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武狀元,有名的武狀元讓后人脫口而出的比較少。印象最深的倒是周星馳主演的《武狀元蘇乞兒》。不過歷史上的蘇乞兒可不是真正的武狀元,那歷史上有名的武狀元都命運如何呢?為什么人們都說文狀元風光,武狀元落魄呢?
武狀元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于唐代,武舉的興盛則是在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于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進士。
歷史上的武舉開始于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舉考試,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宋代規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還要考問軍事策略,比如孫吳兵法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于軍事技術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后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
有名的武狀元
眾所周知,武狀元是中國古代武科舉中的佼佼者。在我國古代,稱考取武進士為“跳龍門”。中國武狀元有歷史記載的共293人。具體分布為:唐41人 、宋74人 、金1人、 明57人 、大西(張獻忠政權)1人 、清109人 、太平天國2人。這里列出有特點的幾位:
01、郭子儀:唯一的武狀元宰相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可以說是武狀元里最風光的了。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安史之亂后,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史書上評價他“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再造王室,勛高一代”,他戎馬一生,戰績卓著。
我們都知道京劇和豫劇以及晉劇中都有一出戲叫《醉打金枝》,講的是駙馬爺郭曖與妻子升平公主發生爭吵,一氣之下,出手痛打了金枝玉葉的升平公主,在帝王時代,打皇帝的女兒可算是犯了殺頭抄家之罪,甚至可以誅連九族,然而,郭曖并沒獲罪,反而使升平公主成了個溫順賢淑的妻子。之所以事情會發展得這么蹊蹺,全是因為當朝皇帝重視郭家。這位駙馬的父親正是郭子儀。
2. 朱虎臣:年齡最小的武狀元
這位狀元叫朱虎臣,號武伯,浮梁人。朱虎臣年僅九歲就中武狀元,這有點讓人匪夷所思。 《宋詩紀事》記載:朱虎臣參加了朝廷舉行的武殿試,他射出十支箭,其中有九支射中目標;朝堂之上他面對群臣,從容鎮定,滔滔不絕地講評《孫子兵法》,推演《諸葛八陣圖》,被朝中大臣贊譽為神童,皇帝特賜予他武狀元,官封承信郎。不過這個歷史版本有點讓人質疑,因為武狀元是要考力氣考舉重,而一個小小孩童又怎么能在舉重中力壓各個大人呢?
3.張三甲:歷史上最后一位武狀元
張三甲(1876年—1898年)生于開州戶部寨村一個清貧而尚武的世家,自幼因受父輩熏陶習武,年輕時武藝日精,不管是槍、刀、劍、戟,還是弓箭、軟鞭等樣樣精通,在當地非常出名,他弟弟冠甲和朋友們雖然也習武,但是不及他那么精通,后父親讓他拜開州武林高手楊國昌為師,希望他報效國家,光宗耀祖。張三甲在楊國昌處勤修苦練,武功更上一層樓。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張三甲赴大名府參加鄉試武舉,中解元,后參加會試,當時很多參加會試的富家子弟重金賄賂考官,會試中,恭親王奕忻親臨考場,見張三甲十八般武藝樣樣精熟,技壓群雄,親自點名讓他中會元,當時人人稱恭親王慧眼識才,后張三甲參加殿試時,張三甲同樣施展十八般武藝,力壓所有舉子,光緒皇帝龍顏大悅,欽點張三甲中殿試狀元,位居高官。
一連三甲得中,這就是張三甲名字的由來,這時,張三甲的妻子楊氏喜得貴子,本是雙喜臨門的好事,然而這位武狀元命運實在有點悲催,張三甲卻因操勞過度,病重而亡,這位心系國家民族的武狀元就這樣走完他的一生了。
最后,我們來說說,為什么歷史上武狀元都不如文狀元混的風光?
首先我們來想一想,什么樣的時代會去選狀元呢?肯定是和平年代的。那么當國家安定下來,定國安邦的治國大任自然落在了文人身上,而武將太強反而會遭皇帝猜忌。在歷史中,很多戰亂之后的武將下場都不太好,比如說徐達,常遇春,都因為朱元璋的忌憚而死。因此,歷代以來,大多數武狀元并不受重視,不過李白曾說過:“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因此即使有一絲機會,還是有無數的人想要“獨占鰲頭”,通過殿試成為全國第一的武狀元。
實習編輯:劉佳音
Hi~歡迎來到自說自話的李涵,來了您就甭走了~聽聽歷史,話話趣聞~覺得文章不錯的話記得打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