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尉艷娟
互聯網上有句話流傳甚廣,“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了解行業風向標,順勢而為,的確能夠事半功倍。2018年年底,《項目管理評論》記者采訪了20余位業界大咖,邀請他們共同把脈2019項目管理大趨勢, 以期助力更多從業者“站在風口,飛得更高”。
趨勢一:重新定義項目成功
VUCA時代,項目具有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復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的特征。國內外專家建議,在這樣的時代,有必要重新定義項目成功。哈羅德·科茲納(Harold Kerzner)博士指出,我們不再僅僅通過范圍、時間、成本來衡量項目是否成功,是否創造商業價值將成為確定項目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汪小金博士稱,面對極速變化的技術和市場,項目作為組織主動求變的唯一手段的地位日顯重要,因此評價項目成功就必須更加關注項目為組織實現期望的變革的程度,以及這種變革所產生的商業價值。《PMBOK?指南》第6版在討論項目的概念時,新增了“驅動變革”和“創造商業價值”這兩條特性,旨在提醒人們不能忽略做項目的本來意義,不能只是為做項目而做項目。歐立雄教授強調,項目成功不再僅僅是實現預期交付,而是讓相關方滿意。丁榮貴教授建議,關于項目成功的標準, 我們應該向東方哲學學習,多綜合,少分解。
趨勢二:從敏捷工具到敏捷思維的轉變
敏捷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據報道,75%的荷蘭和比利時公司采用敏捷方法,但失敗案例不在少數。相關調查顯示,敏捷項目管理失敗的最常見原因是公司理念和文化無法適應敏捷實踐。IPMA理事會主席萊因哈特·瓦格納強調,“敏捷是一種持續的趨勢。然而,未來關注焦點應該從敏捷方法和工具向敏捷領導力、敏捷思維和敏捷文化轉變。如果自上而下的心態不改變,敏捷項目管理只能是一場鬧劇。因為如果組織沒做好準備,敏捷方法和工具的應用就會遇到困難。為此,IPMA啟動了IPMA敏捷領導力認證。在創新時代,敏捷項目要求領導者允許團隊自組織,能夠容忍失敗,避免微觀管理,給項目團隊更多的自由空間,從而激發創造力,促進創新。”
趨勢三:從應對變化到擁抱變化
VUCA時代,變化是持續且不可避免的,但變化意味著新的項目和機會,因此項目管理和變更管理要齊頭并進。采訪中,專家們紛紛建議,我們要改變對待“變化”的態度,利用好顛覆時代的技術,主動從變化中尋找機遇,而不僅僅是被動應對變化。歐立雄教授說:“以前遇到變化,我們會擔心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未來,我們應該更積極地去擁抱變化,及時發現變化中隱藏的機會和可能性。”
芬蘭項目管理協會前主席馬迪·阿文哈尤(Matti Ahvenharju)曾提出“機會管理(MoP)”的概念, 幫助項目管理者在變化中識別機會,并進行機會管理。VUCA時代,這一概念將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趨勢四:數字化技能
PMI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全球82%的企業都希望在接下來的三年內完成數字轉型。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啟動了“科技創新2030 —— 重大項目”,旨在通過項目助力中國在數字化時代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種種跡象表明,數字轉型和數字顛覆的趨勢不容忽視。PMI全球財務與行政高級副總裁、代理執行官約瑟夫·卡希爾(Joseph Cahill)在PMI(中國)2018項目管理大會主論壇的演講中提到,無論何時何地,新興技術都是繞不開的話題。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自動化技術等已經開始影響項目經理的工作,甚至影響非高科技領域的項目管理從業者。要想在持續的數字技術顛覆環境中生存下去,項目經理需要一種獨特的技能組合,除了“PMI人才三角”每一方面的能力之外,還需具備數字時代的技術能力,如以數據驅動決策的能力、協作領導力、持續創新的思維模式。
趨勢五:以人為本、軟硬兼施
馬迪·阿文哈尤堅信,不管采用什么工具,項目終究要靠人來完成。萊因哈特·瓦格納也強調,人乃項目管理之本,項目中的人越來越重要,他們的動機、能力和信心將是項目成功的驅動力。流程、工具、方法等都只是用來幫助人完成項目的,因此, 人是項目管理的核心。
專家們紛紛表示,人工智能將輔助人類進行項目管理,但無法代替人,因為軟技能的重要性不可小覷。越來越多的項目在跨國、跨文化環境中開展,虛擬團隊管理和合作方面的技能對項目成功尤為關鍵。在英國項目管理協會(APM)開展的一項調查中,當被問及未來項目經理最重要能力時,多數受訪者選擇溝通、情商、談判等軟技能。
馬里奧·萬豪克(Mario Vanhoucke)教授提醒, 雖然要以人為本,但是人容易出現主觀偏見,從而導致決策誤差,增加項目風險,他建議采用數據驅動的項目管理方法,把人的技能和數據融合在一起。
趨勢六:和而不同
全球化浪潮下,項目團隊的多樣性凸顯,團隊成員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 性別不同,專業不一等。對此,馬迪·阿文哈尤表示,多樣性管理將成為項目管理領域的前沿課題。
多樣性在帶來挑戰的同時,也蘊含著機遇, 正如安東尼奧·涅托·羅德里格斯(Antonio Nieto- Rodriguez)教授所說,多樣性可以成為組織的一筆寶貴財富。某項目管理培訓網站CEO 邁克·克萊頓(Mike Clayton)曾撰文稱:“多樣性是項目成功的靈丹妙藥。”研究表明,多樣化的項目團隊表現更優異,在問題解決、決策等方面獨具優勢,團隊成員不同的視角能夠激發創造力,推動創新。由此可見,如何充分發揮多樣性帶來的優勢,讓不同團隊成員在一起和諧高效做項目將是未來的關注重點之一。
為了迎合“項目團隊日益多樣化”這一趨勢, IPMA從2017年起每年召開項目管理多樣性大會,并且在IPMA全球大獎中增設了“項目管理多樣性大獎”。2019年10月第三屆項目管理多樣性大會將在芬蘭舉行。
趨勢七:向上管理
2018年《PMI職業脈搏調查》顯示,26%的組織報告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高管支持不夠。由此可見,向上管理勢在必行。IPMA美國分會前主席斯特西·高夫(Stacy Goff)介紹,“如果一個組織的高管允許并且期待向上管理,那么商業交付結果會更佳、更快、成本更低。不管項目經理和團隊有多優秀,那些沒有要求項目團隊向上管理的組織總是表現不佳。向上管理需要項目團隊為決策提供及時的、可操作的信息,并識別出顯著的業務影響,包括不作為或緩慢行動的后果,以確保快速決策。”
趨勢八:界面管理之跨組織項目管理
2018年《PMI職業脈搏調查》顯示,隨著“零工經濟”的興起,68%的組織雇用外包或者合同制的項目經理。馬迪·阿文哈尤稱,在零工經濟時代,工作將從層級發展成網絡和平臺,從職業生涯發展成各種零工的組合。奧利弗·萊曼(Oliver F. Lehmann)教授也觀察到了這一趨勢,他表示,如今很多工作外包給外部公司,而外部公司又可能會根據合同雇用其他公司或個人來做這項工作。項目不再只是跨職能而是跨公司的,由復雜、不透明和高度動態的項目供應網來完成。因此,界面管理尤其是跨組織項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丁榮貴教授也提到,隨著管理與技術的融合、角色的融合、人與事的融合,項目組織逐漸變成松散的社區,動態資源管理將值得關注。
這一趨勢為項目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如商業和法律方面。企業的不同商業利益必然導致沖突,如果管理不善,可能導致昂貴的訴訟。跨組織管理中,技術、組織和人際方面的風險也會增加。對此,項目經理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奧利弗·萊曼教授建議,將“項目商務管理(Project Business Management)”作為一門新的業務學科,對幫助項目經理具備這種素質和能力,將大有裨益。
趨勢九:項目治理&組織級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期刊》(PMJ)主編拉爾夫·穆勒(Ralf Muller)認為,未來,我們應該將關注焦點更多地轉向項目治理及其在項目成功交付中的作用。從長遠來看,這將增強企業對組織級項目管理(OPM)的敏感性。歐立雄教授認為,項目都是由組織發起并為實施組織的戰略目標服務的,從長期性組織的視角研究與解決項目管理問題是回歸本源,至關重要且勢在必行。VUCA時代的到來,以目標為導向的跨界整合與融合為組織項目管理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趨勢十:從管理到領導
丁榮貴教授曾說過,“管理靠權力,領導靠影響力,我們管理部下,領導追隨者”。項目管理專家格蕾絲·霍珀指出,“我們管理事情,領導人,但我們往往太過于‘管理’,忘了要去‘領導’”。馬迪·阿文哈尤強調,在顛覆性時代,提升領導力是重中之重。萊因哈特·瓦格納指出,卓越的領導力能夠提供做事情的目標、方向、空間。“PMI人才三角”中有一項就是領導力,IPMA也發布了“領導力備忘錄(Leadership Manifesto)”,可見領導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趨勢十一:追隨力(Followership)
卓越的追隨者對項目成功很關鍵。丁榮貴教授認為,關于“追隨力”的研究遠遠滯后于“領導力”。他說道,“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但人人都想當將軍就會導致混亂、失衡狀態”。未來,如何賦能追隨者,開展“追隨者管理”,做好“綠葉工程”值得研究和關注。
趨勢十二:讓項目更綠色,讓管理更持續
2019年IPMA全球大會的主題是“將可持續性融入到項目管理中”,會議主題是行業風向標,可持續項目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IPMA美國分會主席、綠色項目管理全球組織的創始人喬爾·卡爾博尼(Joel B. Carboni)強調綠色項目管理是時代的呼喚,項目管理從業者不僅要關注項目的投入、產出、流程,更要關注項目對社會、環境、宏觀和微觀經濟的影響,要把可持續性融入到整個項目全生命周期。
趨勢十三:項目管理方法要量體裁衣
很多組織希望能夠找到一種適用于所有項目的項目管理方法,但哈羅德·科茲納博士、奧利弗·萊曼教授不約而同地提到,未來項目管理方法不能“一刀切”,要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選擇使用。馬里奧·萬豪克教授認為,不同的管理方法并不是相斥的,沒有必要進行“瀑布VS敏捷”之類的討論,要根據實際項目需要,采用融合的項目管理方法。
趨勢十四:全生命周期項目管理
斯特西·高夫注意到,很多項目從業者只關注項目周期中“做”的部分,他認為未來我們應該更加關注項目早期階段“思考”和“溝通”的部分,這對項目和商業成功的影響更大。他認為,那些把重點放在從靈感到戰略聯系和業務需求開發階段的人在項目投資上會收到更豐富的回報。
趨勢十五:合作、共創
萊因哈特·瓦格納強調,VUCA時代,隨著項目管理的全球化和虛擬化,項目將更多地在網狀結構中進行,通過合作來領導項目將至關重要,這也凸顯了“合作型項目管理(Collaborative PM)”的重要性。共創是實現創新項目所必需的,未來我們需要通過合作和共創來領導虛擬團隊。
PMI(中國)2018項目管理大會的主題是“共享·共識·共贏”,充分呼應了這一趨勢。
趨勢十六:從項目的管理到項目化管理
“隨著社會項目化的發展,我們不僅要通過項目來進行管理,還需要將項目作為一個學科來研究,項目學就是要解決項目管理缺乏基礎理論這一問題。”歐立雄教授如是說。項目學的研究為與項目有關的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將是研究領域的大勢所趨。
趨勢十七:項目管理、項目化管理、為項目管理、去項目管理的交叉融合
丁榮貴教授談到,沒有項目就沒有進步,但沒有運營就沒有安全。發現新的機會并定義項目后, 需要其他部門都支持這個項目、為這個項目提供保障,這就是“為項目管理”。項目結束,成果轉化后,我們在運營階段需要進行“去項目管理”(如去型號化)。未來項目管理、項目化管理、為項目管理、去項目管理這四種形式將充分交叉融合。
責任編輯:王興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