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以來,引進西方寫實觀念的水墨人物畫,特別是意筆寫實人物畫一直面臨兩難:寫實又要寫意、形象又要筆墨。如何破解這一前人未曾遇到的難題,怎樣辯證地處理寫實與寫意的關系,解決形象與筆墨的矛盾,諸多畫家進行了持續的探索。在新時期的畫壇上,劉振夏是個天分很高、命運跌宕、成就突出、又善于把握命運的奇才。他三十年前的崛起,曾經名滿藝林,淡出畫界多年之后,忽然推出自傳體的文學作品《情畫未了》,記載了坎坷起伏的命運,披露了穿透歷史的真情,顯現了以繪畫為生命的志趣。三十年后在畫界的復出,再一次顯現了他在意筆寫實人物畫上艱難探索取得的出色成就,實現了積淀豐厚的筆墨文化與富于時代氣息的人物形象的交相輝映。他的追求,既反映了精神文化內涵的探求,由高度走向新的高度;也體現了藝術語言技巧的探索,從難度走向新的難度。劉振夏的藝術還會發展,但他取得的突出成就,他的艱難探索,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劉振夏筆下的今古人物具有明確的社會屬性、民族特質與個性特征,尤其是擁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的鮮活生命表征。力避彌漫于當今畫壇的概念化、表面化和裝飾化傾向,從中不難窺見劉振夏在其多年素描和速寫中所練就的堅實造型功力。不同的是,其水墨人物,與其白描式的速寫相比,更為充實而深入;與其明暗素描相比,刪繁就簡而更見精神面貌——面部與手足之刻畫,依據爛熟于胸的解剖學而緊扣骨點,切中肯緊,攝魂勾魄。而人物服飾則在凸顯體型結構的基礎上大刀闊斧,揮灑自如。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將其素描的精湛刻畫功力,巧妙地轉化為看似率意書寫的筆情墨趣,即使是塑造面部結構并傳遞人物性格神情的筆墨亦然,堪稱“百煉鋼化作繞指柔”。于是其兼備寫實造型功能的筆墨,同樣具備了筆墨本體自足的審美趣味。如果將其人物形體部分遮擋起來,識者完全可以充分感受到筆墨自身所散發的引人入勝的形式魅力。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就蜚聲于中國人物畫壇的劉振夏,在“消失”了近三十年之后,在人們的疑惑和期盼中,終于“復出”了。他奉獻給人們的是水墨人物畫的新高度,帶給人們的是驚喜和深思。前人曾有“十年磨一劍”之說,而劉振夏為了提升人物畫創作的藝術水平,竟然“磨”了三十年,這是何等的氣度和胸襟!劉振夏水墨人物畫的藝術品位和藝術高度,充分證明他是一位為振興華夏人物畫而生、真正“澄懷觀道”“傳神”“寫心”的藝術家!
劉振夏為造型與筆墨的完美結合,寂寞耕耘數十年,大家都深被他為藝術的執著而感動。當下還有幾個人能像他那樣為藝術“較真”的!﹖正因為稀缺,所以才珍貴。在水墨人物畫的行列里,他是站在前列的,屬于一流的,他在前進中留下的腳印是堅實的,是值得弘揚和借鑒的。
020/58/14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