能寫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經》,只因《道德經》在流傳中變得雜亂無章所以玄乎又玄,走進“360個人讀書館"搜索館友“百歲無疾的秘籍",我們一起顛覆式破解《道德經》全部奧秘,復興黃老正統傳統文化,歡迎加盟合作!中國哲學第四答:
第十一 篇 天長地久
第六十四章,滌除欲望玄覽,打造使命認識論
說明
1“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通行本的《德經》卷的第四十六章中。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2“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在通行本的《道經》卷的第三十二章之中。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樸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自己。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于它。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種管理體制,制定各種制度確定各種名分,任命各級官長辦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約,適可而止,知道制約、適可而止,就沒有什么危險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于它,使萬物自然賓服。3“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在通行本的《德經》卷的第四十四章中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于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罪1,莫2大于可欲3,咎4,莫大于欲得5,禍6,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7足矣,夫亦將知止8,知止可以不殆9,故知足不辱10,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痛苦和苦難的來源,沒有哪個大于可心如意的欲望膨脹,責備和懲戒的來源,沒有哪一個大于隨心所欲的去得到,災難和損害的來源,沒有哪一個大于不知休止地不滿足,所以說知道滿足的滿足,就是符合正常發展規律的滿足,同時還要掌握適當的時候停下來,掌握適當的時候停下免除了不該有的危殆,所以知道滿足是沒有辱沒人生使命,掌握適可而止沒有危殆,才可以天久生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