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文壇]肖華梅的隨筆《?春天,我與婺源的約會》
春天,我與婺源的約會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我要說我愛上了一座鄉村,卻是因為那里有美麗的風景,這個令我朝夕向往、多次往返的鄉村就是——婺源。 說起婺源,熱愛畫畫及攝影的人并不陌生,它地處皖、浙和江西三省之界,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淡淡炊煙籠罩著青磚黛瓦、山間梯田油菜花線條、夕陽下騎在牛背上的牧童、冬日暖陽照耀下紅柿子……婺源,用一年四季動人的畫面展現“中國最美鄉村”的稱號。
“油菜花”應該是婺源旅游的“成名曲”,經歷了寒冬的禁錮,三月的第二個周末,婺源的油菜花進入最佳觀賞期,全國游客也聞香而動,我和閨蜜們可閑不住了,由于長途開車較累加上大家駕駛技術有待提高,因此我們索性報了個純玩的團相約一起來到婺源擁抱花香。天公作美,周六出發的那天天氣晴朗,藍天白云,我們穿上美美的衣服到達旅行社指定的乘車地點,開始我們愉快的賞花之旅了。 車上我們四人愉快的聊著天,加上參加導游的一些互動小節目,不知不覺的到了景德鎮,看看時間中午12點05分,在導游的安排下大家下來吃頓簡餐,吃完飯后上車,車程大約一個小時左右,來到我們游覽的第一個景區——叢溪,1974年公映電影《閃閃的紅星》就是在這里取景拍攝,而竹排依然停放在彩虹橋下,已經成了一個旅游項目。這里的水清澈見底,平靜如鏡,配上竹排正如世外桃源一般,我們坐上竹排體驗一回“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的感覺。
四十分鐘后,我們下了竹排,上車后車程大約半小時來到第二個景區——夢里老家·演藝小鎮。夢里老家·演藝小鎮是個AAAA級景區,它以“主題公園+實景演藝”的模式,建有文化展示區、文化互動區、市井風情區、時空穿越區、系列演藝區五大區域,重塑尋夢鄉情場景。回老家、逛市井、品美食、玩穿越、看演出、憶鄉愁……小鎮挖掘徽州文化精髓,傳承婺源民俗記憶,游客可以親臨現場感受人生三大幸事——金榜題名、衣錦還鄉、洞房花燭,曾創下最高日接待游客3萬余人的記錄。這座小鎮,清一色的古徽州傳統建筑,高大的馬頭墻,飛檐斗拱的屋脊,還有曲折的小巷,行走其間能讓你有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因為小鎮上有近三百名演員,當這些演員穿著古徽州的傳統服飾,在小鎮的里巷中表演時,你不穿越,都無法解釋眼中看到的一切。 整個小鎮,除了徽派建筑,街頭巡演之外,古徽州的美食,也聚集在了一起。在小鎮,但凡徽州地區傳統的美食你都可尋覓得到。有十道代表古徽州文化的美食,像無素不糊的“糊豆腐”,無葷不蒸的“粉蒸肉”、荷包紅鯉魚等,另外像婺源汽糕、清明果、四角粽等,也能在小鎮上吃到。小鎮最有名的是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夢里老家》,它依托婺源自然山水,采用最先進的聲、光、電科技手段,在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中,演繹了徽商創富的艱辛歷程、堅貞不渝的愛情絕唱、科舉輝煌的興盛和淡泊歸隱的人生境界,是深入挖掘徽州文化精髓的一次有益嘗試。由于行程安排沒到夜晚表演時間我們要上車離開,因此未能一飽眼福有點遺憾。
18:30上車后由于玩了一下午,車上我們四人閉目休息了一下,大約一小時的車程后我們來到李坑,下車后導游安排我們住在了李坑景區的民宿,此處的民宿雖比較簡陋倒也干凈,我們放下行李稍坐休息后馬上出去覓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下樓來放眼望去,街道兩旁除了幾家超市外,招牌上都寫著當地土菜館,看來旅游也著實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村民都把自己的房子經過一番改造,一樓當餐館,上面幾層開客棧。憑著哪家吃飯的人多,哪家菜就好吃的原理,我們找了家人多的土菜館,點了當地的四個特色菜加一湯,大家都吃得飽飽的。飯后我們就在這條街上閑逛了片刻,徽派系的建筑,家家掛起的紅燈籠,天空中掛著一輪彎月,由于第二天要早起,因此我們欣賞著夜景邊說邊笑的回到了我們的民宿休息。 第二天早晨六點,起床吃過早餐后上車,車程一個多小時后來到我們此次行程的重頭游玩景點——篁嶺。由于三月是來此處賞花的高峰期,導游為了減少景區排隊時間,因此才安排我們早早出門,來到篁嶺景區七點二十分,篁嶺景區7:30開始營業,我們等導游拿好票后正好第一隊進入景區乘坐索道。
篁嶺景區,地處石耳山脈,面積15平方公里,由索道空中攬勝、村落曬秋訪古、梯田花海尋芳及鄉風民俗拾趣等游覽區域組合而成,篁嶺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篁嶺因“曬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篁嶺名字的來歷,“篁”其實是一種竹子,篁嶺就是多竹的山嶺,其中方竹、毛竹、水竹、觀音竹非常多。此處觀光索道,全長1228米,高差196米,空中運行時間為5分鐘。 下了索道,我們跟著景區指示牌邊游覽邊拍照,在碎石路上行走的兩旁有好古樹,據資料講江西省擁有古樹1.1萬株,其中婺源5500株,篁嶺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們先來到了篁嶺書院,讀了一會家訓,還玩了一會算盤,假裝我們自己是古時候的學生,由于當時我們都穿著民國的服裝有些應景,因此好多游客也在瘋狂地跟我們拍照。接著我們沿著石板路瀏覽花溪水街,花溪水街是建筑工程師和園林工程師的杰作,他們將一條坡長100多米、狹窄的小山溝,建造成一條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小街,兩邊是出售各色旅游商品的商店,中間是一條小溪,流水潺潺,小溪的兩邊點綴著各種花卉和綠色植物,環境優美,美侖美奐,是拍照、休閑、購物的好去處。我們覺得這里的風景很美,又開始瘋狂的拍照。
小鎮兩旁有郵驛、書院、工藝品店等,也極具美感和設計感,其裝飾很具有參考價值。櫥窗的設計大多有花草元素,就連門前的廊燈、小陽臺和窗戶的設計都是為了與植物搭伴。這里不僅有著淳樸的“鄉土味”,還有濃濃的“鄉愁味”。農家閑置的木桶、簸箕、喂豬的豬食槽搖身一變成為鮮花生長的器皿;記憶中只有父親才能騎得動的“二八杠”歪歪的靠在墻腳,被藤蔓和鮮花包裹。篁嶺鮮花小鎮區別于城市園藝花卉,也有別于法式風情小鎮,古徽州風韻在這里源遠流長,徽州古建筑的古樸與鮮花的活躍相斗趣,爬山虎漸漸攀上記憶中的馬頭墻,漫步在被歲月打磨得光亮的石板路上,拐角處邂逅一株鮮花欣喜不已。查資料得知篁嶺鮮花小鎮的主花期為4月至8月,此時各類植物陸續開花,品種從本土的桃花、梨花、櫻花到引進的三角梅、馬鞭草、紫藤、高山植物等等。油菜花過后,鮮花小鎮新品隆重推出,清明小長假來篁嶺的游客可以第一時間一睹風采。 接著我們游覽了民俗文化村,“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其實晾曬這種農俗現象,并非秋季“專屬”,一年四季都有展示,只不過秋季豐收季節,表現得更為豐富、更為“神韻”些罷了。景區中特意設置了“曬秋人家”,供游客觀賞拍照。任意選取一個角度,都是一副絕美的風景畫。
最后游覽的就是梯田花海,走到觀景臺,立刻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萬畝梯田層層疊疊的從谷底延伸到半山腰,盛開的油菜花像金色的花海,氣勢宏大。油菜花我們身邊并不鮮見,某個路邊或者田間獨自盛開或者成片爭艷,但是唯有在這配上那白墻黛瓦,才有了靈姓,梯田的地勢與白墻黛瓦徽派建筑群交相輝映,秀氣而有了靈性,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點綴在金燦燦的油菜花當中,儼然一副鄉村田園畫卷,微風吹過,生意盎然。 此處還有一個特色景觀,就是嵌在梯田之間的心型水池。站在高處俯瞰,好似落在花海中的碧玉,這本是當地村民用于蓄水灌溉的水池,因為神似愛心,讓整個花海增添了幾份浪費的情愫。我們趕緊拿著相機,記錄這個美好的畫面。 在篁嶺景區行走,眼底盡收的全是發自驚嘆的美。讓人陡然間心靜如水,恍若隔世。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在此處游覽了四個小時后我們依依不舍的坐上了返程的索道。 結束語: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作家畢淑敏說過:人生不可省去的有3件事:學習、旅游、健身。因此旅行也很重要,它不在乎終點,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還有那些美好的記憶和景色。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風景,知道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愿在歲月的洪流中不被凡塵驚擾,保持溫和而獨立的品格,不隨波逐流不妄自菲薄,在屬于自己的一方角落中堅守著那份熾熱與純真…… 肖華梅,大冶殷祖人,國企職工。工作空暇之余,熱愛讀書、旅行。一個心懷詩和遠方,也熱愛人間俗常的文藝青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