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偏方到底有沒有用?大家有沒有注意過一個奇怪的現象,調理身體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說到“偏方”這個詞,但是只有中醫才有偏方,西醫只有嚴謹的數據、臨床。
為什么只有中醫才講偏方呢?為什么是偏方,不是“正方”呢?我們經常會聽到有關偏方的故事。
幾個人得了一樣的疾病,其中一個人用偏方調好了,其他人卻不一定見效,所以偏方不能像降壓藥、降糖藥這樣名正言順,并統一標準化地去做宜傳和治病。
卻沒有人去反思兩個奇怪的現象:
第一,西藥治不好的病,偏方竟然調好了;
第二,這個偏方對其他得一樣病的人卻沒有效果。
還有一個更奇怪的現象,全世界能治療疑難雜癥的全是中醫,這又是為什么?西醫講的是統一標準化,用數據說話,只要檢查的數據一樣就是一樣的病,開一樣的藥,不能用指標和數據確定的疾病,或者是治不好的病就定義成疑難雜癥。
當我把偏方和疑難雜癥放在一起研究的時候恍然大悟,偏方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疑難雜癥也是一個不能被專業確定的因素,這兩個不確定的因素放在一起會發生什么呢?
有可能你自己都能調好自己的疾病,更有可能疑難雜癥被偏方解決掉,這不就是“負負得正”的原理嗎?我不是讓大家去研究偏方,或用偏方去調理疾病,而是用偏方的邏輯去解決疾病。
就像兩個孩子都在哭,一個因為餓,一個因為挨打、被欺負,第一個孩子給了饅頭不哭了,就像用偏方調好了一個病。
你問我用的是什么方法,我說給饅頭。然后你很興奮地給第二個孩子饅頭吃,結果不見效,你就說這個偏方對他沒用,其實第二個孩子給饅頭是不能解決被打的問題的,這也是我經常說的“西醫治病,中醫調病因”。
西醫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哭上面,他們用最快的辦法讓孩子不哭。結果這兩個孩子繼續一個挨餓,一個挨打,最后醫生給出的結論是這個問題一輩子解決不掉,孩子哭是世界疑難雜癥。過了一段時間,噩耗傳來,一個被餓死了,一個被打死了,聽說是“哭”的并發癥。
所有的人開始害怕哭這個病,孩子一哭,第一時間送到醫院去治療,這就是為什么醫院看病掛號這么難。這就是“誰管果沒結果,誰管因能去根”
幾十年與患者打交道的經驗積累才能造就一個合格的中醫。經驗永遠不可能被冷冰冰的數據代替,因為經驗是在個體變化中找不變的規律,而西醫是用不變的檢查數據解決變化的疾病。讀懂這句話你就讀懂了中西醫文化傳承的區別。
這就是我所講的中西醫區別,也是中醫的個體差異化調理和西醫統一標準化治療的區別。到底偏方有沒有用?下次我給大家舉案例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