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帝內經·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 (一)


上古天真論(一)

來自同道讀書

03:20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xùn)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知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二聲)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大家好,我是長桑君。今天是五一勞動節,首先祝同道們節日快樂!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一起誦讀學習《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由于我也是初學者,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首先我們有幸接觸到白云先生的文字,有機會聚在至道學宮這個大家庭當中,一起學習圣人的教化,那么想必各位同道肯定都為自己是一個華夏子孫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也為我們華夏浩如煙海的璀璨文明所折服。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中華文明這棵大樹經過幾千年的茁壯成長,早就成為這個地球上唯一的神一樣的存在!為什么我們的文明,這棵參天大樹能夠枝繁葉茂?其實我覺得是因為我們文明的種子一開始就根深固抵。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學習,一定要溯本求源。

 

《黃帝內經》呢,就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種子和根本之一,是天道在我們人身上的具體應用和體現。我們學習《內經》的意義,其實就是緣醫入道,去理解和踐行天道。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上講,醫乃小道,不過就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然后就此通過醫道來觀天道。

 

道儒法是一道各用,而醫道是天道在人身上的具體應用。這么說來,《內經》就是治身知道的根本。其實這本書講治病的地方并不多,主要講的是讓人們怎樣不得病。


總體上講,我們通過學習《內經》要做到什么呢?就是要讓我們真正的理解什么是陰陽,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同構,也是要培養我們像取類比象等這一類的思維模式,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學習圣人的思想。


因為我們很多人并不是醫生,那么學習《內經》并不一定要去治病,然后就像剛才說的,要緣醫入道,就是去理解進而踐道。


我們學習《內經》可以通過觀察自身而去理解天地、理解宇宙。其次呢,也可以做到像醫生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上說的那句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

 

《內經》的語言,相對來講是較為容易理解的。只要有一些古文功底的,大多數篇章讀起來都不會特別費勁,但是它所包含的道理是很深邃奧妙的。我非常喜歡唐朝王冰的注解。

 

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序的那段對《內經》的描述:“其文簡,其意博,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我覺得特別精彩。                  

 

下面我們開始《黃帝內經·素問》正文的學習,《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上古”是指遠古時期,我們結合《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在《內經》里面提“上古”,大概就是指三皇五帝的初期,或者更早。“天真”是指我們還沒有受到污染和蒙蔽的那種狀態,其實就是樸素跟純真。

 

這一篇排在《內經》的首篇,也是呼應中國道家的思想,道法自然,或者是自然的狀態。“自然”就是真,就是樸素。“人為”就是偽,就是假。

 

所以在現實當中,我們天生的都會親近自然,親近小孩兒和嬰兒,天生的就反感那種“矯揉造作”、“假”和“虛偽”。我覺得這也是老子《道德經》當中的核心思想。

 

我們看第一段。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xùn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有心的同道在看《史記》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史記的開篇,《五帝本紀》里面第一段話也是這句話。只不過《史記》最后一句是“成而聰明”,《內經》上是“成而登天”。

 

其實這段話就是對黃帝生平的一個總結。說的是黃帝這個人呢,天賦異稟,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很小的時候就出口成章。


“幼而徇齊”這個“徇齊”,我的理解跟咱們今天貼出來的那個資料上不太一樣。這個徇,大概就是“從”和“順”的意思,齊,是中正。我們講的見賢思齊,這個徇齊是這個意思。

 

接下來: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這個上古時期我們前面講到從《黃帝內經》成書之時來看,往上追溯,可能在三皇五帝之初甚至更早。說那個時候的人大都可以盡終天年,壽終正寢。


我們都知道,天年是指我們人類的自然壽命,就是大限,大約兩個甲子、一百二十歲左右。

 

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是時代變遷導致的呢,還是人將失之耶?“失之耶”指的是失道,黃帝的問題是說,現在這種早衰的人這么多,到底是因為時代變遷呢,還是因為人們失道了呢?就是違背了天道呢?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岐伯的回答:上古的人知道天道循行之規律,法于陰陽,是效法于天地陰陽,其實還是天道,因為《內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和于術數”,指的是修養的法則。

 

關于《內經》的術數層面在后面會有很多,比如說像四氣五味,五運六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比如說七損八益、天干地支,這些都是術數的層面,術數的范疇。

 

“食飲有節”這個“節”有兩層含義,一是節制,二是節律。

 

“起居有常”的“常”,指的是固定不變的東西,比如“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知常,才能夠“不妄”。


如果我們都能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與天道共頻共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樣才能夠“知常”而“不妄”。我們能“知常而不妄”之后,接下來才能做到“不妄作勞”。


這個“作勞”,也是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我們普通的體力勞動跟勞作,但更主要的是房勞、房事。不妄作勞,就是我們要保養腎精,不縱欲,做到這些才能夠形與神俱。

 

《靈樞·本神》里面提到了“形與神俱”,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形神分離,那代表的就是死亡,精神離絕,所以我們要做到與天地同頻,合于天道,才能夠形與神俱,才能夠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前面岐伯講的是上古合道之人的做法,接著他就說今世之人,《黃帝內經》提到的時期已經半百而衰了。對比于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可能比《黃帝內經》所說的那個時期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岐伯說: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漿,是指古代的水。以酒為漿即喝酒跟喝水一樣,現在看來,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在我家河南,“以酒為漿”真的非常普遍。將一個錯誤的生活方式跟生活習慣當成常態,這就是“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就是喝醉了酒再去強力行房。因為酒本身就有興奮肝臟氣血的功能,它能夠勾起欲火。


有句老話說叫酒是色媒人,而醉酒狀態,這時的男人又覺得遲鈍麻木可以持久,所以現在很多人“醉以入房”。這種狀態就是透支,透支我們的腎精,其實就是當敗家子兒。拿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換取那片刻的歡愉。

 

所以緊跟著岐伯說的就是“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結果就是把自己那點兒精氣神(就是物質基礎)給敗光了。把精敗光了,你就沒有氣,就不會煥發出神采,真氣就跟著耗散掉了。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持滿就是養護我們的神、精。“醉以入房,夜夜笙歌”,其實就叫做“不知持滿”。這個“不時御神”,就是指不按時調攝跟駕馭自己的元神。后面在四氣調神大論的時候就會讀到,那個就叫“按時御神”。

 

“務快其心”,現在很多人都存在這種現象,那些電影或者小說,像《過把癮就死》,還有什么《玩兒的就是心跳》,追求一時的刺激,比如賽車,酗酒縱欲,這些都是“務快其心”的表現。


追求刺激,追求心神蕩漾,這種失道的作死的辦法,其實明顯違背了養生之道跟天地之道。

 

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所以半百而衰。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我們至道學宮的同道,以圣人為師,從的是圣人的教化。

 

“虛邪賊風”,虛邪,中醫上指的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那天看到白云先生說:中國文化本來就沒有什么左右,只講正邪,當時就覺得很有共鳴。為什么會有共鳴?因為在人體上就是如此。“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講的就是人體中正與邪的關系。

 

那么為什么說是賊風呢?我們中醫有句話,叫養生之要——防風如防賊,因為風的性質用賊這個字來形容,特別形象跟貼切。


有正常的風,有賊風,比如說春天去散步,春風拂面,如沐春風就不是賊風;如果晚上睡覺,開窗戶吹空調吹風扇,過道的穿堂風就是賊風。賊風傷人,傷人于無形,特別容易中傷人,從而導致疾病。

 

我們前面講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講的就是正與邪的交爭。


對于我們人體而言,那個國防軍就好比是我們的正氣,體現在國防、邊防上是什么呢?就是衛氣,保衛的衛。如果我們的衛氣比較盛,我們是不會受到這種虛邪賊風的侵襲的。

 

但是衛氣呢,在《靈樞》上講,衛氣處于下焦,就是我們丹田的這個位置。當人醒的時候,衛氣行于體表,就在我們身體的表面正常的工作和站崗。

 

當我們睡覺的時候,衛氣就會潛回去,收斂到體內。晚上正常睡覺時,衛氣會休養生息。白天睡覺,衛氣也會收斂到體內。


這就是為什么在同樣的環境下,醒著的時候不容易被傷害。同樣的環境中,假如你是睡著的狀態,沒有注意保暖(忘記蓋個被子)。為什么就會感冒?


因為衛氣潛藏,邪氣趁虛而入。這時候你的衛氣沒有駐扎在體表,沒有起到防衛的作用。所以我們看這種賊風的性質就跟小偷偷東西一樣的,就是趁虛而入。

 

風邪還有一個特點,在中醫學里面這樣描述風邪:“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風邪為什么說它是百病之長呢?因為它侵襲人體時,不是自己孤軍作戰,它常常會有聯軍,有伙伴。


比如說風在冬天,寒氣較重的時候,它會跟寒一塊兒,所以我們就會患一些風寒感冒等;假如濕氣重,它就會夾雜著濕;在燥熱暑溫的那種氣候,它又會夾溫、夾濕、夾熱,一同侵襲人體。

 

所以我們知道了虛邪賊風的特點,那么我們正常合道的辦法就是要“避之有時”,這叫真聰明。但反觀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我們周邊,有的人喜歡喝冰鎮的冷飲,空調甚至要開18℃等等,這些其實就是前面講的“務快其心”,都是但求速死的辦法!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個恬,在《說文》上講,是指不管人也好,小動物也好,受了傷之后就用舌頭舔舐傷口。就是一種自我療傷、自我寬慰的辦法。“淡”指的是淡泊,“不妄作勞”也是淡泊這種狀態。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恬淡虛無”這種狀態,那么真氣就會從之,“從之”是說我們的真氣、元氣、經絡之氣,周行而不澀,指經脈循行比較通暢。也可以這么說,我們體內的這個小天地就會風調雨順,這個時候精神才內守,正氣才會存內。“病安從來”就是病不會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這段話可以跟前面互參。講的是讓我們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飲食有節,形勞不倦。做到這些,就可以氣從以順的。“氣從以順”就是真氣從之。“各從其欲,皆得所愿”,就是讓我們的情志順遂,情志調和。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樸”。這種狀態特別像老子《道德經》小國寡民里面的景象,老百姓安居樂業。高下不相慕這種狀態遠的不說,近代我們也有過短暫的實現,那就是毛主席時代,人們高下不相慕,安居樂業。

 

但是看看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卻是高下相慕,平級之間也相慕。沒錢的羨慕有錢的,有錢的又羨慕當官兒的,當官的科級羨慕處級的,高級的羨慕更高級的。普通老百姓,也很少有人喜歡自己的職業。


比如公務員覺得公務員特別特別辛苦,羨慕當醫生的,說醫生工資高受人尊重。可當醫生的又覺得工作累,壓力大,風險也大,羨慕搞設計的。如此類推吧,總在羨慕別人,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狀態下情志肯定是不和的,身體也不可能好。

 

“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這段話可以與《道德經》互參。“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就是道德經說的“五色令人目盲”。“淫邪不能惑其心”,就是“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也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意思。

 

“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愚智賢,每個人生而不同,智力有高下,天賦有別。“不肖”的“肖”是通假字,通“屑”,就是不屑的意思。不屑不懼于物。現如今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太少了。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道法自然同道的解讀:

 

先從黃帝《內經》書名開始。為什么叫《內經》,不是叫醫經?因為《內經》本來就不是講治病的,這個觀點和徐大椿的觀點相合。《醫學流源論》開篇就說中醫有天然缺陷,得道之人不屑于當醫生,不得道的人又不能成為名醫。

 

為什么說得道之人不屑于當醫生?因為治病救人一是效率太低,二是太多影響治病效果的因素。與其治病救人不如治人的思想,讓人真正了解自己,才能防范于未然,也就是治未病。


這是中醫的核心思想之一,預于未病。也是《內經》的副產物。這是討論后面真至圣賢之人的基本入門條件。

 

回到《內經》,可以判定,《內經》雖然是中醫根源書,卻不是專門論述中醫的書。從內字入手,《內經》是講人體的書,具體是什么樣的人體?是天地之氣塑造天地之精而成的人體,所以講《內經》必須講天,講地。

 

《內經》是講天地之氣如何塑造影響人體的經書。中醫則是從人體的根本入手,形成的一門學問。要歸于道,要修煉人體,也必須從《內經》入手,這是至道四經的判定條件之一。


如果不能看穿《內經》,就無法領會里面的至道。把《內經》局限于中醫是委屈了《內經》,曲解了《內經》。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最簡單的開始入手,也就是百歲之人。他們從圣人之教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按這幾條去做,就能度百歲。

 

首先,避虛邪賊風。為什么風為百病之長?可以反過來,如果沒有風,會怎樣?天地之間沒有了風,也就靜止了,天也就無法塑造地了,同理,也無法塑造人了。所以風是天道塑造人的先鋒隊。

 

風是天氣全方位進犯人的主要武器,人無時無刻不處在風的影響之下。天之陰陽交互就能產生風。

 

孟子說,實施仁義很難嗎?只要我想做就行了。仁義并不難,何況避風。避開天對人的虛邪之氣,這是第一步。天主運,地主氣。氣運而成風,風行而塑人。

 

虛邪在風之中,借風入人體,所以叫賊風,風是媒介,虛邪是一種信息能量。(馬洪偉同道)


所以自古養生避邪就講避風如避箭(余鑫同道)。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短短三句話,信息量巨大。

 

恬淡,恬《說文》注,安也;淡,《說文》注,薄味也。心安不厚味。后面章節會提到,食物的色,臭,味,對五臟的影響,薄味,則能最小程度地影響人。

 

恬淡虛無,是治心,不能讓神明之府的心承載太多東西。

 

真氣從之,精神內守。這句話,白云先生的《道德經注》講過類似內容。“抱神以靜,以正其形,根源牢固,神不外馳。這樣就可以做到精全;精全了之后,就可以有純氣之守;純氣之守,守之又守,則能神全;神全,則通其明,見萬物變化。”

 

這兩句都是為了全神,所以《內經》第一在于治神。

 

呂氏春秋貴生篇和《情欲篇》講得很好,義旨和《內經》相同。這方面,可以結合起來看。(子軒同道)

 

志閑而少欲。《內經》說,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志閑,不亂生志,也就是不隨意揮霍腎精,讓人體之精好好藏起來省著用。少欲也是為了存其精。這句歸納起來就是虛心實腹,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擋住天的六淫之氣,身體內部還要做什么?不傷于情志之病。如何避免?虛心實腹。內外不病,是問病安從來?

 

形勞而不倦,這句話可以看看莊子寫的《庖丁解牛》,“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庖丁殺牛幾千條,他的牛刀還象新的一樣。參悟庖丁解牛之要,用道行事,就能勞而不倦,永葆其新。

 

氣從以順,這句話后面講氣脈的時候再談談。簡單理解,是氣脈暢通,也可能是順從天氣而為。各從所欲,到淫邪不能惑其心。這些都是圣人之治的功勞。圣人教化和圣王之治,天下大順,民才能安居樂業。

 

總結這段話,是說,厚德,全德,合天德,故全形不危也。

 

【最后感謝長桑君同道的辛苦領讀,道法自然同道的精彩解讀。同時也感謝小余同道、青島·魏同道、云霄同道、春之陽同道、晨曦同道、雅同道、余鑫同道、風煙俱凈同道、清凈觀心同道、雪影同道、白雪紛飛同道、知秋同道等多位同道的辛苦整理,本文是同道讀書群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帝內經》“精神內守”的“精”、“神”分別指的是什么?
黃帝內經 第七十四講 養生《素問.上古天真論》
彥東:《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第一講),蓮醫群微課音頻整理
忠坡講“內經”學習筆記
羅素讀黃帝內經(二)
上古天真論三(2)—梁冬對話徐文兵解讀黃帝內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川市| 恭城| 松溪县| 玛纳斯县| 德化县| 盐城市| 昭苏县| 涪陵区| 玛纳斯县| 平原县| 工布江达县| 延庆县| 巴南区| 泾源县| 镇江市| 鸡东县| 嘉善县| 江陵县| 仪陇县| 临沧市| 从江县| 简阳市| 翁牛特旗| 浙江省| 三亚市| 衡阳市| 黄山市| 安国市| 青川县| 周宁县| 阳城县| 长武县| 商城县| 石柱| 武夷山市| 弥渡县| 长泰县| 来凤县| 和林格尔县| 治多县| 尤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