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后進生轉化文章讀得太多了,各種方法、技巧,都講得頭頭是道、明明白白,然而,最關鍵的一點或許許多人沒有講到,那就是:轉變“后進生”,首先要轉變班主任自己。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后進生”,他們是永遠不會真正“轉變”的。 再就是集體的力量運用和愛的“隱藏”,也是班主任老師所或缺的。用好這些“秘密武器”,“后進生”的轉化便成為可能。 “尊重學生”“自然而然”“善于鋪墊”“不知不覺”……做這一些工作的目的便是“走進學生的心靈”。 如果教師以教育者自居,居高臨下與學生“談心”,那學生怎么會敞開心扉?那樣,所謂“談心”,就變成了班主任的“獨角戲”,是不會取得好的效果的。 曾經的自己,工作經常“就事論事”,而不會“宕開一筆”。李老師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生活的環境,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寶貴的教育資源,包括“班里有了小偷”這樣的事情。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都不愿意發生任何“意外”,但整天面對幾十個性格各異、正處于成長期的孩子,要想避免“意外”的發生,應該是不可能的。 既然“意外”不可避免,作為班主任,在面對“意外”的時候就應該放平心態,從容處之。 另外,每一次“意外”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應該想方設法把“意外”這種真實的教育情景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受到警示和啟發,把教育“事故”變成教育“故事”。 曾經對某些“兵法”非常崇拜,跟朋友聊起來也是贊賞有加,有時候還“眉飛色舞”,現在想來,還是過于膚淺了。 各種“兵法”,不是說方法不對或者不好,有的也非常經典,對于帶班也非常有效,但總而言之,這些都是“術”的范疇。在“術”之上便是“道”,便是 “民主主義理想”和“人道主義情懷”,只有掌握了這些,才有可能“大成”。 沒有懲戒的教育,便是缺鈣的教育,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但懲戒要有原則,有方法,最好的方法便是“自己對自己的懲罰”。 如何做到這一點?師生共同制定班規,學生依據班規進行懲戒。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讓懲戒充滿愛的溫度》(鏈接),發表在《新教師》上,里面提出了“有據”“有方”“有度”“有情”的懲戒原則,算是自己的一點體會吧。 37.把學生培養得太善良了,他們以后會不會吃虧呢?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從教幾十年來,教過的學生無以計數,其中許多善良的孩子,不單是上學期間,步入社會以后仍然得到同學們的尊重,得到社會的認可。 昨晚,第二遍讀這部專著,補充了一些“閱讀書簽”,在朋友圈曬了出來,也得到了一些朋友的點贊或者評論。上面這張圖片是點贊和評論比較多的。
一個已經身為學生家長的老學生評論道:不收禮怎么買樓呢? 關于這個問題,不想過多爭論,因為李老師的著作中已經論述得非常清楚,案例也非常經典。我只想說一句話:如果教師的形象在學生及其家長的心中“崩塌”了,那他的所謂的“教育”還會有什么效力呢? “和一百年前的大師們相比,說現在的我們簡直就是'文盲’一點都不夸張。”——連博學多才的李老師都這樣說,胸無點墨的自己,簡直連“睜眼瞎”都不如了。
我不是懷疑李老師的說法,只想說明自己的淺薄。淺薄如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 向著這個目標邁進:厚實的學問、儒雅的修養、執著的理想、赤誠的愛心、純潔的童真、寬闊的胸襟、凌云的氣節、偉岸的風骨、樸素的良知、自由的精神。 我的觀點是,有許多是可以直接就用的,但用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一定要適合于本班的具體情況。 下面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對于我們學習名家、閱讀名著應該有幫助。
2.常有這樣的體會:培訓的時候是“金條”,培訓之后是“鋼條”,過一段時間后是“鐵條”,再過一段時間就成了“粉條”,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到底應該怎么辦?
李鎮西老師說得非常好:觀念的刷新只需一次培訓,但行動的改變則需要持之以恒的自我超越。
關鍵是行動;理念是在行動中成熟起來的,業務是在行動中提升起來的。專業成長需要的是“學而時習之”,只“學”不“習”,所得的只不過是“空頭支票”,沒有任何價值;立即行動,不斷思考,便可獲得真正的成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