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通向成功的道路從來不會是人滿為患的,優秀的人往往也是特立獨行的。問題是,為什么優秀的人往往不合群呢?
個體心理學家Alfred Adler指出,優秀的人不合群的原因并非高傲,而是在他們眼中,群體中的大部分成員都很蠢,這么說雖然有一些刺耳,但是卻不無道理。
個體個性被群體個性所取代
說到群體的行為和心理,不得不提到勒龐的《烏合之眾》。《烏合之眾》是一部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其中有這樣一段經典的描述:
當一個人作為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會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和清晰的思想。可是,一旦他融入到某個群體中,那么他的個性將會被群體的個性所取代,他的思想也會被群體的思想所脅迫。
正如書中所寫的那樣:“某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
淪為“烏合之眾”
為什么說優秀的人注定孤獨呢?因為一個人一旦完全融入他所在的群體,就會淪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這個時候,最有教養的謙謙君子也會成為無惡不作的暴徒,最有學識的飽學之士也會成為盲信無知的文盲。群體意識在壓抑個體的同時,也會使個體庸俗化。
并且,群體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使我們更感性的思考問題。心理學中的“羊群效應”就說明了這一點。
黑羊領頭傷害白羊,這個時候,所有人紛紛效仿群體中他人的做法,覺得“大家都這么做,我也應該這么做。”在這一過程中沒有獨立思考,也就錯失了脫穎而出的機會。
優秀的人往往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然而群體中個體的情緒往往會受到群體情緒的左右。
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國外爆發大規模示威游行,民眾往往群情激憤,甚至在游行時會發生流血沖突。
一個孤立游行者是幾乎不可能做出打砸搶燒這些出格行為的,但是,當多個游行者聚集成為一個群體時,出現打砸搶燒的行為就不足為奇了。
一旦融入一個群體,在群體意識擋箭牌下,心底的陰暗面很容易被放大,我們的不良情緒就很容易以不恰當的方式宣泄出來。我們會打著“法不責眾”的幌子為所欲為,而這會讓我們離優秀越來越遠。
古人有云:“木秀于林而風必摧之。”在一個群體中如果一個人遠比其他人優秀,必然會招致他人的嫉妒。會有人不擇手段地把他拉低到和自己同一水準。
所以說,群體會抑制優秀個體的發展,使得群體中的人普遍平庸。相信大家現在能夠理解為什么在優秀的人的眼里,群體中的人大多數都是蠢貨了。當然這并不是要讓我們都完全脫離身邊的群體,做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
我們要做的只是不過度依賴群體,時刻保持獨立思考,在生活中不斷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為優秀的人的道路注定是孤獨的,希望大家都能耐得住寂寞,不做群體中的蠢貨。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烏合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