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第一!
這屆小學生要學做飯了!
以前的家長朋友圈里曬娃的琴棋書畫,現(xiàn)在八成要曬四菜一湯了?
這還真不是開玩笑。
教育部已經(jīng)正式印發(fā)了《義務(wù)教育課程方案》。
要求非常明確:比如,第一階段(1~2年級)小朋友只要會擇菜,擺碗筷,第二階段(3~4年級)切菜,做涼拌菜,第三學段(5~6年級),做2~3道家常菜,如西紅柿炒雞蛋、煎雞蛋、燉骨頭湯等,還要會設(shè)計一頓營養(yǎng)食譜。
而且按照新的教育方案,學生們要掌握的技能還遠不止做飯。
還包括整理房間、打掃衛(wèi)生,
養(yǎng)護綠植和養(yǎng)殖家禽……
甚至還有家電維修,包括對家用電器進行簡單的拆卸、清理、維修等,如空調(diào)濾網(wǎng)的清洗,飲水機的清洗、消毒,家用電器小故障的判斷與維修等。
咱們就是說,這畫風怎么妥妥的cctv7和藍翔技校結(jié)合體?
其實,在教育部要求小學生學做飯之前,有的娃就很會做飯了。
去年一個孩子,一人做了一桌子年夜飯。
油燜筍、糖醋黃魚、紅燒柴魚,清蒸玉禿魚、大蒜炒羊肉、紅燒八爪魚、鹽水辣螺、三鮮湯……桌上一共28個菜其中20道竟是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烹制的。
媽媽把他燒的菜發(fā)朋友圈后,引來贊聲一片。
人家的好廚藝,可不是擺拍出來的。
黃宇騰是象山縣石浦鎮(zhèn)新港小學六年級學生,13歲了,是個很體貼媽媽的乖兒子。
從小學三年級暑假就跟著媽媽每天學燒一道菜,一直堅持了幾個假期。
還有個孩子更厲害,來自江蘇無錫的女孩孫佳瑞從8歲開始學習做菜,10歲的她已學會五十多道家常菜。
因為佳瑞的爸爸是一家農(nóng)家菜館的廚師兼老板,父母一直將女兒帶在身邊,后廚便成了孩子每天放學后待得最久的地方。
佳瑞從小就幫父母收餐具,洗盤子,父母的辛苦,她全都看在眼里,懂事的她總想幫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為他們減輕負擔,要是自己會做菜了,爸媽就不會那么辛苦了。
8歲的佳瑞向父親習得了一手的好廚藝,甚至能嫻熟地顛起4斤的大鐵鍋,十分炫酷。
佳瑞不僅自己廚藝好,還當起了同學的老師,一本正經(jīng)地教大家做菜。簡直是一位“中華小當家”。
看了這些,一部分家長動心了,這不僅鍛煉了孩子,還滿足了自己啊。
還有一些人已經(jīng)有了不切實際的幻想。
他們想既啃老,又想啃小。畢竟現(xiàn)在的90后,很多自己都是外賣族。
在這里真的要叫醒你,以上這些都是別人家孩子。
就看小妹妹這一通旋風顛勺,技術(shù)比我老爹還溜呢。
大多數(shù)小學生是啥樣的?
其實這個咱們心里都有數(shù),
就想想自己的小學時光吧,每天在學校要上課,連āōēīūǖ都傻傻分不清,回家要做作業(yè),還要給老爸老媽做飯?不現(xiàn)實!
現(xiàn)在就來看看普通孩子的做飯水準。
“這啥呀這是?”
“炸雞翅呀”
“這......孩兒咱還是點外賣吧......”
“你看我煎的蛋是不是很成功?”
“是很成功哎,只不過..... 我吃它還是它吃我??!
孩兒啊,咱就是說,沒那個天賦就別勉強了。
真怕他們做個菜把學校炸了,安全起見,還是給老師報菜名吧。
另外一些家長就非常人間清醒了,因為他們早就PTSD了,以為孩子能在學校練就一身廚藝,想吃孩子做的飯,別做美夢了?
那得家長教!
如果要打卡,拍視頻,搞不好要家長親自上陣的。
忘了孩子幼兒園的時候,為了雕刻南瓜,被割破的手指頭了?
萬圣節(jié)的南瓜燈上,沾了多少老父親老母親的鮮血啊。
因為好些學校布置的任務(wù),孩子根本完不成啊。
前段時間,關(guān)于手工作業(yè),一條視頻火了起來。浙江武義的一所小學如火如荼的展開了耕讀文化節(jié),其中一個班被分到了一個“大課題”,用稻草做一條龍。
這可把班主任給愁壞了,全班同學加在一起也沒這個手藝??!正發(fā)愁呢,“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學生家長表示:老師放心,這都不是個事兒!
于是,孩子們的父母齊心合力把這條威武矯健的“神龍”愣是給扎了起來。
這還沒完,家長們專門請來了非遺傳承人給這條龍點上眼睛。
誰看了不震驚啊。
還有網(wǎng)友爆料,幼兒園老師讓小朋友回家“造”個鼎?是的,沒錯,就是歷史書上的“后母戊鼎”的那個“鼎”。
不少家長抓瞎了,長這么大也只在教科書里看過鼎,現(xiàn)在讓孩子造個鼎?怎么辦?
不過第二天,真有家長“托”著鼎送孩子上幼兒園了!據(jù)家長自述,這件“扛鼎之作”,先是以紙殼“建?!?,再以橡皮泥裝飾,才有了這件“高仿”國寶。
乍一看去,別說,還真像那么一回事兒。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估計家長都不知道自己還有這個手藝,趕緊問問故宮博物院,還缺不缺文物修復人員。
當然了,這也都是別人家家長。
普通家長,基本在第一關(guān)手抄報上就被難倒了。
從素材到模板,很多時候,一份手抄報要全家總動員。
沒有點才藝,都不敢當家長了。尤其是模板,不知道難哭了多少家長。
很多家長的模板都是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剛開始都是一些免費模板下載,雖然免費,但總覺得有些欠缺,直到出現(xiàn)了付費模板,家長才幡然醒悟,就連手抄報模板都成了剛需,有人趁機賺家長的錢。
有需求就有商機,這不,網(wǎng)絡(luò)上就會出現(xiàn)相應(yīng)小學生學做飯的業(yè)務(wù)。
小到廚具,大到廚師學校,廣告統(tǒng)統(tǒng)都來了。
其實,不論什么技能,只要打卡,傳視頻,寫小作文兒……
就會讓很多人頭疼,技能沒學會,紙上談兵的招式倒是學了不少。
不管老師還是家長,其實害怕的都是形式主義。
至于說學做飯,那當然是值得肯定的技能啊。
它實用、重要、也是平淡、甚至殘酷生活的一點樂趣。
孩子們不僅僅能得到生活技能,也能懂得如何去理解生活。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父母:“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面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
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教會孩子直面生活的能力。
我想起一部很催淚的電影《小花做的味噌湯》,一位癌癥晚期的母親在生命的最后時光,留給女兒小花最后的禮物,便是教會她做飯。
不論生活遇到什么,都要好好吃飯,好好做飯,也要好好生活。
父母的保護終有限,你不知道,孩子的未來會經(jīng)歷什么。
但是如果他\她遭遇失戀或失業(yè)之后,沒有一蹶不振,而是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哪怕為自己簡簡單單地做上一碗蛋炒飯,都會是他們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