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日前,一項針對不同年齡群體親緣關系的研究引發關注。通過問卷調查,研究者發現傳統的“親不過三代”逐漸變成“親不過二代”,中國的年輕世代特別是“90后”“00后”,已疏于與親戚的日常交往,這一現象也被概括為青年“斷親”。
所謂“斷親”,就是有血緣關系或姻親關系的人們之間因為各種原因,逐漸淡化直至斷絕往來的情況。“90后”特別是“00后”青年群體的“斷親”,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不愿意回家過年、排斥舉辦婚禮、沒有親戚的聯系方式……如果不是因為血緣,有些人,一輩子可能都用不著見幾次。
一份調查顯示,32%左右的人只與1到3家親戚互動頻繁;20%左右的人擁有3家以上的要好親戚;29%左右的人沒有要好的親戚且一年走動次數屈指可數;超過20%的人幾乎沒有親戚。以前的親戚,喜歡你幫我助,誰家做了美好的食物,定會一次性做足量為周圍的親戚好友送去,但現在大家都相隔甚遠,再也沒了以前的味道。
按理說,血濃于水的親戚關系,是親戚之間不可切割的紐帶。但在生活更加方便的21世紀,親戚之間的情分反而變淡了。即便現在通訊如此發達,有的親戚之間也很少聯絡,充其量在逢年過節發一兩條無關痛癢的問候,內容不是千篇一律的復制就是信手拈來的摘抄,貫穿形式化的虛情假意。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在獨生子女家庭成長,有著較強的自我意識,因為習慣了從小沒有同齡人陪伴,容易養成自我中心主義,同時,年輕人大多生活在天南海北,平時互動最多的是同事、客戶,大多是出于某種社會目的來往。過去那種純樸的親情關系,逐漸被業務、生意、利益關系所瓦解取代,“親戚”已經徹底失去“親情”的味道,變成一個單純的漢語詞匯,名義上披著一件“血緣”的外衣罷了。在心里,親戚跟形同陌路的路人并沒有任何分別。
作家路遙曾在《平凡的世界》一書寫到:小時候,我們常常把“親戚”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開始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實際上,現代社會何嘗不是如此。親戚關系的淡化,很大程度是由親戚關系“利益化”“世俗化”所致。
俗話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感情再深厚的親戚,如果長時間不去相互走動,也會變得生疏。在人際關系中,關系的好壞取決于相互之間聯系的程度。一旦聯系不再緊密,即使再好的關系,最后也會逐漸淡漠下去。
走親走親,越走越親。“斷親”現象雖不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但對于社會凝聚力的形成、傳統習俗的傳承等,都會帶來不小影響。基于血緣基礎的親戚關系,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十分獨特的家庭文化、家族文化甚至宗族文化。中國人最具特色的家譜文化,也說明血脈傳承的不可割裂,需要代代相傳。
讀完本文順便點下面的“在看”,以資鼓勵!您的“轉發”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