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觀察
迎戰高血壓 保護“公路網”
作者:王金山
時下流行一句話,叫做“沒什么別沒錢,有什么別有病”。而在“病”中,高血壓病可是令人最頭痛的毛病之一。
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以動脈壓升高為主的疾病。發病與遺傳、精神過度緊張、肥胖、吸煙、酗酒、喜歡吃咸的食物等因素有關。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癥狀,發展下去可有頭暈、頭昏、頭疼、眼花、耳鳴、失眠、無力、心慌、胸悶等癥狀,再發展下去,就會導致心、腦、腎等臟器的損害。此病既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點,又有知曉率低、服藥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現象,已成為危害人類生命的兇惡殺手。
有人將全身的血管比喻為復雜的公路網,這條公路網是用來運輸人體各種物質的。一旦某處血管發生阻塞,就會發生所謂的“人體交通事故”,常見的有腦血管事故、心血管事故、肺血管事故及四肢血管事故。除四肢血管事故外,其他都屬于嚴重事故,都可能有生命危險。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高血壓病及其引起的動脈硬化是這些事故的最大的“肇事者”,因此,高血壓病又有“無聲的殺手”之稱。
高血壓病早期可無癥狀或只有輕微的癥狀,因此,即使發生了高血壓病也往往不被察覺。在漫長的病程中,它悄悄地損害著人體的血管系統,最后戕害人的生命。
如今,高血壓病是一種嚴重影響人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腦中風、腎功能衰竭的最危險因素。據悉,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約有9000萬高血壓患者,迄今,我國高血壓患者已突破3.3億,其中約有1.38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另外,在這增長的人數中,許多青少年均存在著無癥狀和無明確病因的血壓持續升高,其中有一部分血壓升高可導致成年高血壓病。
高血壓,血壓高。警鐘,無時無刻不在每一個國人的耳邊鳴響!
全是“降壓”惹的禍
現年36歲的蔣莉,一家大公司的業務女主管,工作順心,薪金也高,可謂“時代驕女”。然而,最近體檢發現有高血壓,老公聽說后很緊張,逢人就打聽降血壓的特效藥。聽說辦公室同事張海的夫人也是高血壓,據說血壓一直控制得很好,蔣莉老公聽說后趕緊取經。得知張海的夫人一直服用心痛定,有時還加用利尿的雙氫克尿噻一起服用。蔣莉老公馬上到藥店買了這兩種藥。蔣莉吃了藥不到兩天血壓就恢復了正常,甚至比以前正常的時候還低一些,兩口子十分高興。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沒過一周,蔣莉得了腦梗塞住進了醫院,蔣莉老公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血壓都正常了,怎么還會得腦梗塞?不是說只有血壓高的人容易得腦梗塞嗎?
那么,蔣莉為什么降血壓還會得腦梗塞呢?問題的癥結何在?緣由是,有些人在體檢時發現血壓升高,便大量使用降壓藥物,甚至多種藥物聯合應用,以求快速降壓的目的。其實這種做法很危險,因為人體的血液和血壓必須維持在一定水平。體檢前已長期習慣于在高血壓狀態下維持腦部血液供應的蔣莉,在很短時間內通過大量服用使血壓驟然下降的藥物,造成在腦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發生腦部供血不足,血流緩慢,這樣血液易于凝集。為了快速降壓,蔣莉又加用了利尿藥,該類藥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腎臟,促進電解質和水的排出,若患者使用利尿藥劑量過大,導致體內水分大量丟失,血液濃縮,就更加易于凝集。大量的降壓藥和利尿藥二者共同為害,最終導致蔣莉患了腦梗塞。因此,使用降壓藥物治療高血壓,切不可操之過急。應合理用藥,緩慢降壓,最好在3—6個月內使血壓緩慢下降至理想水平,這樣對身體有好處,也比較安全。所以,腦梗塞雖然主要是由高血壓及腦動脈硬化所致,但是藥物的濫用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另外,臨床醫生發現,不少高血壓病人盡管已經進行了常規降壓治療,仍然發生了腦中風。進一步觀察終于弄清了個中原委,原來是這部分病人清晨血壓水平較高惹的禍。研究人員為此將120名高血壓病人分成兩組,甲組繼續按照以往的方案用藥,乙組則調整甲藥方案,盡量控制清晨血壓,兩年后甲組病人發生腦中風的占35%,而乙組病人僅16%遭受腦中風之害。由此不難明白,高血壓病人要想不受腦中風之害,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清晨血壓,如清晨醒后不要立即起床,最好賴床5分鐘,起床后立即服用有效劑量的降壓藥,再進行室內外活動不遲。可見,蔣莉的“腦梗塞”是由于降壓太快惹的禍。
所以,一旦診斷為高血壓,治療問題即應擺上生活日程。大量研究資料顯示,合理降壓可對患者帶來很多好處,如降低39%—42%的中風、8%—14%的心肌梗塞、18%—21%的血管性死亡、11%—12%的總死亡。若能做到科學地選擇降壓藥則非常重要,選藥的標準應是國際公認的理想降壓藥9條標準:有效控制血壓;不良反應少;降壓平穩;能夠預防和逆轉高血壓引起的心、腦、腎、血管結構的改變;能減少心血管危險因素;能使病人有良好的生活質量;服用方便,易為病人接受與堅持;價格適宜;不影響其他疾病的治療。另外,高血壓病因復雜,臨床分型很多,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性、適應性和耐受能力又各不相同,各種降壓藥的性能也各異,因此,不能用固定的同一個模式服藥,而應堅持“個體化”的用藥原則,如美多心安適用于心率較快、無心力衰竭和傳導阻滯的高血壓病人,但對那些心率較慢、心功能不全或伴有傳導阻滯者禁用。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不少人對高血壓病的防治存在許多誤區,如“血壓隨年齡增高是正常現象”、“血壓恢復正常就停藥”、“單靠藥物就行,用不著生活調節”、“依照別人的經驗服用降壓藥”等。蔣莉的教訓正是如此,希望其他高血壓患者別再重蹈覆轍。
吃了降壓藥反升壓
前不久,筆者到一個長輩親戚家拜訪,進門寒暄了一會兒,親戚面帶歉意地說:“對不起,我要吃藥了!”“怎么,您老的身體不好?”筆者關心地問道。“還不是老毛病嘛,高血壓、胃炎……”親戚念叨道。“您這兩種毛病,吃藥可要當心呀!”筆者忠告道。“可不,藥吃多了,也不管用了,血壓忽升忽降,最近發展到光升不降……”親戚十分苦惱地嘆道。“您都吃的是什么樣的藥?”筆者進一步追問。
“降壓藥有優降寧、利血平,治胃藥有食母生……”親戚如實地回答。
“啊,難怪呢!”筆者不禁慨嘆道。
“怎么回事?”親戚愣愣地問。
“藥物合用,不排除聯合作用或相乘作用,但是也有許多合用后會有相反作用,不僅影響藥物的療效,反而增加藥物的毒性,這叫藥物配伍禁忌;就拿您所吃的藥物來說吧,食母生,又稱酵母片、干酵母,是非處方藥(OTC)之一。本品為啤酒酵母菌的干燥體,含有多種維生素及多種酶,有補充多種維生素及消化食物的作用。用于食欲減退、消化不良、B族維生素缺乏所致的疾病如腳氣病、多發性神經炎、糙皮病等的輔助治療。可您知道嗎,食母生中含大量酪胺,在正常情況下,酪胺由腸粘膜細胞內的單胺氧化酶分解滅活,不被吸收入血,如果同時使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則酪胺不能被分解滅活,而被吸收入血循環,產生間接的擬交感胺效應,引起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可是,在我們健康人體內,存在著'單胺氧化酶’,能分解食母生中富含的'酪胺’,防止其在體內蓄積。可是您,是位高血壓患者,服用的藥物優降寧、利血平等,會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活力,使機體內減弱或喪失對于酪胺的分解能力,因而若在此時服用食母生,易在體內產生蓄積。酪胺在體內蓄積后,可以促進'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后者對于外周血管具有明顯的增加阻力的作用,可使血壓升高,出現頭昏、頭痛、惡心、心里難受等癥狀,嚴重者可產生顱內出血、昏迷、抽搐等。因此,有關專家一再諄諄告誡我們,高血壓的病人在服用優降寧、利血平等藥物后的半個月之內不宜服用食母生。由此可見,您這吃的藥里問題大大呢!”筆者一口氣地說道。
“哎呀,吃藥還有這么多的名堂呀!”親戚咂咂嘴,情不自禁地嘆了一口氣。
“多種藥或中西藥合用,如用得得當,可使藥效大大地增加,但如果使用不當,反而壞事。所以,在醫療實踐中,多種藥或中西藥物如實在需要合用,應從物理、化學、藥理、用藥順序、用藥時間、劑量和患者個體差異等方面綜合考慮,謹慎用藥,最好間隔3小時以上服用,有的藥物如食母生與降壓藥利血平等就不能同時服用。”我意猶未盡地說道,“另外,某些降壓藥也可引起高血壓,如常用的甲基多巴、胍乙啶等,當靜脈注射時就有引起高血壓的可能,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服用降壓藥物優降寧時,如果進食含有酪胺的食物如干酪、動物肝臟、巧克力、牛奶、紅葡萄等,血壓非但不降,反而會大大升高,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腦出血;而突然停用某些降壓藥物,如心得安、氯壓定甲基多巴等,也可引起同樣嚴重后果。因此,我們在服用這些藥物時,應經常測血壓,一旦發現血壓有升高趨向,應根據情況減量或停藥,或加用其他降壓藥,服用優降寧時應忌服含酪胺食物;對于服用降壓藥物后,血壓已經正常的高血壓病人,可逐漸減量,切忌驟然停服降壓藥,以免產生嚴重后果。為此,高血壓病人應謹慎服藥。”
“哎呀,今天我的收獲真不小……”親戚感慨萬分。
高血壓,發病原因有幾多
說到高血壓病的病因,傳統觀點歸咎于遺傳、基因表達與血管活性因子異常以及精神過度緊張等因素。這些看法不無道理。
其一,遺傳因素。許多臨床調查資料表明,高血壓病是多基因遺傳,在同一家庭高血壓患者集中出現,不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有遺傳因素存在。遺傳性高血壓患者有兩種類型的基因遺傳:(1)高血壓主基因,隨年齡增長必定發生高血壓;(2)高血壓副基因,這些人如無其他誘發高血壓病的因素參與則不發病,但目前如何從形態、生化或功能方面檢測出這些遺傳因素還是比較困難的。
其二,體重因素。體重與血壓有高度的相關性。我國的人群研究結果無論從單因素或多因素分析,均證明體重指數偏高,是血壓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
其三,營養因素。過多的鈉鹽、大量的飲酒、膳食中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與脂肪酸比值過低,均可使血壓升高。
其四,吸煙。現已證明吸煙是冠心病的三大危險因素之一。據科學測定,吸2支煙10分鐘后由于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而使心跳加快,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升高。
其五,精神和心理因素。調查發現,從事緊張度的職業,如司機、售票員,其高血壓的患病率高達11.3左右;其次是電話員、會計、統計人員,其患病率達10.2%。說明高血壓病在從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緊張的工作,又缺少體力活動者中容易發生。
近年來,一些專家提出了新的觀點。他們通過大量實驗發現,四肢動物罹患高血壓的現象十分少見,而在靈長類動物——人與猿中卻很普遍。于是認為直立行走可能是引起高血壓的“主兇”。其道理很簡單,人的直立姿態促使動脈血管經常不斷地進行收縮來提高血壓,以保證身體各部的血液供應,時間一長就容易產生高血壓病。
想想看,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不少人長期處在緊張的工作與生活包括復雜的人際關系之中,一些人一天幾乎有3/4的時間處于直立狀態,豈能不容易與高血壓病結緣?
血壓的正常與異常
我國醫學專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結合國人的特點,對血壓進行了精細地分檔,并適當修改了傳統的高血壓綜合征診斷標準,使之更趨于合理與科學——
理想血壓:低于120/80mmHg。
正常血壓:低于130/85mmHg。
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
臨界高血壓:140~149/90~94mmHg。
輕度高血壓:140~159/90~99mmHg。
中度高血壓:160—179/100—109mmHg。
重度高血壓:等于或高于180/110mmHg。
臨界收縮期高血壓:收縮壓140~149mmHg,舒張壓低于90mmHg。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收縮壓等于或高于140mmHg。
高血壓≠高血壓病
如今,許多人將高血壓與高血壓病混為一談。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大有學問。我們知道,高血壓僅僅是一個癥狀,不能算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即可由多種疾病所引起,如腎炎、甲亢、糖尿病、頸椎病等。這種高血壓是其他疾病在發病過程中所反饋出來的一個癥狀,所以醫學上稱之為癥狀性高血壓,但其僅占所有高血壓病病人的10%左右。而高血壓病則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又稱之為原發性高血壓,約占高血壓病人的90%左右,其發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所以又叫原因不明性高血壓。臨床上以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特征。
另外,如今有人對高血壓病的稱謂提出了質疑。有關專家認為,隨著對高血壓病發生與發展過程的研究不斷深化,原來的高血壓名稱已不能反應和概括其本質。高血壓病不只局限于血流動力學的改變,還包含了諸如動脈血應性異常,糖、脂質以及胰島素代謝障礙,凝血機制不正常,中心型肥胖,動脈硬化,左心室肥厚等一系列病變,夠得上“綜合征”了。切莫簡單地以為僅僅是添加了“綜合征”這三個字,其三個字的“加盟”拓寬了人們對高血壓這一古老疾病的認識思路,升華了近百年來的理性與感性知識,為尋找新的防治方法指明了方向,其意義不亞于當初對高血壓這一疾患的發現。
防治高血壓病的任務為何艱巨?
我們知道,高血壓病是一種由遺傳多基因和環境多種危險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全身性疾病,最常見的癥狀即為頭痛、頭暈、頭重、胸悶、心慌、失眠,同時伴有四肢麻木、肌肉酸痛等。內因只起20%的作用,主要決定因素是環境因素即生活行為方式。
科學研究表明,通過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減少55%的高血壓發病率,對高血壓患者的早期和規律治療又可使高血壓的嚴重并發癥再減少50%,這說明75%的高血壓及其引起的并發癥是可以預防控制的。
當今,我國高血壓及其心血管病的預防和人群防治任務非常艱巨。有調查表明,許多人的生活方式不良,如高鹽飲食、過量飲酒、嗜好香煙、體力活動少懶得鍛煉或根本就不鍛煉等等;早期防治很不夠,許多地區沒有建立起防治網;有大量病人從來沒有測過血壓;約75%以上查出高血壓者過去自己不知道;已確診高血壓者進行治療的比例不足50%,其中血壓得到良好控制的僅占3%。高血壓的“三低”現象比較嚴重,許多患者知曉率低,即有1/2的病人不知道自己患病;服藥率低,即真正合理科學服藥的人數只有1/4;控制率低,即控制的發病率只有5%。而在治療的病人中,許多病人或不愿服藥,或不難受不服藥,或不按病情科學服藥。要知道,提高服藥率及控制率是當前治療高血壓成敗的關鍵。目前真正合理科學服藥的人數只有1/4。
可見,防治高血壓病的任務是如此艱巨!
您會科學合理地服藥嗎?
那么,如何科學合理地服藥呢?一般來講,早期者,一日一片藥就可以了,以后再逐漸減量;中期者,需要幾種藥合用,不能停用;晚期者,更是需要多種藥物聯合使用,并盡量避免發生并發癥;從這個道理上來講,高血壓病的治療是越早療效越好,“時間就是最好的藥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擬定的方案,將治療高血壓病的藥物概括為5類,即利尿劑、α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β受體阻滯劑,關于這些藥物的取舍,要根據病情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國際高血壓協會公布的最佳目標舒張壓為83毫米汞柱,目標收縮壓為138.5毫米汞柱,這能使心肌梗塞等主要心血管并發癥發生率降到最低,而血壓再下降也是安全的,但不要降得太多。降壓藥物盡可能口服,逐步降壓,以防血壓驟降而產生心、腦、腎的供血不足,導致生命危險。
另外,現在的降壓藥種類和品種很多,各種抗高血壓藥物的藥理作用不同,用藥一定要因人而異,切莫“一刀切”。患病期間必須堅持用藥,并了解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應用排鉀利尿劑如雙氫克尿塞時要注意低血鉀的出現,卡托普利有干咳、味覺異常、皮疹等副作用,當出現這些副作用時應及時報告醫生,調整用藥。作為醫護人員,應用降壓藥物過程中,宜向病人說明,從坐位起立或從平臥位起立時,動作應盡量緩慢,特別是夜間起床小便時更要注意,以免血壓突然降低引起暈厥而發生意外。
在這里要交代的是,高血壓病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其治療的目的除了降低升高的血壓外,還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有保護作用,減少高血壓病的并發癥。如果我們服藥后血壓降至正常,只是說明服用的降壓藥合理有效,但并不意味著高血壓病已被“治愈”。如此時停藥,血壓又會波動,若血壓波動大,反而加重心腦腎和血管的損傷。有些藥物若突然停用還可產生“反跳”現象,使血壓驟降而產生不良后果。高血壓患者經治療血壓下降后,可以將藥物減量,并需經常測量血壓,根據血壓水平來調整用藥。
不可忽視的“腎損害”
眾所周知,高血壓最易損害的器官是心臟、大腦與腎臟。相比之下心、腦等器官受害比較容易察覺,而腎臟損害則相當隱蔽,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展成為重癥,即“尿毒癥”,到那時已失去最佳治療時機,給人留下“亡羊補牢”、可惜太晚之憾。
有沒有較早發現的辦法呢?專家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定期化驗小便。研究表明,高血壓早期,腎臟僅有腎小動脈痙攣,查小便可能查不出什么來,以后隨著腎小動脈持續痙攣,出現不同程度的硬化與閉塞,使大量腎小球和腎小管因慢性缺血而發生萎縮,繼之形成纖維組織,腎功能隨之減退,則蛛絲馬跡逐漸顯露出來,如多尿、夜尿增多、尿液清淡等。檢測尿比重值降低,且固定在1.010左右,進而可檢測到尿蛋白、紅細胞與管型等改變。當高血壓病發展到晚期,殘存的腎單位發生代償性肥大、擴張,部分患者的腎動脈內膜纖維素樣變性,同時引起腎臟出血、栓塞及腎小管壞死,意味著病情發展到了盡頭——尿毒癥。
因此,高血壓病人定時驗尿,不僅可以較早地“偵察”出腎臟病變情況,還可以作為判斷治療效果的觀察指標,有助于醫生發現原有的腎臟疾患,作好高血壓病因的鑒別診斷。
這里順便補充的是,女性高血壓病懷孕后約有15%—30%發生妊娠尿毒癥,誘發產時大出血等,直接威脅孕產婦生命;同時,由于高血壓、缺氧,胎兒宮內窒息,死胎的可能性也很大,望引起高血壓病孕婦注意。
“咬”住降壓“四大基石”
俗話說:“生病去治療不如早期預防好。”因此,普及高血壓的防治知識,提高高血壓的治療水平和患者的主動防治意識是當務之急。社區預防應從開展血壓普查開始,及時發現高血壓病人。對35歲以上的人群爭取每年測量2次以上血壓,對發現的高血壓患者要定期進行隨訪和評估,給予藥物和非藥物的治療和指導,并大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么,怎么樣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呢?有關專家們參照國外經驗,結合我國特色,采用了中國式的健康“四大基石”。
基石一、合理膳食。怎么樣才叫合理呢?有句口訣叫“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
“一”指每日飲一袋牛奶,內含250毫克鈣,這樣可有效改善我國膳食鈣攝入量普遍低現象。
“二”指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當于主食6~8兩,可依據身體情況而增減。
“三”指每日進食3份高蛋白食品,每份指:瘦肉1兩,或大雞蛋1個,或豆腐2兩,或雞鴨2兩,或魚蝦2兩。
“四”指4句話:有粗有細即粗細糧搭配;不甜不咸;三四五頓即指在總量控制下,少量多餐,有利于防治糖尿病、高血脂癥;七八分飽。
“五”指每日攝取500克蔬菜及水果,對預防高血壓及腫瘤至關重要。
那么,“紅、黃、綠、白、黑”是什么意思呢?
“紅”即指每日可飲少量紅葡萄酒50~100毫升,這有助于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活血化瘀,預防動脈硬化。每日進食1~2個西紅柿可使男性前列腺癌減少45%。
“黃”即指黃色蔬菜,如胡蘿卜、紅薯、南瓜等,對兒童及成人均能提高免疫能力,減少感染及腫瘤發病機會。
“綠”即指綠茶及深綠色蔬菜。據科學研究表明,綠茶有明確的防感染、防腫瘤、降低血壓的作用。
“白”即指燕麥粉或燕麥片。科學研究表明,每日食燕麥50克,平均血膽固醇下降39毫克%,甘油三脂下降79毫克%,對糖尿病患者效果更顯著。
“黑”即指黑木耳。每日5—10克能顯著降低血粘度與血膽固醇,有助于預防血栓形成。
基石二、適量運動三五七。
“三”即指每次步行30分鐘3公里以上,每日1~2次。
“五”即指每周至少有5次的運動時間。
“七”指中等度運動,即運動到年齡加心率等于170。如50歲的人,心率120次/分即為中等度運動,當然也因個人體質而異。
基石三、戒煙限酒。以每日酒精量不超過15克為限。
基石四、心理平衡。這點最重要又最難做到。只要做到心理平衡,就是掌握了健康的鑰匙。古代《幽窗小記》里有這樣一幅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變幻,才能無意。現在,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愈來愈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血壓豈能不飆升?為此,關鍵是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一切“淡定”,視名利為浮云流水。有句名言說得好:“沒有焦慮,沒有煩惱,沒有緊張,就沒有高血壓。”此話是多么富有哲理并令人回味。
自我測血壓力求準確
時下,自我保健漸成時尚,自己在家里測量血壓的人越來越多,無疑是一件大好事。一方面可彌補到醫院檢查的遺漏,另一方面可隨時掌握血壓值的變化,便于及時調整防治措施。不過,病人自己不是醫生,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操作容易出錯,進而影響到所測數值的準確性。因此,專家提醒你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選擇好適合你的血壓計。就目前醫療器具市場上,主要有兩種:水銀柱血壓計與電子血壓汁。電子血壓計因不必借助聽診器便能自動顯示血壓數據,因而受到不少家庭特別是老年人的青睞,但缺點也不少,最大莫過于因各種干擾而導致準確性降低。可見,若具有一定的醫學知識者,還是用水銀柱血壓計為好。如果選擇電子血壓計,相比之下,上臂式的數據更準確些。二是調好情緒,待心靜了再測血壓,因為情緒會影響血壓的讀數。無論使用哪一種血壓計,都應休息15分鐘再測,并須連續測2—3次,取其平均值為準。三是選擇好時機。生物鐘節律表明,人的血壓每天都有相對固定的高峰與低谷時間,通常上午8~10點為第一高峰,下午6—8點為第二高峰,宜作為自測血壓的首選時間。四是注意細節,如測量血壓應固定同一側上臂,選同一種姿勢(坐姿),并在每天同一時間進行。
合理的日常生活安排
高血壓患者,首先要保證必要的靜臥休息,不能用任何運動性的休閑來取代必要的臥床休息。建議在白天活動中,至少應有20分鐘的躺臥休息或抬高雙腳的靜坐休息。
其次,精神緊張或思考問題會加快血管收縮,故應盡量減少踱來踱去思考問題的時間,最好養成躺坐在沙發或椅子上思考的習慣。
再次,睡覺時將腳抬高6—8公分,利于血管系統趨于正常狀態,并可使你睡得更香甜。
另外,清晨起床后,先喝1杯溫開水,以改善血液循環,再輕松活動一下,使身體逐漸從水平狀態轉向直立狀態。
最后一點是提倡坐著進餐,情緒安定,飯后不要立即活動,最好先躺下休息20分鐘左右。
血壓降到多少好?
血壓值處于正常范圍的人也需要降壓嗎?最近,來自國外醫界的信息對此作了肯定的回答。臨床研究顯示,即使血壓正常,微降低仍是益處多多,可以令心臟病等心血管疾患遠離你,特別年老者、吸煙者以及中風、糖尿病患者等,更要注意這一點。
道理很簡單,你的血壓值雖屬正常,但并不理想,維持在理想水平會使你生活得更健康。當然,降壓的措施不同于高血壓患者,不必動用藥物,主要采用減少食鹽攝入量、適度進食有降壓作用的食品,如芹菜、荸薺、海蟄頭、菠菜、綠豆等,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等。
維持血壓穩定是個長期的“戰爭”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如果采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現在,我國的高血壓患者將比現在發病人數要減少2/3;腦中風患者將比現在發病人數要減少3/4。
看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為此,為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我們必須加強防治措施的力度,不斷提高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和理想控制率,并人人樹立健康的意識,杜絕一切不良生活習慣,合理膳食,經常運動,保持心情愉快,常測血壓,從而使高血壓發生的后果如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及其它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得以控制。
讓我們都擁有一顆健康的心臟和健康的頭腦來生活、工作和學習!
同時,也遠離腎臟疾患的侵襲!
迎戰高血壓,保護好我們人體這個“公路網”!
鏈接
血壓高,“自然”降
高血壓病的中醫外治法,也稱“自然療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對輕、中度高血壓可較好地控制病情。
現在舉例如下:
一、藥枕療法
(1)取天麻、杜仲、黃芩、益母草、梔子、茯神、夜交藤、朱砂各150克,鉤藤、川牛膝各300克,石決明500克。將上藥共研成粗末,混合均勻,裝入紗布枕芯,外套棉布或絲綢枕套即可。適用于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癥見頭脹頭痛、眩暈耳鳴、面紅目赤、口干口苦、尿黃便結、急躁易怒等。
(2)取熟地350克,山藥、炙甘草、山茱萸各200克,茯苓、丹皮、澤瀉、枸杞、龜板各150克,石決明300克。將上藥共研成粗末,混合均勻,裝入紗布枕芯,外套棉布或絲綢枕套即可。適用于肝腎陰虛型高血壓,癥見頭暈耳鳴、目澀口干、心悸失眠、手足心熱、腰膝酸軟、盜汗便溏等。
溫馨提示:通常情況下每天應枕用8小時以上;藥枕使用半年后,最好更換藥芯。此外,藥枕僅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不要輕易停服降壓藥,待血壓平穩后,再經醫生指導減量或停藥。
二、敷臍療法
(1)取吳茱萸、川芎各等份共研細粉,每次取5—10克敷神闕穴(肚臍),外用麝香止痛膏固定,每3日換藥1次。
(2)取吳茱萸、川芎、白芷各30克,共研細末,裝入瓶內密封備用,每次取15克,用脫脂棉薄裹成小球緊壓于臍窩,外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 10天為1療程。
(3)取附子、川芎、三七各等份,研成細末,每次取5—10克敷神闕穴,3天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吳茱萸外治法
取吳茱萸2克,研成細末,用白醋適量調成糊狀。晚上睡覺前洗凈雙足,取吳茱萸醋糊適量,敷于兩足心處涌泉(在腳掌前1/3凹陷處。)上,敷藥面積如1分硬幣大小,膠布固定,第2天早晨起床后除去。每天1次,連用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3個療程可顯效。
四、食療
(1)用鮮胡蘿卜120克切碎,同粳米100克煮粥食用,不僅對高血壓病有防治作用,而且對糖尿病也有益。
(2)連根芹菜90克洗凈,切碎,同粳米100克煮粥食用。
(3)大蒜30克放入沸水中煮1分鐘后撈出,再取粳米100克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后,重新放入大蒜煮成藥粥食用。
(4)用鮮荷葉1張洗凈煎湯取汁,同粳米100克煮粥,經常食用。
(5)用葛根粉30克,粳米100克同煮為粥,作為早餐食用。
(6)生花生米加適量米醋,浸泡5—7天,每日食10—20粒。
五、降壓操
此操共分為五節,每天僅需5 分鐘,可隨時隨地進行鍛煉。
具體鍛煉方法如下:
第一節:雙手掌相對合起,快速搓動。每次搓動時可讓手指指尖從另一只手的手掌下端一直搓到中指第二關節處。每個來回計1 次,共搓動36次。
第二節:雙手五指盡量分開,指尖逐個相對,指、尖相合手掌分開,然后用力開始頂,共做36次。
第三節:左手攤平手掌,右手握拳,將左手中指對準右手拳頭上的后溪穴,中指與穴位保持5—10厘米的距離。然后換左手握拳,右手攤掌。關鍵在于交換速度要快,共做36次。
第四節: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右手合谷穴,用力按捏,然后換手,共做36次。
第五節:五指盡量分開伸直,然后慢慢將大拇指彎下,盡量伸向小指,操作過程中要注意,其余四指不能彎曲,共做36次。
五節操全部做完后,再甩甩雙手,活動一下全身如涌動脊柱、四肢等,即可達到一定的降壓明目效果。
文/王金山
編輯/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王金山,男,65歲,安徽省中醫院退休醫生。年輕時喜歡寫點文章,也發表了不少,但大都曇花一現。我的座右銘是:默默耕耘,不問收獲;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金秋文學》? 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