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會想到,成人玩的紙牌游戲:斗地主,也是一個能讓7歲孩子喜歡的游戲。
回想起來,這應該是從我家孩子上幼兒園大班就開始的吧,家里的兩位長輩為了打發新年假期的時間,于是,把這個游戲教給了孩子。
我想著有2年多的磨煉,孩子做地主的經驗應該能到更高級別了,結果昨天一觀戰,竟然還是需要外公外婆刻意讓著他才行,尤其是外公,竟然還給地主私下運送王牌。
為了能了解孩子的實力,我也順勢加入戰局中,才打了2副,兒子的嘴角就開始撇啊撇的,隨后,我發現他的眼眶都紅了。委屈地對我說:“媽媽,我是地主,你怎么總是壓我的牌啊?”
我認真地收起牌,當著我父母的面就詢問他:“寶貝 ,斗地主的規則你應該很清楚了。作為農民,我的目標就是要和其他人團結起來相互幫助的斗贏你啊。”
孩子聽完,隨即看向外公說:“可是我和外公外婆打的時候,他們做農民的都是讓我先走的,我是地主必須要贏。”
我聽完他的話,說:“啊!原來這就是你喜歡和他們打牌的原因啊,那這么說,以后媽媽每次和你打牌,也必須讓你了?”
孩子若有所思地低下頭,靜默不語。
“總是想要得到第一,輸了就難過。”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會發現自己孩子有這樣的心理?
從我兒子的身上,看到他因為打牌、游戲,甚至語文默寫都要爭第一的時候,一方面我是挺開心他能有對勝利的渴望。但是另一方面,偶爾失敗了他就會哭,還會把自己的失敗推卸給別人,這種情緒化的狀態,是我希望幫助孩子改善的。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來看,合理的好勝心其實是特別正常和健康的。
一般孩子過了2歲以后,自我意識充分萌芽,但又缺乏對自己和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就會出現“我”是最棒的,“我”需要得到認可,“我”需要得到關注。
這是孩子發展的必經之路,先有“自我”,再實現“去自我”的道路。
本來有好勝心是好事,可是一旦過強,不但不是好事,還可能會使孩子深受其害,連性格和行為都會受到影響。查詢了很多資料,我把產生這樣心理的原因總結以下幾種:
原因1
把孩子捧得太高
通常家里有長輩的,特別是在隔代親的疼愛中,年長的家人們總是很重視孩子,甚至有些重視過度。
他們對于孩子的需求,基本上是全部都滿足。孩子哭鬧了就第一時間去哄,去回應。孩子稍有不開心,全家都會跟著不開心。
改善建議:讓孩子感覺好和過度吹捧是兩件事。
孩子贏了比賽,有的父母馬上就會說,“我家孩子是天才,我家孩子最聰明。”這些顯然是不合適的。
如果這時候爸爸媽媽能換成用肢體行為來作為獎勵,“哇,寶貝,今天你是第一個完成跳繩鍛煉的,那就讓媽媽親三下;第二個完成任務的,可以得到第一名親兩下的獎勵。”
這樣的互動其實就淡化了“比較”的意識,而且父母的肢體語言就是給予孩子愛的充電,好勝心過強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來自于自己重視的人的愛。
原因2
父母過渡看中結果
大家回想一下,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我們是不是有些時候,只看重結果?卻不在意過程。
當孩子做的事情出現了錯誤,我們看到的只是錯誤,于是開始對孩子各種指責,甚至還會打罵。
或許正是因為父母過度重視的結果,使孩子變得為了結果爭第一,最后為了得到父母想要的結果,而變得很偏激,不能接受失敗。
改善建議:輸的時候,平靜陪伴,允許孩子發泄
好勝的孩子只要遇到可能會輸的情況,就會出現非常劇烈的情緒波動,比如我家孩子馬上會變得很委屈,拒絕溝通講道理。而這時,很多父母就會進入第二個處理誤區,要么放棄原則滿足孩子,讓他不哭;要么開始教訓孩子,希望他可以平常心。
其實,這時最該做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什么叫“接納”呢?就是平靜陪伴孩子身邊,“我知道你沒得到第一很難過。”“我知道你想第一個完成默寫作業,但我們需要把字先寫好,我知道這很難。”
慢慢地,孩子的情緒會在我們的語言安撫中回歸平靜。
03
我和孩子的互動結果
分享完了原因和方法。再來看看我和孩子的互動結果吧。我從書櫥找出繪本故事——《不是每次都要贏》,這是我在他5歲的時候買的繪本。
當時陪他的讀的時候,可能對故事里的啟發感受不深,現在的他已經能獨立閱讀全篇故事。
于是,我決定拿出這本書,好好地再陪他回顧一次。
繪本中講述的是:一對渴望贏得打球比賽的姐弟倆在遭遇比賽失敗的時候,爺爺教導他們,如何面對失敗、取得勝利。
讀完故事,孩子也接受了韋德和溫蒂一樣的訊息,那就是“不是每次都要贏,重要的是如何去贏。
最后,摘錄幾句書中的經典語錄分享給大家,我們一起共勉:
1、不是每次都要贏,重要的是如何去贏。
2、要想有一個好的結果,就要先有一個好的開始。
3、先邁出一小步,然后邁出一大步;每次都有小的進步,達到目標就沒那么困難了。
4、每次都要盡你所能,做得更好;每次進步一點點,你會變得更加強大。
5、要想獲得勝利,就必須付出努力。
6、成功,是經歷千百次的失敗才換來的。
- 作者 -
澤涵,東方悠創的家庭教育指導師、一名7歲男孩的媽媽、師資培訓的專業講師。她希望把終生學習的榜樣帶給孩子,并能陪伴他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