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做一個假勤奮的人,假勤奮的人都有3個壞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有一群人兢兢業業的工作,本本分分的學習,他們看上去非常努力,也格外的勤奮,但這類人的社會成就往往不高,甚至有些人還徘徊于社會的邊緣之上。其實這類人只是故意表現的很勤奮,他們的表現可以被稱之為假勤奮。永遠不要做一個假勤奮的人,假勤奮的人通常都有三個壞習慣,一起來看看這類人的身上都有哪些特征吧。日本后現代主義作家村上春樹曾在他的著作《挪威的森林》中說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永遠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的勾當。這句話和之前網上爆火的文案十分貼切,如果你懶惰久了,稍微努努力,就覺得自己正在拼命。在當前社會上,很多人都在同情自己,不管是真的努力還是假的努力,他都帶著積極向上的心態,只不過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個體是否愿意為了蛻變而放棄享樂。很多人在打了雞血之后都會寫下一張滿滿的計劃表,然而在執行過程中,他卻總是忍不住心疼自己。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主要是因為之前的生活狀態太過于懶散,致使他們的精神無法緊繃,更無法真正的進入到計劃當中,如此一來,他們只要稍微專注一下,就很容易自我感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我感動其實是自我認知的缺乏,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客觀且全面的評價,它可以改變我們對事物的客觀認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減自身的執行能力。如果一個人缺乏準確的自我認知,他就無法為個體設計出一套客觀且有效的自我規劃,尤其是當他高看自己能力之時,列出的計劃往往會超出其自身的水平,這種行為只會帶來一個后果,那就是計劃被擱淺,個體因完不成計劃中的事項而獲得挫敗感。與其好高騖遠,倒不如列出可行性較大的計劃,讓每天的事情都能按時完成,這不光能增加自我認同感和滿足感,還能幫我們塑造規律有效的習慣。有些人的努力只是看上去努力,實際上并沒有做出太大的犧牲。比如一個人的目標是健身,可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左顧右盼,或是拍照發朋友圈,也許在旁人看來,他的每一天都很充實,生活過得相當之健康,就連他自己也會被洗腦,從而認定一整天都在忙碌做事。可實際上他卻荒廢了時間,壓根沒有認真鍛煉。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太多的時間都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那些真正有用的事情就會被擱置下來。如何高效的勤奮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注重的課題,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遠離干擾物,比如你沉迷刷手機,那就把手機放在遠離你的地方,強制自己專注幾個小時后,再去看幾眼消息,長此以往,你會慢慢提升自己的做事效率。有些人看上去很勤奮,但個人的提高速度卻格外的緩慢,其實是因為其思維太過于固定,只著眼于單方面的學習。總是執著于單方面的學習會忽略掉整體的布局和統籌,盡管把某一項才能發揮到極致可以獲得常人達不到的成就,但在當今社會,全能型人才更容易被挖掘出來。心理學的木桶效應指出一個人的成就往往不取決于他最優秀的才能,而取決于他最不擅長的內容,也就是短板。總是單方面努力的人往往對短板抱有畏懼心理,他們不愿意正視自己的缺點,只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優勢上,如果他們愿意客觀的看待自己的一切,并且以同樣的決心全方位的學習,那成果必然會十分顯著。不要做假勤奮的人,更不要被虛假的充實感所感動,如果你長期浪費生命,一味的在原地踏步,你將得不到任何的進步,永遠維持著目前的水平。唯有當你走出假勤奮的困局之后,才能看到嶄新的風景。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