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人們在野外采集幽香的春蘭花,一般不是撥開草叢,用眼睛慢慢地尋找,而是順著風向,聞到蘭花的幽香以后才到蘭香散發的淺草叢中或灌木叢中尋覓。就是在上個世紀蘭花大潮未到來之前,人們偶爾采集到蘭花,多數都是憑蘭花放香發現的。蘭花之所以叫“幽蘭”,就是他一般生長在草叢中或灌木根部的腐殖土上。蘇軾曾經寫道:“春蘭如美人,不采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模仿楊萬里的詩句來形容采蘭的話,那還真是“亂入草叢看不見,聞香始覺有蘭開”
。 現代畫家、詩人余亞飛對采蘭寫得非常逼真:“路旁草簇有蘭花,不露英姿不顯華; 待到幽香熏肺腑,始知卉苑隱奇葩 。” 這些都證明:蘭花因香氣飄漫而為人所知。
二、蘭香是蘭文化的靈魂
蘭香指蘭花的花香,神奇而奧妙。多數地生蘭的花香有如“幽靈”一般,時有時無,時濃時淡,飄漫悠遠,沁人肺腑。無論是食品香、化妝品香,還是衛生香,都會使人產生膩感,惟有目前還難以仿真的蘭香,不僅使人久聞不厭,反而覺得心曠神怡。
現在的人賞蘭早已經看重的不是蘭香,而是重形、重色。盡管蘭花賞瓣型的提出人是清代初年的鮑薇省,但是在上個世紀蘭花大潮洶涌澎湃的時候,蘭花的瓣型欣賞的喧囂遠遠地淹沒了蘭花賞香的歷史觀念。就其原因,因為通過蘭花的形和色的區別才能夠拉開價格的距離,把蘭花價格炒作起來,讓自己賺得尖缽滿缽。
那些年,養蘭人為了提高蘭花的知名度,每個蘭花大亨在借“屈原都要佩戴蘭花”來推動蘭花市場的同時,知道還是孔子的分量要重一些,于是盡管天天想的是蘭花瓣型,但都要念上幾句“孔子都說蘭是王者香”作招牌。筆者所言,并非杜撰,因為筆者做過紀念蘭花雜志的編輯和記者,本人見到過很多全國的蘭花大亨,和他們交往,所感受到的確是瓣型鼓吹甚囂塵上。在我的視線之內,只有很少人還惦記著蘭香是蘭花文化的靈魂。
但是,如果認真考察中華民族的賞蘭歷史,從管仲首次提出“春獻蘭”“祭堯之五吏”開始到元明時代,人們欣賞蘭花,看中的都是蘭花的“幽香”。可以說蘭花是因為幽香而被人所知,因為“不以無人而不芳”的“幽香”被文人所看重,所推崇而記入經典,名滿天下,演繹出特殊的東方蘭文化。要是蘭無香,蘭花就是一株遠不如桃花、荷花的普通之草。
請看下面中華文化的經典關于蘭香的描述和感嘆,你就知道筆者并非危言聳聽。
《左傳·宣公三年》記載說:“初,鄭文公有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余為伯鯈。余,爾祖也。以是為爾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御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征蘭乎?’公曰:‘諾!’”
《周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管子·輕重甲》載:桓公曰:“行事奈何?”管子對曰:“昔堯之五吏五官無所食,君請立五厲之祭,祭堯之五吏,春獻蘭,秋斂落;原魚以為脯,鯢以為殽。若此,則澤魚之正,伯倍異日,則無屋粟邦布之藉。此之謂設之以祈祥,推之以禮義也。然則自足,何求于民也?”
《孔子家語·六本》:“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則與之具化矣。”
《孔子家語·在厄》記載說:“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黎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
《列子·湯問》說:“沐浴神瀵,香如椒蘭,香氣經旬乃歇。”
屈原《離騷》說:“蘭芷變而不芳,荃蕙化而為茅。”
屈原《少司命》也說:“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華(有本作“素枝”),芳菲菲兮襲予。”
《荀子·禮論》論述說:“故禮者養也,芻豢稻梁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幾筵所以養體也。”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記載說:“曾子曰:‘與君子游,苾乎如入蘭芷之室。’”
曹植《洛神賦(并序)》說:“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曹植《藉田賦》說:“大凡人之為圃,各植其所好焉。好甘者植乎薺,好苦者植乎茶,好香者植乎蘭,好辛者植乎蓼。至于寡人之圃,無不植也。”
在中國的文化典籍里,《左傳》第一次提出“蘭有國香”,孔子說 “蘭為王者香”,屈原第一次創造“幽蘭”一詞。唐太宗李世民《芳蘭》篇說“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以后,無數詩人都極力頌揚蘭花之香,因此后世蘭又被稱為“香祖”、“天下第一香”。
據筆者組略統計,從先秦到唐彥謙之前,描寫古蘭幽香的詩文家不下40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蘭香從深谷、林叢或園圃、庭院飄漫而出,時有時無,時濃時淡,沁人肺腑而不濃烈張揚,傳播幽遠而經久不息的特點“幽”。
自屈原提出“幽蘭”的用語之后,以“幽”寫蘭的詩文就比比皆是。僅筆者所見,用“幽蘭”一詞的作家就有劉徹(漢武帝)、張衡、曹植、王璨、陸機、杜育、夏侯湛、袁宏、陶淵明、柳惲、左思、傅玄、賈彬、李世民(唐太宗)以及唐代以后的玄燁(康熙皇帝)、鄭燮、曹雪芹等80多位作家。可見屈原創造的“幽蘭”一詞,何其深得千古文人贊賞。盡管李時珍始終不肯承認蘭花是真蘭,但是還是不得不說“今人所種如麥門冬者,名幽蘭”。看來,李時珍很清楚,“幽”是蘭花的特征而不是澤蘭的特點。
蘭因為幽香才被管仲建議用來祭祀五帝;鄭文公才會以致贈送燕姞;孔子才感嘆“當為王者香”“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則與之具化矣”;《禮記·內則》才會有“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茝蘭,則受而獻諸(之于)舅姑”的記載;屈原才“紉秋蘭以為佩”講述他“余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培養志同道合者)的良苦用心;《荀子·王制》才會感嘆“民之親我,歡若父母;好我,芳若芝蘭”;王充《論衡·本性》才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特有的詞語“蘭石之性”。
如果,蘭沒有“幽香”,蘭就不如菖蒲、不如茅草的價值。這一點,屈原早就說過“蘭芷變而不芳,荃蕙化而為茅”
所以,蘭花有無香氣,成了我國傳統品評蘭花優劣的第一標準。蘭花的清香優于異香和淡香,純正的幽香是蘭花的靈魂,屈原早就說過“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現在人們雖然很多人追逐蘭花的外在品相,但是同類花相比時,人們還是欣賞有香者。特別是普通蘭花愛好者,多數人是因蘭香而喜歡賞蘭和養蘭。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說,蘭花放香是一種自然現象。蘭花的種類不同,花香也有差別,有的很濃,有的幾乎沒有香味。例如,中國傳統栽培的地生蘭香味純正,其他附生蘭就幾乎無香;又同是春蘭,因其原生種的差異,豆瓣蘭簡直無香,江浙傳統栽培品種之香又遠比四川和貴州的春蘭香味清淡。此外,蘭花的香氣濃淡與蘭株的壯瘦強弱和日照長短等也有關系,從人們的實踐經驗知道:光照較足、溫度稍高,蘭花香氣就濃,反之則淡;同一品種蘭,株體大、花朵大者香氣較濃,反之亦淡。
根據現代科學的知識所知,蘭香并非神秘莫測。它是來自蘭花花朵中蕊柱內蜜腺體分泌出來的揮發油。由于植物的生理作用,分泌出這些揮發油可能有間隔性,所以人們感到香氣時有時無、若隱若現、或輕或重。但是,至今人們還沒有完成蘭香的化工合成,這說明蘭香非常獨特。
二、古蘭因為馨香,在眾多儒家文人心中有極高的地位
1、古蘭之香是古蘭在儒家文化中崇高地位的物資基礎。
古蘭為什么能夠成為香草、人才、美德以及世間美物的代名詞呢?我們先看三則先秦涉及到古蘭是珍貴植物的文獻。
⑴ 《禮記·內則》“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茝蘭,則受而獻諸舅姑。”
《禮記·內則疏》說:“名曰內則者,以其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閨門之內,軌儀可則,故曰內則。”《禮記·內則》關于飲食一節,對周代人吃什么,不吃什么,主食、副食、飲料的名稱與搭配,以及各種飯食的炊煎、菜肴的制作都有詳細的記載,各種一般生活必需品多達幾百種,其中能夠入香囊的姜、椒等均是同類并列,而茝蘭(也寫作“芷蘭”或“芝蘭”)是單獨出現在贈品之中,并且是和“飲食”“衣服”“布帛”“佩帨”四種類型的生活必需品并列的禮品,可見芝蘭在某個歷史階段的古人心目中,地位是十分珍貴的。絕不可能是北方漫山遍野隨手可得的大澤蘭,也不可能是江南池澤或下濕地成片生長的澤蘭。當然這里的芝蘭不一定實指蘭花,至少是當時人們享用的香物的代名詞,代指進獻的香品。
⑵《春秋谷梁傳·昭公八年》:“因搜狩以習用武事,禮之大者也。艾蘭以為防,置旃以為轅門,以葛覆質以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入。”
防,是田之大限(田:田獵;限,邊界;打獵或軍事活動的范圍界限)。蘭是草之貴者,地上稀有之物,各種香草的代表;艾(刈,割)蘭為防者,說的是布陣、扎營的范圍內,即使遇上珍貴的蘭草也同樣割去,也就是說凡有妨礙軍事行動的任何事物均與蘭一樣會堅決除去,珍貴的蘭花都因軍事需要而除去,那么在軍事所需的范圍內就沒有什么其他植物可以有理由保存的了。澤蘭是漫山遍野的普通藥草,古人不可能把它作為百物之代表。
以上兩段文獻表明先秦兩漢華夏子孫視蘭是最香、最珍貴之物、最佳禮品的歷史證據,古蘭之香是古蘭在儒家文化中崇高地位的物資基礎。
2、古蘭之香可比同心之言
《周易·系辭》說“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是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這是漢語言較早贊頌蘭香的名言,它告訴我們蘭香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左傳》稱蘭有“國香”。《周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系詞》是解釋《周易》的內容。雖然我們不知道作者是先秦或漢初的哪位不知名的先賢,但是可以肯定一點,作者不可能是連什么樣的香才能夠匹配君子的同心之言也搞不清楚的“閼顫”(嗅覺不靈通。管仲語)。這些秦漢儒家者還不至于聞見有“微香”的澤蘭或“臭香”“辛香”的大澤蘭就感嘆連連,寫出“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樣永傳后世的經典警句。古代記述有香的植物已經很多,單是屈原辭賦中被王逸疏注為香草的植物就有“江離”“芷”“荃”“留夷”“揭車”“杜衡”“薜荔”“蓀”“胡繩”“辛夷”“石蘭”“蘭”“蕙”等15種。試問,古人為何只說“蘭有國香”呢?就《楚辭》而言,屈原為什么不稱“幽芷”“幽荃”“幽蓀”“幽椒”“幽桂”呢?特別是“芷”是經常和“蘭”一起提及的香草,為什么屈原不稱“幽芷”呢?如果因為澤蘭生于池澤有香氣,屈原就稱“幽”的話,那么,“荃”(菖蒲)既生于水澤,其花與葉都比澤蘭香得多,屈原曾經把它與“蕙”看齊,屈原何以不稱“幽荃”呢?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具有約定俗成性、交流認可性,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如果說“幽”在屈原本人似乎是隨心所欲的用法,那么屈原之后,無數文學大師都喜歡使用“幽蘭”一詞,并且能夠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沒有那位經學大師和植物學家能夠推翻,這正好說明孔子、左丘明、荀子、屈原的鼻孔很正常,不是“閼顫”。也證明屈原的造語既新穎,又準確,與絕大多數文人有同感。
何況比澤蘭芳香的植物多的是,這些秦漢儒家大師為何不說“同心之言,其臭如芷”“同心之言,其臭如荃”“同心之言,其臭如菊”“同心之言,其臭如桂”“同心之言,其臭如椒”?看來古圣人對蘭香幽遠而至,不經意間就能養鼻的特點,把握準確,也特別鐘情。宋玉在《神女賦》中贊揚神女言談時也說“吐芬芳其若蘭”。可見蘭香在人們心目中是多么的美好!不知道《周易系詞》作者之后的學者,聞到澤蘭的“微香”之味,或大澤蘭(佩蘭)的“臭香”“辛香”之味時,會不會產生“同心之言”的感覺?
3、古蘭之香可比美德、美政和父母之恩澤
先秦的儒家非常看重美德,并且早就把最讓人覺得美好的馨香和美好的道德、恩澤、品行聯系在一起。比如,經孔子親手校訂的《尚書》,其《蔡仲之命》篇就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君陳》篇也說:“我聞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孔子家語·六本》卷四載:“孔子曰:‘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文中的“商”,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賜”
是子貢,二人都是孔子有名的門徒。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夏喜愛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質比不上自己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見喪失。原因何在呢?孔子用了一系列比喻,說明交友和環境對人品性的影響,最后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和“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兩種行為的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得出結論說“君子必慎其所處”。所以,后世“芝蘭之室”就成為君子思想道德環境的代名詞。可見,在孔子這些儒家圣人的心中,“芝蘭”之馨香何其美好和獨特。再者,細細品味孔子“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的名言,我們還看到了孔子所說的古蘭香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不像椒、桂那樣濃烈而張揚,也不是澤蘭那樣需要揉搓、特制才能夠讓人獲取;蘭香似有若無,靜靜地飄逸,如美妙之韶樂,不經意間,就使人得到了熏陶,與之同化。
《孔子家語·在厄》載:“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孔子這句話是他和弟子身處艱難環境時對子路疑問的回答。據載: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應聘而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圣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于楚則陳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圍了孔子及其學生,“孔子不得行,絕食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這時子路說:“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為什么)居之窮(困窘,不昌達)也?”
于是孔子就列舉了歷史上伯夷叔齊、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賢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說明“夫遇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緊接著用芝蘭“不以無人而不芳”作為生動的比喻來表達自己“君子不為窮困而改節”的人生態度。蘭之馨香不僅可人,讓人感到如善言,如美德,而且“不以無人而不芳”,高潔、幽貞。孟子說:“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古蘭“不以無人而不芳”(非李時珍所說的要人“挼”或“點燃”才能夠發香)的特點正好能夠體現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利天下”的處世哲學,所以儒家非常看重古蘭之馨香。
蘭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潔、幽貞。這是什么原因呢?
這是因為“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康熙《詠幽蘭》也說:“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誰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蘭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還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 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此處以芝蘭之香喻君子美德,強調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體現了儒學重社會功用的特點。蘭的幽香清遠合于君子德行的高貴雅潔,不媚流俗。
“蘭當為王者香”、“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等先秦儒家學者在蘭的自然特征與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間找到了呼應與契合,借助于蘭之馨香,勉勵自己,鼓勵后學,不僅開創了儒家學派,而且也推動了世界獨特的東方蘭文化的發展。因此,蘭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觀、清晰的表達,蘭的文化內涵亦由此而產生。
《荀子·王制》說:“刑政平,百姓和,國俗節,則兵勁城固,敵國案自詘矣。務本事,積財物,而勿忘棲遲薛越也,是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則財物積,國家案自富矣。三者體此而天下服,暴國之君案自不能用其兵矣。何則?彼無與至也。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親我也,歡若父母,好我芳若芝蘭,反顧其上則若灼黥,若仇讎;彼人之情性也雖桀、
跖,豈有肯為其所惡賊其所好者哉!”
荀子這段話闡述國家存亡的條件。文中指出修仁義、正法則、選賢良、養百姓、辟田野、實倉廩是王天下、霸諸侯的條件,能做到者就可制人而不被他人所制。文中“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親我也歡若父母,好我芳若芝蘭,反顧其上則若灼黥,若仇讎”的意思是:“和他(國君)一起來的,一定是他統治下的民眾;而他的民眾親近我就像喜歡父母一樣,熱愛我就像酷愛芳香的芝蘭一樣,而回頭看到他們的國君,卻感到要遭受燒烤皮膚、刺臉涂墨刑罰一樣害怕,像看到了仇人一樣憤怒。”荀子說得很明白:為政者,能使人民親近自己如同喜歡父母一樣,能夠使百姓喜歡自己就像聞到芝蘭芳香那樣喜好,也就達到為政的最高境界,可以稱王天下。
荀子把“父母的親情”和“芝蘭的芳馨”進行類比,可見在荀子的心中,蘭香至高無上,是其它花香所不能夠比擬和替代的。從荀子的這段論述,我們看到先秦圣人把蘭香比之父母和圣君的美德,他們是何等的看重蘭香,這種香絕不會是彼此沒有多大區別的澤蘭、零陵香或其它什么說不明白的菊科植物的葉片所發之香。
從上面的文獻摘引,我沒看到: 蘭因為幽香才被管仲建議用來祭祀五帝;鄭文公才會以致贈送燕姞;孔子才感嘆“當為王者香”“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則與之具化矣”;《禮記·內則》才會有“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茝蘭,則受而獻諸(之于)舅姑”的記載;屈原才“紉秋蘭以為佩”講述他“余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培養志同道合者)的良苦用心;《荀子·王制》才會感嘆“民之親我,歡若父母;好我,芳若芝蘭”;王充《論衡·本性》才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特有的詞語“蘭石之性”。
如果,蘭沒有“幽香”,蘭就不如菖蒲、不如茅草的價值。這一點,屈原早就說過“蘭芷變而不芳,荃蕙化而為茅”。
4、“蘭”字比喻意義和象征意義所產生的雙音節詞語比比皆是
自從孔子、荀子等儒家圣人和激情詩人屈原的言蘭經典名言傳之于世,蘭,就成了君子、人才、美好事物的代名詞。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都喜歡用“蘭”比喻或象征美好的品德、才干優秀的人才,也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為了減少本書字數,每個內容一般只提供1-2例參考:
⑴ 蘭澤(濕潤的芳草地、清池;浩蕩皇恩)漢唐12見:
①枚乘《七發》:“游涉乎云林,周馳乎蘭澤,弭節乎江潯。”
②古詩《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③孔魚《和六府詩》:“水鄉訪松石,蘭澤侶樵漁。”
④(三國)丁廙《蔡伯喈女賦》:“循膚體以深念,嘆蘭澤之空設。”(恩澤)
⑤(唐)呂頌《謝賜口脂等表》:“而陛下俯念守臣,恩同勛舊,詔垂御札藥稟仙方。降蘭澤以傳馨,頒玉歷以示慶,實慚固陋,忽被光輝。”(皇恩)
⑥(唐)崔行先(德宗時人)《臘日謝賜口脂紅雪等狀》:“伏以蠟節嘉辰,載於六籍;皇恩隆洽,賚及萬方。金膏不秘於上清,蘭澤遠傳於中禁。”
以上例證中的“蘭澤”,沒有一處是澤蘭論者所說的長滿澤蘭的沼澤地,都是濕潤的芳草地、清池和“最美的恩澤”(比喻浩蕩的天恩、皇恩)之義。
⑵ 蘭池(美池、清池之名或宮名):漢代至隋代17見,唐詩無,唐文3見。
①王績《三日賦(并序)》:“新彎柘月之弧,始被蘭池之馬。”
②崔琰《述初賦(并序)》:“濯余發于蘭池,振余佩于清風。”
⑶ 蘭泉(清潔之泉;美泉):漢代至隋代6見,唐代無。
①張衡《七辯》:“因飆拂其寮,蘭泉注其庭。”
②沈約《為齊竟陵王解講疏》:“蘭泉波涌,芳靄云回。”
⑷蘭肴、蘭羞,是佳肴的意思:漢代至隋代4見,唐文1見。
①曹植《九詠》:“蘭肴御兮玉俎陳,雅音奏兮文虞羅。”
②李商隱《賽舜廟文》:“敢陳瑤席,輒事蘭羞。”
⑸ 蘭庭(養有蘭花的庭院;高雅的庭院):漢代至隋代5見,唐文1見。
①韋誕《景福殿賦》:“步雕輦以逍遙,時容與于蘭庭。”
②何處士《春日從將軍游山寺詩》:“蘭庭厭俗賞。柰苑矚年華。”
⑹蘭儀、蘭姿(美好的儀態):
①李顯《封壽昌縣主制》:“蕙問清淑,蘭儀婉順。”
②殷鵬《晉故……太傅羅公墓志銘(并序)》:“蕙質蘭姿,懿德令范。”
⑺蘭言(美言;君子之言):
①駱賓王《上齊州張司馬啟》:“是以挹蘭言於斷金,交蓬心於匪石。”
②顧況《祭李員外文》:“皎皎先生,蘭言玉聲。詞林搖落,天地空春。”
⑻蘭書(珍貴的書籍;美的文獻):
①萬齊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弟子早校蘭書,式典麒麟之閣;晚游蓮跡,每參鸚鵡之林。”
②謝眺字玄暉,陳郡陽夏人,《七夕賦奉護軍命作》:“君王壯思風飛,沖情云上,顧楚詩而縱轡,瞻蘭書而競爽,實研精之多暇,聊馀日之駘蕩。”
⑼蘭風(和風;讓人舒暢的風):
①陶弘景《吳太極左仙公葛公碑》:“公馳涉川岳,龍虎衛從,長山蓋竹,尤多去來,天臺蘭風,是焉游憩。”
②叔孫矩《大唐揚州六合縣靈居寺碑》:“馴雉舞鸞,我無忝於先哲;蘭風長雨,爾何彰乎灌壇。”
⑽蘭淵(清池;碧潭):
李德裕《晉茅山真人楊君傳》:“故安妃云:明君受質虛閑,秘構玉朗,蘭淵高流,清響金宮,必高佐四輔,承制圣君。
⑾蘭膏(芳香的油脂):先秦1見,漢代至隋代8見,唐文4見,唐詩1見。有人說“蘭膏”是澤蘭籽熬的油,筆者查閱了那么多歷史的、科技的古典文獻,均未見此說;甚至稗官野史或街談巷議的唐代及其以前的小說、仙道怪傳,均不見“澤蘭籽熬油”“澤蘭葉熬油”等記述。既然澤蘭熬出的油脂稱“蘭膏”,那么這種偉大的發明,不知道為什么沒有發展起來,而且還失傳了。看來只有澤蘭論才能夠解釋這個歷史現象。
⑿蘭湯(馨香的洗浴水):先秦2見,漢代至隋代8見,唐詩5見,唐文1見。
延熹九年漢碑《山陽太守祝睦后碑》:“國無珠藏,悉浴蘭湯。壺林巨蔑,七子在桑。”
⒀蘭絲(潔白美好的蠶絲):漢代至隋代1見。
三國時吳人楊泉《蠶賦》:“分薪柴而解著,蘭絲互而相攀。”
⒁蘭窗(裝飾很美或可觀美景的窗):
王績《游北山賦(并序》:“蘭窗左辟,菌閣斜臨。”
⒂蘭交(至交,摯友):
盧照鄰《悲今日》:“自謂蘭交永合。
⒃蘭服(美服):
王勃《七夕賦》:“下蕓幬而匿枕,弛蘭服而交筵。”
⒄蘭纓(美纓;美麗的頭飾、服飾):
王勃《乾元殿頌(并序)》:“農紀祥炎,濯蘭纓於鳳水。”
⒅蘭府(高貴府第):
王勃《上明員外啟》:“榮加徙秩,上膺蘭府之游;寵奪攀輪,更掌蓬山之務。”
⒆蘭室(美居):
駱賓王“郁槐市而增茂,穆蘭室以流芳。”
⒇蘭幕(精美的簾幕):
張鼎《古銅雀臺賦》:“樽盈玉座,燈映蘭幕。”
(21)蕙心蘭質:
王勃《七夕賦》:“金聲玉韻,蕙心蘭質。”
唐代以后又產生了“蘭姿”“蘭態”“蘭魄”“蘭襟”“蘭客”“蘭音”“蘭思”“蘭帖”“蘭豆”“蘭俎”“蘭卮”“蘭尊”“蘭觴”“蘭醴”“蘭暢”“蘭筵”“蘭蒸”“蘭味”“蘭芳”“蘭郁”“蘭藻”“蘭章”“蘭訊”等諸多詞語。
“蘭”字意義的引申發展,正好表明古蘭文化一脈相承,沒有發生朱熹所猜測的“今花得古名”的演變,也不見澤蘭論專家斷言的在唐代末年澤蘭文化就和蘭花文化對接的痕跡。
三、對“蘭”比喻或象征美好的人、事、物文化現象的探討
蘭的比喻或象征美好事物的用法,在“蘭”字使用很少的先秦就已經產生了,這是值得思考的。用蘭比喻美好事物開先河的內容是《周易·系辭》的“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以后蘭的比喻用法就多了起來。《春秋谷梁傳·昭公八年》記述說:“因搜狩以習用武事,禮之大者也。艾(通“刈”,割去)蘭以為防(防,指打獵或軍事活動),置旃以為轅門,以葛覆質以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入。”就是用“蘭”作珍貴事物的代表來表明:珍貴的蘭花都因軍事需要而除去,那么在軍事所需的范圍內就沒有什么其他植物可以有理由保護了。《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記載說:“曾子曰:‘與君子游,苾乎如入蘭芷之室。’”這是用蘭芷比喻君子,有君子之居室,就是蘭芷之室。《荀子·王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好我,芳若芝蘭。”荀子是用芝蘭來比喻對百姓仁愛的君王。《文子·上德》:“叢蘭欲修,秋風敗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明顯是情景的比況。《楚辭·招魂》:“結撰至思,蘭芳假兮。”其“蘭芳”指的是文章詩賦優美華麗的詞藻。
歷史進入漢代,不少文人往往在喜愛、鐘情的事物之前加上一個“蘭”字,表達自己的欣賞之情。于是蘭的比喻用法迅速擴展,到唐代末用“蘭”作比喻性語素創造的漢語詞匯已就接近30個,到宋代末就已經不下50個。然而,芷、梅、蓮、菊、竹、松這些也被古人所喜愛的植物,卻沒有像蘭一樣產生這么壯觀的文化景象,這是為什么呢?
筆者以為這是古蘭這種植物不僅具有無與倫比的“幽香”,是“養鼻”的佳品,只要能夠接觸到蘭花幽香的人,一般說來都會非常喜歡;而且其“幽而獨芳”或者說“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自然特征,暗合了孔子等儒家知識分子“窮與達都能夠泰然面對人生”的思想情懷,才產生了用蘭比喻君子的意義,“蘭”字的意義也才有了進一步引申的可能。古蘭這種招人喜愛的魅力,絕不是來自澤蘭“味苦、甘,微溫,無毒。主治乳婦內衄,中風余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節中水,金瘡,癰腫瘡膿”,也不是來自蘭草(又名山澤蘭或佩蘭)“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更不可能來自只有陸璣才知道出處的 “天子賜諸侯茝蘭,藏衣,著書中,辟白魚”。古人喜愛蘭的核心內容是“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的“香”,獨特的,無與倫比的“幽香”或“國香”。
1、 古蘭是不是蘭花的考辨綜述 2、 第七章 吳普、陸璣、朱熹和李時珍的澤蘭論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