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可能一提起惠州,大概立馬會渾身都會豎起雞皮疙瘩,我們從一些記載在可以知道,至少在清朝以前這個地方,那是人煙稀少,時常還有猛虎野獸出門,為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惠州。而當時被貶的一些人則沒有辦法,只要皇上一道圣旨下來,不去也得去,這也使得當時很多人都被貶到這個地方,那其中大家最為熟悉的自然是蘇軾,自從”烏臺詩案“之后,他就一直被貶,先是湖北的黃州,也就是今天的黃岡,后來又是惠州,他來到這個地方之后,內心雖然很痛苦,但是他積極地治理當地,從而令這個地方更是煥然一新。
那說起蘇軾對于惠州最大的一個貢獻,自然是他所留下的那些感人的詩篇,其中這首《惠州一絕》,更是令這首詩現在已經成為了惠州的一張名片,人們只要一提起惠州,自然而然地會想到蘇軾,進而想到他這首詩,以及里面所描寫的荔枝。那作為東南沿海一帶比較常見的一種水果,可是到了大文豪的筆下,則是重新煥發出了生命,并且也讓人們見識了惠州最有獨特的水果。
《惠州一絕》
宋代: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這首詩寫得極為有趣,不僅有著對于當地風景細膩的描寫,同時也有著對于荔枝的喜愛,雖然這種水果在惠州隨處可見,可正是由于有了蘇軾的這首詩,使得荔枝的名氣更大,人們在讀了這首詩之后,那都希望可以吃上一兩顆荔枝,以此來慰藉自己。這也正是大文豪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即使是那么信手拈來所寫下的一首詩,可是卻讓人感動不已。
惠州地區廣東的東北部,這里四季如春,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各種各樣的水果長得比別處也更加香甜;蘇軾初次來到惠州之后,應當說他的內心是極為消極,也很是悲痛,畢竟這里遠離當時的中原,可以說是與世隔絕,但是大文豪就是大文豪,他與別人就是不一樣,雖然內心很排斥這個地方,但是來到這里之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這里的建設,不僅興修水利,大力發展教育,帶領當地的人們共同致富,也正是蘇軾在這里精心的經營,也慢慢地讓外界開始了解了這個地方。
第一二句寫得就很是唯美,也很是有意境,”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這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這里空氣清新,在這里生活最是令人舒暢,枇杷和黃梅每天都是新鮮的,根本吃都吃不完。短短的兩句,卻是體現出了蘇軾一種別具一格的個性,以及那份獨特的才情。
第三四句最是經典,更是把荔枝這種水果,描寫得極為傳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這么一個地方生活,如果每天能夠吃到三百顆的荔枝,那么即使是做一個嶺南人,那也是讓人感動幸福的一件事情。最后這兩句再次讓人感受到了蘇軾的一片真性情,而這兩句也是重點突出了荔枝這種水果。
那這首《惠州一絕》作為蘇軾留給惠州最好的禮物,可以說是這首詩讓古人對于惠州不再有偏見,慢慢地這個地方也開始興旺起來,以至于現在早已是成為了國際大都市,其實每次讀蘇軾這首詩內心都會激動不已,或許他當年真的只是在飯后吃過了幾顆荔枝,于是信手拈來寫了這么一首詩,可是那一份細膩的情感,以及對于惠州的喜愛卻是在這首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贊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