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俞敏洪、孟非、李安等 ' 大腕 ' 都曾高考失利
這些落榜生輸了高考贏了人生
昨日,廣東高考放榜,十年寒窗化作一串數字,有得意自然也有失意,有人歡喜自然有人愁。但是高考失利就意味著人生失敗嗎?
' 我想你這幾天肯定很失落,我理解!因為我有過兩次同樣的經歷 ……'24 日上午,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在微博上,以兩次高考失敗的 ' 資深落榜生 ' 身份,為失意考生們奉上 ' 雞湯 '。幾天時間里,這封給高考失意同學的信得到了數萬轉發和點贊。' 人生變化無常,今天的順利未必未來就一定會成功。今天不成功也不意味著未來就沒有機會。' 馬云說。
你或許會覺得馬云很遠,但其實,在深圳就有很多這樣 ' 馬云式 ' 的落榜者。他們沒有放棄,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創造著高考之外的豐富和精彩。 ( 深圳晚報記者 王曉芳 易芬 )
高考落榜名人
其實 ' 落榜 ' 后闖出一片天地的大有人在,我們熟知的不少名人就曾是高考 ' 落榜生 '。對于落榜生來說,他們的經歷無疑是最有營養的 ' 雞湯 '。
馬云:曾經落榜兩次
1982 年馬云第一次高考,但他的數學成績是 1 分。堅持復讀一年后,第二次高考數學成績是 19 分,第三次高考數學得了 79 分,但總分數比本科線還是差 5 分,后進入杭州師范英語系。
俞敏洪:英語只考了 33 分
1978 年高考,俞敏洪的英語考了 33 分,1979 年再考,英語是 55 分。1980 年,俞敏洪僅僅用了 40 分鐘就做完了英語試卷,最終得了 95 分,他以總分 387 分進入北大西語系。
孟非:三科成績不足百分
孟非 1990 年參加高考,語文單科成績全校第一名,可數理化三科總成績不足 100 分。落榜后,為了生活他曾四處打工,送水、拉廣告、做保安 …… 從四處討生活的打工仔到國內炙手可熱的主持人,孟非寄語高考生的話特別實在:' 考上大學最好,考不上,也別太在意。勤勤懇懇工作,一樣可以過得很好。'
李安:上藝專成了名導
李安上高一時的夢想就是當導演,第一年考大學,他以 6 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數學甚至差了 0.67 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最終他也只是考上了藝專影劇科,但如今已是眾人尊敬的名導。
李修平:連續三年落榜
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李修平 1963 年生于蘭州,1983 年在高考連續三年落榜后才終于考上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深圳晚報記者 王曉芳 整理)
投身文學創作 成為微博大 V
人物:深圳龍崗作家協會主席 朱貴彩
1994 年夏天,朱貴彩拖著沉重的腳步從湖南省婁底市雙峰八中往家里走去。當天,高考分數公布,他考了 300 多分,與公布的分數線相差甚遠。想到父母期盼的眼神和對未來的恐懼,朱貴彩失落至極。經過一塊墳地時,朱貴彩再也抑制不住絕望之情,號啕大哭起來。不知道過了多久,哭累的朱貴彩在墳地里睡了一覺,醒來已是第二天早上。朱貴彩決定復讀。
這一決定遭到家人的一致否定,拮據的經濟條件根本不允許他復讀。早前為了供他上學,兩個哥哥已輟學在家。最終,拗不過家里,也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19 歲的朱貴彩選擇了入伍。
入伍后,朱貴彩沒有忘記大學夢,不斷找機會充電。3 年后,他參加全軍統考,分數高出桂林陸軍學院本科線 70 多分。為確保能上大學,朱貴彩第一志愿填了桂林陸軍學院后勤訓練大隊,最終上了中專。
1998 年,朱貴彩參加長江抗洪搶險,并采寫了人生中第一篇稿子《與師長同車 26 小時》,發表在湖北《石首報》上,在抗洪一線引起強烈反響。朱貴彩的創作熱情一下被激發出來,他開始投入文學創作。
兩年后,朱貴彩被調到駐深圳龍華某部當新聞干事。他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創作,沒想到一寫就寫出了 50 多萬字的作品,先后出版了 13 部書。
2007 年從龍華某部轉業到地方后,朱貴彩來到愛聯派出所做了一名基層民警。因為在騰訊微博寫 110 故事,朱貴彩成為微博大 V,被評為騰訊 2011 年度 ' 基層政務微博 '。利用這個微博,朱貴彩幫助了許多人。
2013 年初,朱貴彩選擇辭職創業,投入到體驗式教育行業,創建了不要爸媽陪虛擬社區。短短一年,已經有 10 多個城市加盟。如今,朱貴彩除了是創業者,還身兼深圳市龍崗作家協會主席一職,更是公益達人。在他看來,' 落榜沒關系,因為學習無處不在 '。
寄語:高考確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步,但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條路的失敗、現在的失意并不意味著將來的失敗。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工作二十幾年 不褪學霸本色
人物:香港匯進企業有限公司高管 張正龍
張正龍出生河南信陽農家,兄弟姐妹 4 人,他是家中長子。由于家境貧寒,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張正龍夢想通過考大學跳出龍門。多年來,張正龍都是家人和老師眼中的 ' 學霸 '。高中三年,2000 多人的年級,他總能排前 20 名。然而,考場上他卻意外發揮失常,以兩分之差落榜。老師惜才,先后去張正龍家 3 次,希望他能復讀。但考慮到父母負擔太重,家中姐姐弟弟都輟學了,張正龍最終選擇放棄。
' 在家躺了三天,我想該嘗試其他出路了。'1989 年,失落的張正龍謀劃著迅速改變家里經濟狀況。他四處借債,最終僅懷揣 300 元前往合肥學習蝸牛養殖技術。學有所成后他回家養殖蝸牛,沒想以失敗告終。隨后他跟著遠房親戚來到開封,加入磚廠勞作。
在磚廠,張正龍并未放棄學習,每次去開封市區都是買書。兩年時間,他通過自考,拿到了鄭州大學工商企業管理的專科文憑。他一直還隨身帶著一本《新概念英語》。
離開磚廠后,張正龍還在鄭州販過菜,在老家做過茶葉生意,在東莞樟木頭當過搬運工。雖然工作條件艱苦,但他從來不改愛學習的本色。
1997 年,他來到位于龍崗平湖的香港匯進企業面試,因為會英文、懂電腦操作,他順利進入這家港企成為一名倉管。兩個星期后,他調入生管部,成為中層管理人員。憑借自己的努力,張正龍在這家企業不斷得到高層的賞識,先后擔任生管部、信息部、電腦部、物料部、生產部等多個部門負責人。
這位 ' 老學生 ' 從未停止學習。2006 年到 2007 年業余時間他讀了清華大學的 EMBA,2008 年到 2009 年讀了美國北弗吉尼亞大學的 MBA。如今,他正就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繼續在 ' 學霸 ' 路上飛奔。
寄語:其實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唯一一條路,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下去,自己創造可能。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迷失自己奮斗的方向、丟掉自己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