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辦白事是為了給逝者“送老”,每當逝者咽氣后,嫡系的子孫就會舉行隆重的葬禮,并且遵守著嚴格的規矩進行儀式,這么做主要就是尊重逝者,讓逝者安息。其實最早的農村葬禮儀式比較簡單,停棺三天,子女吊唁,入土下葬即可,但現在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很多地方的葬禮已經開始形成攀比之風,大家都知道,紅事的時候可能參加的人少,但白事在農村是最大的事情,不管人在外地多遠都會回家,所以為了彰顯實力,在農村辦白事,滋生出了這4個“怪象”,不僅勞民傷財,還讓參加葬禮的人感覺到不舒服,下面筆者就帶大家了解下都有哪些“怪象”。
相信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在這么凝重的環境下,為何人們會放鞭炮和禮炮,其實在一些地方這確實是習俗,大概意思就是為了讓逝者走的比較隆重。可這種習俗就算在農村的結婚上都比較控制了,更何況白事上,記得前一陣村里以為老奶奶去世,家里人白天放三遍,晚上鳴禮花,整整三天,事后去到他們家的事后,只見滿地都是鞭炮的垃圾,這還只是地上的,空氣中的污染最為傷身體,村里也曾明令禁止停止白事放鞭炮和禮花,但對于現在有條件的農民來說,不放炮怎么能顯著我們家有實力呢,所以這個亂象幾乎是很難被禁止,作為旁觀者也只能吃灰了。
說起這墓地,很多人都會想起以前農村的“土包墳”,一堆土包地下埋著一口棺材,這種土葬方式在過去也算是最樸素的一種方式了。但現在的農村,大家可以仔細觀察,幾乎每個墓地都非常豪華,且不說棺材有多奢侈,就單單這占地面積就相當于一個房子的面積了,都說逝者為大,咱們都是認可的,但活著的人不得想著子孫以后的生活么,耕地一點一點在減少,墓地卻一點一點在加大,這將來子孫們怎么種地啊。最關鍵的是,修建墓地的成本也是高的離譜,2萬左右是標配,5萬是中配,高檔一些的都達到了10萬,這真是讓普通農民喪事都不敢辦了。
“嗩吶一吹,人安走”,這過去農村辦喪事,嗩吶鑼鼓少不了,都說嗩吶是送喪的標配,但不知道什么時候起,嗩吶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舞臺上能跳能唱的演藝者,每當村里有葬禮的時候,這些服務隊就會登臺獻唱,這些逝者被唱歌跳舞取代后,總感覺這葬禮就是在聽戲,讓人渾身不自在,如果不請這服務隊,村里人就會笑話你這喪禮寒酸冷清,最原始的白事習俗慢慢被這些利益性的服務隊給取而代之了,不知道將來白事會變成什么樣。
說起這白事的餐桌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在農村不是可以打包么,其實在農村是可以打包的,但在一些規矩比較多的農村,打包白事的飯菜會感覺有一種不好的感覺,但為了尊重逝者,這八碟八碗還不能少,最后就形成了一種鋪張浪費的情況,最后只能統一裝到一個袋子里倒掉了,這種行為是最應該禁止的,因為糧食是農民一點一點種出來的,不能單單為了排面而浪費這么多糧食。
以上這四點就是現在一般農村白事上比較普遍的四種“亂象”,在農村,逝者為大是千百年來的習俗,而作為子孫也確實是應該厚葬先人的,但與時俱進的問題是,一定要保證厚葬的底線,不要為了厚葬而不計后果,給后人帶來不好的帶頭作用,只有文明辦喪才會構建和諧農村,所以為了將來農村的發展,大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