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一切的自卑和懦弱,都是源于父母對你的影響
專欄講師:湯米,知名心理學博主、第一心理創始人、主筆團總編輯、頭條情感心理內容營銷價值榜第五、頭條青云計劃榮譽導師、多平臺簽約作者
對于這句話,許多家長都深信不疑,因此,他們對于自己的孩子管教十分嚴格,甚至是動輒打罵。現代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在5-6歲階段,已經基本建立了人格,之后的成長過程,均是基于此人格的調整和改善。可以說,孩子的兒童時期是至關重要的,這個階段可以影響到他們成長的方向。所以,父母應該著重關注孩子的人格教育,這對于整個家庭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曾說過:“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他看來,童年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階段,因此,在面臨個人的心理問題時,著重關注其童年時期。個性的形成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個人的性格也是不同的。人的性格相對比較穩定,是長期、持續呈現出來的狀態。人們在不同的環境、面對不同的人時,都會有不一樣的言行舉止,而這些行為表象的背后,就是所謂的“個性”。這種性格是穩定存在的,并且是存在顯著傾向性的。通常來說,大眾習慣性認為一個人性格的塑造,是由于他成長過程中不同的閱歷所造成的。可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卻不這么認為。他提出,構建人格的基礎,并不是客觀事實,而是建立在主觀意識之上。意思就是說,是我們對事物的見解和想法,決定了我們自己的理念和行為,而并不是客觀的事物本身。當甲和乙在面對同一件事時,有可能會有著同樣的想法,也有可能會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人們會根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從而想到自己的處境,去探尋最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日積月累下,就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個性模式。阿德勒提出,孩子在5歲時,個性就已經定型了。因此,童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環境,對于一個人的一生有很重要的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