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有生命的
歷史是輪回的。
我常去五一廣場看石雕,紫藤架下喂鴿子,也知道這座街心公園的前身是首義門,也曾在古籍上觀摩老照片,卻從來沒見過她的真容。直到昨天,我才又去了一趟在原址上重建的首義門。
當這座于舊址上重建的城門一開,頓覺時光流轉,經(jīng)過古樸的青石路,像穿越一條有著濃郁歷史文化氣息的空間隧道。上面是重檐翹角的城樓,雄偉挺拔;下面門洞內設有兩個門,一曰歷史,二曰現(xiàn)代。
歷史以一扇門之雄偉重啟千年古城之韻,據(jù)《戰(zhàn)國策·趙策一》描述,晉陽城系由趙簡子家臣董安于所肇筑。”公宮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墻之……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太原建城可溯于公元前 497年,即至已近2500多年。
古晉陽文脈的延續(xù),在西依懸甕山、東臨汾河的晉水之陽。秦莊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治晉陽。從此晉陽兼稱太原,如此稱謂直至隋唐五代不改。先后為東魏、北齊別都。唐代定為北都,又為北京?!缎W紺珠》:“唐四京:京兆(今西安)為中京,河南(今洛陽)為東京,太原為北京,鳳翔為西京?!蔽宕筇葡葹槲骶?,復為北京?!稌x陽記》說,“城周四十里,東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那時候,太原由橫跨汾河以西城為復體的西、東、中三座城池組成,僅城門就有24座。
縱觀歷史,從北朝晚期到五代結束的五百年間,晉陽是國家攸關的軍政要地,大有得晉陽則得天下之勢,自李唐起兵晉陽而得龍城,太原一直引人矚目,以至于我們眼中的所有建筑,經(jīng)歷過歷史的風煙,都帶著生命的滄桑。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下令焚毀晉陽城,在晉陽故城東北方向十余公里的唐明鎮(zhèn),修筑城墻,興建了太原府城。遂代晉陽而成北方巨防,即成為今日太原市城區(qū)的雛形。城周長十華里余,設四門,東曰朝曦,西曰保德,南曰太平,北曰懷仁;城中還有一座周長五華里余的子城。
浴火重生的太原城成為北宋王朝抵御契丹、西夏的前哨陣地,被譽為“中原北門”。明朝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南侵,在北方設立了九個邊防軍事重鎮(zhèn),太原就是其中之一。晉王朱?繼續(xù)擴建太原城,興建晉王府,時人稱“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到了清代,太原府的轄區(qū)遠遠超過現(xiàn)今太原府的行政區(qū)域,奠定了在山西省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地位。
明·洪武九年(1376年),永平侯謝成,因舊城展筑東、南、北三面。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磚,池深三丈。門八,東曰宜春、曰迎暉;南曰迎澤、曰承恩;西曰阜城、曰振武;北曰鎮(zhèn)遠、曰拱極?!?/span>
承恩門就是首義門的前身,在首義門內俯仰錦繡太原,從歷史走進現(xiàn)代,就像翻閱一幀幀照片,每翻一頁,便是一段記憶,一段有關這座城市的生活記憶。
每一座建筑都是有生命的,曲折浮沉與隱匿重現(xiàn),皆系于一心一念,從老城門一片廢墟舊址上的廣場公園,再復原了這座老城門供人仰瞻,無不向人們呈現(xiàn)出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可喜景觀,奮力譜寫著文明、開放、富裕、美麗太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