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
4
5
引言
要明白并接受艾灸,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艾。
因為艾灸的神奇之處首先就在于施灸的材料——艾。所以筆者就先從艾說起吧。
說到艾,大家都應該是很熟悉的了。
我國自古就有端午門前插艾草的習俗,有些地區還是家家戶戶都以菖蒲、艾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的艾人。或將艾葉懸于堂中,或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兒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而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據說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因此古時也有人稱端午節是我國古代的衛生節。正如《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青氣”。
2.1
我國古代歷來就有端午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間記載。民諺也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
端午前后,天氣漸趨炎熱,蚊蟲蒼蠅滋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
而到了端午節,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認為艾是一種可以治百病的藥草,插在門上可以祛除各種毒害,從而使人身體健康。
從端午節的這種種傳說中可以看出人們都是拿艾葉來僻邪、驅魔、防病、治病的。因此一到端午節那天,人們都會在太陽還沒出來之前,紛紛上山去采摘一些艾蒿回家,插在門隙里以求無病無災。關于這一習俗的沿襲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據說唐僖宗年間,黃巢造反,殺富濟貧,一路攻城掠地,從山東一直打到河南,兵臨鄧洲城下時,在逃難的百姓中,有一婦女懷抱一個五六歲的大兒,手牽一個二三歲的小兒。黃巢問其原因,婦女回答說:“小兒是親生的,大兒是鄰友的,鄰人一家死于戰亂,只剩下這點骨血。黃巢殺來,寧可棄己子,也要保鄰兒。”黃巢聽了深為感動地說:“大嫂,不要怕,我黃巢專殺貪官污吏,豪強劣紳。你愛鄰人之子,我愛天下百姓,有愛則不會殺。”
婦人自語說:“有愛則不會殺”。黃巢見路旁長滿艾苗,靈機一動,伸手拔起倆棵,對婦人說:“有艾不殺,大嫂快回城傳話,令平民百姓門上插艾為記,義軍則不會傷害。”
婦人回城后,暗暗傳話,全城百姓家家門上插艾,次日,正是端午節,黃巢義軍攻下鄧洲,殺貪官,除豪強,開倉分糧,萬民歡呼!
從此,端午插艾就成了風俗,傳至今日。
現在的老年人都說插艾蒿是用來避邪的,能保一年里生活平安順利。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兩者皆可入藥。艾葉可制灸條,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藥。燃點艾條可灸治多種病癥。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
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由于人們缺乏科學常識,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所以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以保健康。
其實,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我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就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其藥效就更為直接。習慣上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一定的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
因為菖蒲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祛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一般人也有在房前屋后栽種艾草以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據專家考證,艾葉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我國現在的第一部方書,馬王堆出土的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有艾葉的療效與用法,以后在歷代本草中也均有記載。
在我國盛產優質艾葉的湖北蘄州,至今還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彥語。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種植,家家收藏艾葉。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見艾葉的藥用價值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