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氧氣是個地鐵(大夢)
我有時在想,普通人究竟在自己的人生里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我們看似一個完整推進的時間生命,擁有全部過去積累而成的記憶,因為載體是自我(第一人稱),所以很容易被當成主角看待,特殊化也就在所難免。然而仔細想想,我們真的熟悉自己,適應那些過去,從情感上完全接受已經確定的個人歷史嗎?
人生相對很長,但我們真正接觸的生活不過階段性。如果我們在曾經自以為是刻骨銘心的重度情緒,在時間和空間的洗禮下,變成微不足道的記憶。即便再次講來,也沒有太多的感情波動,仿佛在輕描淡寫著別人的故事。顯而易見,其實在我們眼里,過去就是另一個自己,不同的人,且和過客無異。
說到底,普通人并未獲得個性,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動態最基礎的邊緣——重復的日子,一眼看盡的未來,從抱怨到和忍受的循環,等等。缺乏個性,便無法參與生活,對自身的改造有限,于是無法提取出區別來。我們的狀態就如同意識寄居于身體,以最近的距離體驗活著的感覺,在每一個階段里。
我們獨立于自身而存在,這乍一聽似乎費解,然而卻是如此。我們甚至,只能跟蹤卻無法參與自己的人生建設。真的有人生建設嗎?這個世界廣義上是豐富多彩的,而生命也賦予我們無限可能,但同時加上許多限制,其中許多都是必須腳踏實地才能突破的難關。但這個過程不一定會有結果,甚至連過程都是負擔,所以力不從心在所難免,于是總在一種下限的穩定中徘徊。
這種穩定卻是幻覺,作用在于維持人生的持續。人生從某種簡單程度上看可以視為生命的消耗,無論內涵多寡,都是必須注定結束的過程。我們的出生是一個標志,是使命也是責任,是要讓個體生命完成人類這一偉大定義的注解。當然,我們大多數人無法開始趨勢,其實普通的生活未必沒有精彩,只是無法掌控自我命運的概率更大,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障礙,足夠使人日夜驚慌。
社會結構和人性特點決定,我們對外界的好奇很早便消失,在年齡初級階段便解封自我關注的重要性。我們的現狀雖然是世界的一部分,但以精神輻射和自我理解的角度看,世界恰好反過來是我們的一部分。無論我們多么渺小,所理解的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對待和別人同樣的目標體時也會有與眾不同的情緒和觀點誕生。這種行為構成我們三觀的定型,以及培養出日常習慣與做事的風格,從而反映在人生現有事實中。
我們本來就是不同自我的集合,每個階段都是不同的人格,所以過去不等于現在。我們因為開啟獨特的上帝視角,對過去的總結、現在的執行以及未來的假設,在保持著主角代入感的同時又具有旁觀者的真實錯覺。每一個自己都短暫地存在于同樣短暫的每個階段里,我們始終都在陪伴卻也始終只能陪伴自己。作為過客,我們還合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