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之家
不知幾時,曾看過這么一個故事。
說,有一個立志當演說家的人,前去尋找當地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欲拜師學藝。
演說家當場出了一個問題,讓他現場解答,好讓自己觀看下他的口語與及思維能力,那人見狀,自然當即表演了起來。
他滔滔不斷的說了一大堆自己對那件事情的見解或是說理解。
在這段期間,演說家其實有過幾次想開口打斷尋問,但,都被這個人給打斷,見此,演說家倒也就不再插口,在旁默默聽著他的講解。
半晌下來,那人終于將自己對演說家所出的那個問題都給解答出來,而后,他看向演說家,問道:“大師,我說得可對。”
演說家看了他一眼,點了點頭,道:“在那個問題之上,你的理解能力倒也可以,解答得也算是有理有據,很不錯。”
那人聞言大喜。
只是,還未曾等到他這份喜悅沖上心頭,卻只聽得演說家又道:“不過,你的學費要加倍。”
那人頓時愣住了,連忙問道:“為何?”
演說家看了他一眼,沉默了會,大有深意著道:“因為我除了要教你如何開口說話的技巧,也要在同時教你如何學會沉默閉嘴。”
……
一個人會說話,在某方面上來說,可以算是一種本能。
因為自打一個嬰兒脫離母體之后,大約再過六個月(因為人各有異,逐是在這個時間段上可能會拖至九月)左右便開始學習口語,說話。大致在30個月左右,幾乎就能將簡單的表達出自己內心之所想,之后在那漫長的人生歲月中所學的不過是充實自己言語間的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言語技巧等等)
由此,也就可以理解為若非天生殘缺,或是后天某些意外因素,會說話能說話,真的只能算是一種本能。
所以,一個人會說話,從來都不能算是一種多有本事或是說能力的事情。
但,懂得在什么時候,某些事情之上,學會閉嘴沉默,那卻就是一種能力了,或是說智慧了。
讀過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人,大都知知楊修之所以會死,那就是因為自己太多嘴了,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也說,逐是才惹怒了自家主子(曹操),也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這一點只是根據三國演義這本野史來寫)
但在當時,他所知道的事情,別人難道就真的不知道嗎?
不見得吧!
畢竟在那個時代,比楊修聰明、智商高出的人不知凡幾,最少在曹操營下那絕對有比他強的人存在。
那為何,別人不說呢?
只不過是因為別人比楊修看得更遠,除了知道楊修所知道的事情之外,更知道若是當自己去開那個口,其下場也絕對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才選擇了閉嘴沉默。
有句漢語成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同樣的道理。一個只懂得說,卻從不知道該如何去閉嘴,或是更正一點的說,該在什么時候什么事情,學會如何去閉嘴沉默的人,通常都很難真正在這個社會名利場上混得開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