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科醫院感染危險風險評估
一、 檢驗科危險因素
檢驗的標本具有傳染性: 患者的血液、 體液、 分泌物、 排泄物
等標本中含有不同種類的病原微生物, 均具有傳染性。
工作環境污染: 每天頻繁的接觸大量標本及患者, 特別是患有呼吸道
疾病, 肝炎、 結核病等傳染病, 患者通過咳嗽、 打噴嚏等會引 起環境
空氣污染。 標本處理不擋, 如外溢、 標本離心操作時形成的氣溶膠等
造成的空氣、 物表、 地面污染。
二、 消毒隔離、 無菌操作不嚴。
三、 工作人員 防護不到位。
四、 物體表面及檢驗儀器污染。
五、 醫療廢物處理不當:
醫療廢物未按分類收集, 如采血針、 吸管、 針頭等損傷性廢物
未用利器盒收集, 與感染性混裝, 患者用后的棉簽隨地亂扔現象, 直
接造成環境污染。 容易發生醫院感染的。 檢驗后廢棄的標本, 血、 尿
細菌標本, 培養基、 細菌鑒字條, 藥敏條; 自 動分析儀的廢物是重要
的傳染源, 若處理不當, 易引 起醫院交叉感染。
針對檢驗科醫院感染危險風險評估的防范措施
一、 健全組織, 加強管理: 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 會, 配備專職人員 ,
建立健全全院感染管理三級監控網絡, 完善管理制度, 檢驗科成立醫
院感染管理小組, 科主任負責, 抓好醫院感染管理落實工作。 每日 隨
查, 每周定期檢查, 感染辦抽查、 督導, 并定期考核落實工作。
二、 加強學習, 提高認識: 科室每月 組織全科人員 學習醫院感染管理
相關知識, 提高認識, 掌握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落實醫院感染管理法規、 制度、 職責及工作流程, 感染辦定期培訓,
現場示教衛生洗手, 個人防護用品的穿戴順序, 對新上崗人員 要進行
醫院感染知識崗前培訓, 考核合格方可上崗。 使每位工作人員 把醫院
感染管理控制工作落實于日 常工作中。
三、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及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靜脈采血必須達到
一人一針一管一巾一帶; 微量采樣必須達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片, 皮膚
消毒范圍為 5cm× 5cm, 消毒時, 以穿刺點為中心, 用碘伏由內向外旋
轉涂抹共 2 次, 1 個棉球只涂抹 1 次, 檢驗報告單填寫后經電子微波
消毒后發放, 避免交叉感染發生。
四、 正確使用安全防護用品, 加強自 身防護: 工作人員 在工作中必須
衣帽穿戴整齊, 操作時戴口 罩、 一次性手套, 必要時穿隔離衣。 嚴格
洗手和手消毒, 洗手按衛生洗手七步法, 手消毒用速干手消毒液搓擦
消毒, 需用皂液流動水洗凈。 水龍頭最好選用非手動開關。
五、 保持環境、 物品清潔: 每日 堅持常規消毒, 每周徹底清潔消毒 1
次。 室內空氣, 物體表面用紫外線燈管照射消毒每日 2 次, 每次 1 小
時, 操作臺面、 采血臺、 檢驗接收窗臺、 門把手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
試每日 2 次。 遇污染時隨時消毒, 如標本外溢, 器皿破裂時, 應立即
用含氯消毒液灑于污染物表面, 作用 30 分鐘后再擦拖, 然后將擦布
或拖把浸于上述消毒液之內 60 分鐘, 沖洗懸掛晾干備用。
六、 對各種污染的儀器消毒: 對直接或間接觸檢驗標本的器材均視為
具有傳染性, 應進行消毒處理。 顯微鏡、 離心機、 酶標儀、 血細胞計
數儀、 生化分析儀、 血氣分析儀、 冰箱、 培養箱等局部輕度污染, 可
用 2%堿性或中性戊二醛溶化擦拭, 污染嚴重時, 可用環氧乙烷消毒
七、 醫療廢物的管理: 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辦法》 和《醫療廢物
分類目 錄》 實施分類收集, 專人運送, 登記, 按規定的時間、 路線、
運送, 焚燒處理。 對廢棄的標本, 如: 尿、 胸水等液體標本按 1∶ 100,
即 1ml 標本加入 100ml 含氯消毒液, 攪拌后作用 2 小時入廁; 各種實
驗室細菌標本培養基等, 應高壓滅菌后, 裝入黃色袋內專人運送焚燒
處理, 記錄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