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3種方式回你微信的人,十有八九是看不起你,不用再聯系了
任何一段長久的關系依靠的都是當事人的雙向奔赴,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依靠一己之力把持住一段關系。 而微信作為現代社交的主要媒介,如果對方在微信上這樣回復你,那你就要懂得禮貌退場,否則丟了尊嚴,也留不下朋友,消息的回復也代表著他對你的態度。 這樣回你微信的人,十有八九打心底里瞧不起你,別再倒貼。 一、從不主動找你 感情是需要經營的,不管是友情、愛情、親情,必須在雙方不斷的交流來往中才會維系。雖然有些文學家認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但其實這是違背人性的,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感情亦是。 人與人之間如果疏于聯系,沒法參與彼此的生命,隨著時間流逝感情注定會逐漸陌生,被出現在主體生命里的其他事情代替。 所以你如果在一個人的生命里有著重要的角色,對方一定會主動聯系你。 如果你總是主動聯系一個人,而對方卻很少想起你,那不用質疑,是你在對方的心里沒有那么重要。 人都是會權衡利弊的動物,從來不會放棄對自己來說至關重要的任何事情,在人際關系中也一樣。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么,而是對方是怎么感受的。我們要永遠記住,溝通在親密關系中是最重要的。” 沒有溝通的關系,即便表面看起來再和諧,其核心也一定脆弱不堪。 二、說話敷衍 周國平在《交往的質量》中說:“一種交往具有價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中各自的價值。” 當兩個人無法產生價值的交換,那么他們的交往能否持續就要看當事人以何種心態對待。 成年人的友誼里有兩種關鍵因素,一種是有用,一種是真誠。 如果一段關系中你于對方而言是有用的,那么對方自然在溝通上不會敷衍你。可若你們之間不存在價值置換,對方又不夠欣賞你,自然會在溝通中展現出敷衍。 如果一段關系不存在兩種維系的關鍵因素,你單方面的聯系最終只會帶來心理的不平衡。 人生是一場接受的藝術,我們要學會接受生命中我們就是和有些人沒有緣分,與其勉強維系不如瀟灑轉身。 你的糾纏并不會讓對方產生愧疚,反而是有尊嚴的退場會讓對方心里生出一絲敬意,成年人體面退場是基本修養,每個人都應該學會。 三、言辭中透露著傲慢 關系的本質是看見。當我們真的在乎一個人,就能自然地看到對方的感受,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反之,如果一個人在交往過程中處處透露著鄙夷傲慢,完全不在乎你的感受,那么他一定沒把你放在心上。 這一點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展露無疑,安德魯·葛洛夫說:“我們溝通得很好,并非決定于我們對事情述說得很好,而是決定于我們對別人了解得有多好。” 的確,很多關系親密的朋友之間,之所以溝通舒服不是語言技巧有多高超,而是懂得彼此。 人生原本就是一個不斷得到和不斷失去的過程,作為一個成年人要學會坦然接受,有些人在自己的生命里逐漸退場。 因為任何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都需要維護的成本,當你給予的成本跟不上關系的需求時,最終的結局就只能是走散。 周國平曾說:“所謂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種詩意的夸張,便是一種淺薄的自負。” 緣聚緣滅,誰都無法斷定誰和誰會是一生的朋友,只要相處時彼此舒服,獲得過片刻的寧靜,足以。 紅學泰斗周汝昌和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的友情,就很令人向往,雖然他們之間相差20歲。 但兩個人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要在張伯駒的居所展春園內見一面,或詩詞對答,或鑒賞詩畫。 有時清唱上一首小曲,沒有事情做的時候,就靜靜的彼此相對而坐,坐一天也頗感有情趣。等到太陽落山,便各自歸家,約定明日再聚。 三毛說:“ 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態,能夠偶爾話起,而心中仍然溫柔,就是好朋友 。” 我們一生會遇見很多人,將很多人請進我們的生命,也會被很多人請進他們的生命,但最后能夠留在身邊的就只有那么幾個。 或許有這幾個,也就是足夠了,至于那些不把你放在心上的人,你也不必將他們放在心上。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