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臉貓旅游”隨筆漫記《國內》〖501〗201810浙江(18)
(杭州--西湖絲綢文化博物館)
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于美麗,就是誘惑于傳說。即使遠方的風景,并不盡如人意,我們也無需在乎,因為這實在是一個,迷人的錯。(汪國真《旅行》) 。
遠方如果是這樣一個美麗的錯,那我情愿錯上加錯,一錯再錯。
201810浙江--杭州--西湖絲綢文化博物館,杭州西湖絲綢文化博物館,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由杭州市民政局、園文局批準,籌建于2011年,2015年初建成開放,是一家民辦非營利性專題博物館,以“傳承絲綢文化、保護歷史遺存”為宗旨,系統梳理杭州絲綢歷史發展脈絡,體現歷史信息的真實性、豐富性和傳統絲綢所承載的深刻內涵。杭州西湖絲綢文化博物館有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設有序廳、基本陳列廳、兒童體驗廳、臨時展廳等。
杭州,素有“絲綢之府”的美譽。自古就有“日出萬綢,衣被天下”的說法。其養蠶繅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那時杭州的先民就已經開始植桑、飼蠶、織帛和制造簡單的繅絲工具了。后歷經唐宋,杭州的絲綢產業逐漸興盛。至南宋定都于此,便已有了“杭州所出,為天下冠”的美名。早在宋朝年間,杭州的絲綢就行銷各地;到了明、清兩朝規模更大,織機數量多達上萬張,為此,朝廷還在杭州專門設立了一個“織造局”負責管理。其時,官營織機集中在紅門局(織造局所在地)周圍,而大量的民間織機則主要分布在城東艮山門一帶。艮山門外閘弄口建有機神廟,是絲織業集聚之地。杭州常年生產綢、緞、縐、錦等200多個品種、2000余個花色,許多產品榮獲國家部優或省級優質產品獎,遠銷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繅絲、織造到染整,形成這一套完整成熟的工藝,歷經了數千年。從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到今天絲綢的工業化,其中都滲透著中華民族的經驗和智慧。杭州西湖絲綢文化博物館館內展示了從良渚文化開始杭州絲綢隨著朝代更替、跌宕起伏的發展之路。基本陳列以“絲綢之府——天堂杭州”為主題,以杭州絲綢發展史為主線,系統梳理歷史發展脈絡,層層遞進,著力體現歷史信息的真實性、豐富性和傳統絲綢所承載的深刻內涵。杭州西湖絲綢文化博物館,具體分為六個單元:追本溯源(良渚文化——唐)、吳越天堂(五代)、兩宋盛世(北宋——南宋)、華貴天城(元明清)、民國興衰(民國時期)、現代成就(1949年至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杭州西湖絲綢文化博物館,以收藏、展示、保護、研究、交流絲綢文化遺產為宗旨,秉承普及絲綢文化知識、服務社會公眾的建館理念,積極推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杭州西湖絲綢文化博物館內藏有春秋時期的銅針、紡輪、紡專等紡織工具,各朝各代的桑蠶絲織錦殘片和保存完好的絲綢服裝,整個展廳展品豐富,布置典雅有序。
![]() | ![]() |
![]() | ![]() |
![]() | ![]() |
![]() | ![]() |
![]() | ![]() |
杭州西湖絲綢文化博物館,自開館以來致力于收藏、展示絲綢工藝品,宣揚絲綢傳統工藝和絲綢文化,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絲綢、了解絲綢的平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句膾炙人口的佳話——“千里迢迢來西湖,半為西湖半為綢”,更是廣為傳頌。杭州西湖絲綢文化博物館在這里演繹。
![]() | ![]() |
![]() | ![]() |
![]() | ![]() |
![]() | ![]() |
![]() | ![]() |
杭州西湖絲綢文化博物館,從建立之初至今日,始終以傳承絲綢文化、保護歷史遺存為使命,堅持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和發展,為杭州絲綢文化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的絲綢發展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更是為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作出了重要的努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絲綢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傳承了東方的內斂與含蓄,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這顆華夏文明中的珍寶,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繼承,去傳揚。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利用蠶繭抽絲、并用原始腰機織出各種織物。而商周時期,便已出現羅、綺、錦、繡等品種。秦漢以后,絲綢生產形成了完備的技術體系。到唐宋之際,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經濟重心的南移,絲綢工藝技術和生產區域都產生了重大變化。明清兩代,絲綢生產趨于了專業化,織物品種更為豐富,圖案也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