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狀元
狀元郎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這里的鄉試不要想當然是全省考試,相當于現在的全省高考第一),會試第一稱會元(會試第一指的是全國考試第一),殿試第一稱狀元(殿試第一就是在皇帝老子面前考試,皇帝欽點的第一)
狀元的影響力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一個響亮的名字“狀元”。一千三百年來,這個名字曾經風靡過整個中國大地。使千百萬士子追逐著這頂桂觀,通過金榜掛名,步入政壇,獲得升官晉級的機會。中國的老百姓把他們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國震動。“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成為當時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
狀元VS科舉
中國科舉的產生,是時代的驕傲,科舉意在選才,它淵源于漢朝,創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備于宋朝,興盛于明、清兩朝,廢除于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狀元在中國歷史上的政壇、文壇上都有深遠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奇特現象。
考狀元
之前的文章當中我已經跟大家介紹過帝國最基本的考試,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的,就是考秀才。
以上就是考秀才的經過了,這個是帝國考狀元之路最基本的,如果基礎打不好,那么你跟狀元沒啥關系,還是回家重點吧,所謂地基不穩當,你還想著去建樓房,這不是在開玩笑嘛?
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是不是跟你想的就不一樣了,秀才也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
天和地
“學而優則仕”千年來不變的傳統,一方面是為帝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斷更換著所謂的貴族。寒門學子一步登天。“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臥薪嘗膽、懸梁刺股、死鉆八股、勇跳龍門。這些無不體現了那個時期,這條道路所帶來的天大好處,當然這里面也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爬到頂端。只要有這樣一條路,就會有人選擇走下去。
熬夜狂歡
助威世界杯
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其中鄉試里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鄉試知識
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金代以縣試為鄉試,由縣令為試官,取中者方能應府試。元代在行省舉行,但腹里則分別在河東、山東二宣慰司和真定、東平、大都、上都四路舉行,共17處。考試分兩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試兩場,漢人、南人榜試三場。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蔭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式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式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第四次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參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里邊的第一名叫會元。
會試小知識
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在北京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載,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由部都請派充。
錄取名額不定,明代約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錄取;清代無定額,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錄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各省被錄取的名額,以應試人數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會試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應殿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鄉試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又稱「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
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里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殿試小知識
殿試,為唐、’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殿試由內預擬,然后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
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創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為常制。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
到了元代元順帝,殿試劃分一、二、三甲,而明清沿元制分三甲。
明清殿試后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從唐朝唐高宗時期起創立的(由于武則天進行發展多數人認為是其創立),在宋代成為常制。
保和殿(清代殿試之處)
歷史意義和影響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涌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 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河北故城縣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河北肅寧縣人)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其實通過剛開始天和地那一欄就可以知道,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就是科舉的直接目的,光宗耀祖。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斗之路。
所謂十年寒窗苦,只為金榜題名時。
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試、省試,最后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想想自己高考的當年,這個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這個絕對比你高考的時候不知道要難上多少倍,如今這個社會你的選擇多了,有很多學校你可以選擇去上,去學習。不一定非要通過高考,或者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因為這個社會的選擇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古人似乎就是只有這樣一條路發家致富,我總是這樣認為的。科舉所帶來的功利心已經深入每一個讀書人,甚至是每一戶人家家里。所謂往往造就出來的孩子就只會讀書。也就是所謂的書呆子,因為他只干過一件事情,就是讀書。
很多人可能考了一輩子也還沒有考上,還記得以前那篇《范進中舉》嗎?范進中舉之后瘋了。
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別到了清代,考到白發滿頭仍然是個“童生”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并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如宋代共產生了118個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絕不易于巴蜀之道。
看看這個數據,我差點嚇尿了。原諒我,我這不是情緒激動,我真的是被古人的堅持和毅力給震驚了。
就在你的身邊其實也是有這樣的,很多人讀書真的很厲害,可是平時跟你在一起的時候,你甚至會用震驚來形容,因為除讀書他好像什么也不會。
古人也是這樣,有的人即使高中了狀元也是碌碌無為的帶著這個名頭結束自己的一生。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郎中,也不乏平庸之輩。為數不少的人高中狀元后,一事無成。他們性格怪僻,飲酒成癖,窮困潦倒,暮年凄慘。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狀元盧文煥,窮苦之極,連頓酒也喝不起,可謂夠可憐的了。還有許多狀元,為官一任,了無政績,終生平平。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被史書稱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紂為虐的北宋狀元莫儔。此等狀元,無以入史,難留清名,可稱狀元中的不肖敗類。在狀元科考中,有時也并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走關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唐代就有“許愿狀元”牛錫庶、“自薦狀元”尹樞、“相撲狀元”王嗣宗等,從其綽號即可見其為人。狀元裴思謙則更為惡劣,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禮部侍郎高鍇知貢舉,主持科舉考試。他標榜公正,宣言杜絕請托。裴思謙憑與赫赫有名的大宦官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的關系,要求高鍇讓他當狀元。當時,文宗皇帝是個傀儡,仇士良權傾朝野,裴思謙懷揣仇士良的信,公然對高鍇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沉思良久,自知無力相抗,不然馬上就會大禍臨頭,只好無可奈何地把裴思謙錄為狀元。天下動亂,皇權旁落之時,貌似公正的科考常常難脫權宦重臣的掣肘,成為宮廷政治的玩偶,這不能不說是科考狀元的悲哀。
待續
狀元的故事還沒有完結,后面會跟大家講狀元之最。還有就是考狀元路上最牛逼的存在。
“連中三元”請問你知道這個是什么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