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作為一代變法先驅,他為秦國設立了變強的耕戰戰略體系。雖然耕戰強國的戰略方針,可以讓秦國做到一時強大無比。
但真到了秦國變得強大無比,疆土面積無比廣袤的那一天,秦國將領,兵卒,大臣甚至是百姓也將迎來,無功可賞,沒有晉升空間的局面。
到那時秦國上下,自然會失去奮進的目標,而手握重兵的將領更會遭到君主權力的猜忌。毫無疑問名將白起,正是如此。
秦國名將白起{《大秦帝國》劇照}
名將白起之死,不能簡單歸結于范睢的嫉賢妒能和秦昭襄王的猜忌。一路走來成為名將的白起,早已經注定他將和秦昭襄王勢不兩立。平民之家出身的白起,在秦武王嬴蕩身死之時,被賞識他的魏冉派去接回秦昭襄王母子。這就說明從一開始,白起身上就帶著魏冉一黨的標簽。
魏冉{《大秦帝國》劇照}
昭王十四年,魏冉舉薦白起,作為攻伐韓,魏兩國的主將。此戰便是著名的伊闕之戰,最終白起斬敵二十四萬,俘虜了魏國將領公孫喜,為秦國打開了東進中原的通道。
對于白起的成名之戰,《資治通鑒》中明確記載:此時已經是左更爵位的白起,被魏冉舉薦給秦昭襄王。左更在秦國二十級軍功里屬于第十二級,但在昭王十三年的時候,白起的爵位還只是左庶長,屬于十級爵位。
毫無疑問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白起立下軍功,連升兩級。換個角度想,正是魏冉為白起創造了立下軍功的條件,隨后魏冉又將白起舉薦給了秦昭襄王。
秦宣太后{《羋月傳》劇照}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昭襄王十三年,向壽作為秦軍攻伐韓國的主將,已經為秦國攻占了韓國的武始。向壽是秦昭襄王幼時的玩伴,成年后的他更是秦昭襄王信任倚重的對象。
無緣無故的魏冉卻向秦昭襄王舉薦白起,希望臨陣換將。雖然秦昭襄王和魏冉是甥舅關系,但他其實也是魏冉和秦宣太后聯手打壓的對象,而白起正是魏冉打壓秦昭襄王,奪權所使用到的工具。
形勢比人強,秦昭襄王只能同意魏冉的舉薦,看著白起平步青云。白起越是立下顯赫戰功,他身上魏冉黨羽的標簽就越發明顯。在別人看來,白起所立下的軍功是耀眼無比的,但在秦昭襄王看來,那軍功卻是無比刺眼的。
范睢{《大秦帝國》劇照}
隨后因戰功積累,白起迎來了自己人生當中的巔峰之戰:長平之戰。但人們要知道在長平之戰發生前,秦昭襄王就已經采納范睢之計,開始緩緩剪除依附母親秦宣太后和魏冉的黨羽。趙國臨陣換將用趙括取代廉頗,而另一邊的秦國也悄悄臨陣換將,用白起來主導長平之戰。
表面看秦國此舉是在麻痹趙國,但也正說明此前的白起是賦閑在家,不被秦昭襄王所信任的。關系到國運之戰,秦昭襄王又不得不選擇重新啟用白起。
趙國名將廉頗{《大秦帝國》劇照}
果然長平之戰秦軍大勝,白起隨即向秦昭襄王請命,欲繼續攻伐趙國直到攻滅趙國為止。秦昭襄王和范睢商議過后以秦軍損失慘重為由,拒絕了白起繼續攻伐趙國的請求。
滅趙只是早晚,但秦昭襄王絕不可能再將滅趙之功給白起,因為白起是魏冉的黨羽。此時即使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秦昭襄王也得不到帝王的殊榮,因為他的頭上還有兩座大山:秦宣太后和魏冉。
攘外必先安內,擺在秦昭襄王面前比滅趙更重要的事,便是奪回秦國君主應有的權力與尊嚴。
秦宣太后{《羋月傳》劇照}
歷史上有三對皇帝母子是十分相似的。
第一便是嬴政和趙姬,趙姬因生活不檢點被嫪毐掌控,成為了嫪毐和兒子嬴政爭權的工具。最終嫪毐和與趙姬所生之子被嬴政誅殺,趙姬被終身幽禁。
第二便是孝莊和順治帝,孝莊因順治年幼,多年把控著大清國的朝局,更因孝莊與多爾袞之間曖昧的關系,導致母子失和,最終順治郁郁而終。
第三便是楚國人秦宣太后和秦昭襄王,秦宣太后一生放浪形骸,生活多有不檢點。
秦宣太后{《羋月傳》劇照}
秦宣太后帶著兒子秦昭襄王歸國后,更是與弟弟魏冉聯手打壓秦昭襄王,把控大秦國政。
一生大半輩子都被母親和舅舅聯手打壓的秦昭襄王心中會作何感想?可以說在母親和舅舅多年的打壓下,秦昭襄王的情感是壓抑的。
長期壓抑下來的情緒,一旦得以釋放便會讓他成為一名偏執者。母親說的都不對,你們需要認同我,尊敬我,我才是秦國真正的國君。你們{臣子}有一絲一毫忤逆我的意愿,我就會毀滅你們。
長平之戰秦軍大勝,白起想要繼續攻滅趙國。秦昭襄王不想再讓白起立下軍功,隨即休兵。圍困趙國邯鄲之戰,當秦軍處處受阻時,秦昭襄王又想啟用白起領軍。
但白起卻拒絕了秦昭襄王的旨意。毫無疑問這時的白起,忤逆了偏執者秦昭襄王的意愿。
范雎{《大秦帝國》劇照}
在白起忤逆秦昭襄王意愿的同時,還有一個人對白起之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個人就是范雎。出生于貧窮之家的范雎在魏國很不受待見。
當他以門客的身份見到急于鏟除秦宣太后一黨的時候,他向秦昭襄王時提出了兩個策略。范雎于公為秦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于私他向秦昭襄王,提出了強干除枝的策略,以此來鏟除秦宣太后一黨。
出生貧寒之家的范雎極度想證明自己,他得到了機會被秦昭襄王委以重任。但人們要知道范雎身上存在著一個缺點,正是這個缺點讓他無法與商鞅和李斯相提并論。后世對他的定位,就是范雎缺點所在。后世之人將范雎定義為出色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
范雎的出身并不像商鞅和李斯一樣出身法家。法家想要推行自己的理念,必須幫助一個國家做到統一。當一個國家統一了天下時,法家的理念才能奉行天下。
因此出身法家的商鞅,李斯眼光都看得比較長遠,且他們可以為了統一天下去舍棄自己。范雎沒有商鞅,李斯的長遠眼光。再加上曾經的貧寒出身,讓他容易變得小富即安。
商鞅{《大秦帝國》劇照}
當白起主導的長平之戰大獲全勝,天下人盡知白起是名副其實的殺神,同時天下人也知道了趙國臨陣換將,是因為中了范雎的離間計。
名和利雙豐收的范雎,便開始變得小富即安。恰逢此時剛剛戰敗的趙國,為求自保就以重金賄賂范雎。
范雎為了鞏固自己在秦國的地位,便向秦昭襄王進言道:秦軍長平之戰雖大獲全勝,但卻是慘勝。秦國目前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不宜再戰,大王何不答應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呢?
此時擺在秦昭襄王面前的是鏟除秦宣太后一黨,還有忤逆自己意愿的白起,范雎的進言正和秦昭襄王的個人利益相吻合,于是秦昭襄王便決定賜死白起。
白起死后秦軍多次作戰受阻,鄭安平投降趙國,公元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敵之罪被秦王所誅。范雎因此失去了秦昭襄王的信任,他不得不向秦昭襄王舉薦蔡澤來代替自己。辭歸封地后不久,范雎便病逝。
白起{《大秦帝國》劇照}
事實真的如編者所說嗎?咱們來看看秦昭襄王四十二年發生的三件大事:
第一:秦昭襄王立安國君為太子。秦昭襄王確立太子,便說明王位后繼有人,自己已經坐穩了皇位,他已不再是,受母親秦宣太后和舅舅魏冉壓制,被把控的秦國君主。
第二件:秦宣太后去世。
秦宣太后{《大秦帝國》劇照}
第三件:魏冉被秦昭襄王趕去封地陶邑。秦昭襄王四十二年發生的三件事說明:秦宣太后和魏冉徹底遠離秦國政治舞臺,從此刻開始秦昭襄王君臨天下,秦國只允許有一個聲音,那便是秦昭襄王。
白起確有其才,但要明白他只是秦國君主統一六國的工具。這一工具,曾被秦昭襄王的政敵所用,秦昭襄王可以給你,表示效忠自己的機會,但你需要臣服。
一旦白起有絲毫忤逆自己意愿的表示,迎接白起的也終將只有毀滅。
秦昭襄王{《大秦帝國》劇照}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因耕戰體系逐漸走向強大。但當秦國真的變得強大無比時,秦國的將領,兵卒,大臣,百姓也將失去上升的空間。失去了上升空間的這些人,也將失去奮進的目標。
這也是為何秦國亡于二世的最終原因。平民出身的白起,因商鞅的變法走入魏冉的視野,被魏冉賞識的他,更是被對方委以重任,但他也因為魏冉的這份賞識,打上了魏冉黨羽的烙印。
長期被母親和舅舅聯手打壓的秦昭襄王,情緒一旦得以釋放將成為一名偏執者,得罪了一名偏執者,白起的結局可想而知,更何況這名偏執者還是秦國的君主。
參考資料:《史記》《史記·秦本紀》《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