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有一些特別溺愛孩子,狠不得幫孩子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的家長,還有一類型的家長,就是崇尚“打壓式”的家長。這類型的家長一般都會教出雖然比較優秀但很自卑的孩子。那這種家長都應該怎么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才可以是孩子變得更加有自信呢?
1、告訴孩子“你能行”
孩子在第一次獨立完成一件事時,難免會缺乏自信,覺得自己做得不好。這時候家長的尊重和信任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他們遇到困難,父母應該做的不是上前幫助去他們解決困難,而且讓他們別害怕,告訴孩子“你能行”,鼓勵孩子去解決困難,沒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如果孩子毫不容易完成了,你說“就這還不夠好”“這整的是個什么呀”,孩子就會失去信心。而且聽過心理暗示效應嗎?如果你天天說自己的孩子是個蠢貨,那他真正變成蠢貨的幾率就會增加哦。所以你如果不是真想讓孩子變成這樣的話,平時說話一定就要注意哦。
2、尊重并相信孩子的選擇
既然決定讓孩子自己做主了,父母不要給予過多的關注,因為有時候即使我們不表現出來,孩子也會很敏銳地察覺到背后來自父母的那雙“關愛”的眼睛,這會給他們很大壓力。我們要學會尊重并相信孩子的選擇,該放手時要放手,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養成獨立自主的人格。
3、在孩子失敗的時候鼓勵他
人的一生會面臨這種各樣的選擇,我們不能保證做的每個選擇都正確,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因為沒有什么社會經驗,有的時候就容易被騙,這時候家長不要一味的責怪孩子,要安慰孩子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媽媽/爸爸我小時候還辦過更加離譜的事情呢。為什么這么做呢?分享一個真實的例子,我有一個朋友,他朋友說自己生病了住醫院了,需要借點錢,然后借完錢就說自己剛剛被盜號了。我朋友就因為這時被她爸媽說了好一頓,甚至現在還時不時拿出來說說。這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就是我朋友比較敏感多疑,不太愿意相信別人了。所以適當的責怪之后,還是要安慰孩子的,要不然孩子就容易太過長記性。
所以家長有時也要懂得鼓勵和支持孩子,打壓的方式雖然有好的一方面,能使孩子更加踏實和謙虛,但如果過度的,就會導致孩子的自卑和懦弱,家長要掌握合適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