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古人留給后輩的精神財富,他們將生活經驗總結成一句句簡短、凝練的俗語,并通過這些俗語來教育后輩。
雖然我們常說老一輩人的思想觀念過于保守,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可是有時候不得不承認,緊跟時代的思想未必是好事,古時候的經驗也未必就可靠。
我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著稱,尤其是山東地區作為孔孟之鄉,對于很多傳統禮儀更是尊崇。“孝道”是古時候最重要的思想,正所謂“尊尊君為首,親親父為首”,這句話就是封建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長輩說的話、做的事并不一定是正確的。
就比如這句“老人是條龍,偏向誰誰家窮”。為何把老人比作龍?它其實是批判古時候的不好的家庭現象,現在很多家庭也會存在這樣的情況。那么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這句話的含義并不是說老人真的是龍,而是取“龍”的含義,表達對于老人的最真摯的祝愿,以及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此處的“龍”應該和“龍生九子”結合起來理解,“龍生九子”的含義并不是說龍有九個孩子。
古時候“九”是一個虛數,意思就是“多”的意思。同時它也代表著很高貴的地位,比如“九五至尊”一類的詞匯。
所以這里說老人是“龍”,意思就是希望家庭人丁興旺的意思。當代社會大部分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家里沒有兄弟姐妹。
但是古時候和現在大不相同,那時候看一個家族是否有實力,關鍵是看他們家庭的勞動力多不多,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人多不多。
若是老人膝下有很多子女,也就意味著這個家庭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整個大家族也會很興旺。
這其實是“老人是條龍”的后半句,也是比較現實的一句話。從字面含義來看,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在貶低老人,是不是說老人在誰家,就會把這個小家庭變得很窮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古人十分講究尊老愛幼,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若是這句話真是字面含義那樣的意思,一定會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又怎么可能歷經千年的流傳而不衰呢?
它所想要表達的含義是,老人若是一味地偏向某一個孩子,或者是溺愛某一個孩子,那么這個孩子成家之后必定不會有所作為。
現在孩子長大成人結婚之后,就會擁有自己的小家庭,這時候便算是徹底和原生家庭分割開來了。
古時候其實也一樣,很多朝代為了多收取一些賦稅,會讓那些成年的孩子分家,這樣就會增加朝廷的稅收。
組建小家庭之后,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解決,并不能像以前一樣,永遠生活在家族的羽翼之下,不需要考慮任何的事情。
這時候就需要獨自的生活能力,那些從小被父母偏愛的孩子沒有足夠的生活能力,只會把日子越過越糟心,最后還是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夠生活,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啃老”。
尤其是一些生在權勢人家的孩子,這時候父母的溺愛會讓他無所畏懼,甚至還會在外面做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
因為在他們的認知當中,出任何事情父母都會幫助他們解決,因此也就不需要額外擔心。在這樣的縱容下,那些電視劇里常見的“強搶民女”的橋段也就屢見不鮮了。
人們常說“父母愛子女,當為之計深遠”,做父母的愛自己的孩子,不是要一味的偏愛他,幫助他解決生活中的所有難題。
而是要教他如何獨自面對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但是絕不能一味地幫孩子解決問題。
現代社會其實也存在很多這樣的情況,對于獨生子女的家庭或許還能理解,因為父母只有一個孩子,肯定是想將所有的愛都給自己的孩子。
但若是有多個孩子的家庭,老人依舊“端不平”、“拎不清”的話,問題就會變得很嚴重。兄弟姐妹因為爭奪財產而反目成仇的例子多不勝舉,究其根本原因,或許還是因為父母沒有做到公平公正。
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很多家長都會教育孩子“姐姐就應該讓著妹妹”,甚至是不分青紅皂白的袒護年紀小的孩子。
這其實對于兩個孩子而言都很不好,年紀大的會因此產生逆反心理,年紀小的孩子也會更加驕縱。所以說做父母也是一門技術活,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