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朝皇帝列表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高祖李淵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首都。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在其鼎盛時的公元7世紀,一度建立了南至羅伏州、北括玄闕州、西及安息州、東臨哥勿州的遼闊疆域。在690年,67歲的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還都長安。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力達到極盛,安史之亂后日漸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滅亡。唐共歷經21位皇帝(若含武則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

唐朝重要歷史人物:

李世民: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武后四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哲),四子李旦。

代宗:不啞不聾,不做家翁 升平公主郭曖《打金枝》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

唐懿宗:驕奢淫逸 ,不思進取,寵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對內憂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覺其難,把宣宗在位期間重新點燃起來的一點希望之光徹底熄滅了。

唐昭宗.一個聰明而又有才能的年輕人,他充分了解阻礙恢復唐朝力量和權威的形勢,并發誓自己要復興王朝。但是唐朝已經積弱難返,回天無力。這種境況恰恰是昭宗的哥哥僖宗(公元873-888年在位)造成的。

唐憲宗 貶謫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

白居易(772年~846年?)

唐朝皇帝列表
順序時間朝代廟號謚號年號姓名備注
1618-626唐高祖 李淵毀譽參半
2626-649唐太宗貞觀李世民凌煙閣。
3649-683唐高宗永徽 等李治 
4684.1-684.2唐中宗 李顯(哲)韋后.安樂公主
5684-684唐睿宗 李旦 
6684-705武則天 周 太平公主
7705年-710唐中宗 李顯(哲) 
8710-712唐睿宗 李旦 
9712-756唐玄宗 李隆基安史之亂
10756-762唐肅宗 李玙唐衰落的開始.驚死
11762-779唐代宗 李豫李輔國,郭子儀
12779-805唐德宗 李適Kuò削藩的挫折
13805-805唐順宗 順宗最快太上皇
14805-820唐憲宗 李純元和中興被謀害
15820-824唐穆宗 李恒郭氏一系 ,畋游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
16824-826唐敬宗寶歷李湛宦官謀殺,終年18歲
17826-840唐文宗 李昂唐沒落轉型.抑郁病死
18840-846唐武宗 李炎信道毀佛.會昌中興。
19846-859唐宣宗 李忱延緩了唐帝國,小太宗
20859-873唐懿宗 李漼沉湎游樂
21873-888唐僖宗 李儼熱衷游樂.黃巢起義
22888-904唐昭宗 李曄如崇禎.悲劇性的皇帝
23904-907唐哀帝 李柷zhù昭宗哀帝為朱溫所殺

你認為唐朝在哪個皇帝最有作為?

隋朝末期,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爆發隋末農民起義。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占領長安,擁立隋煬帝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隋朝滅亡。降隋恭帝為希國公,閑居長安,次年五月被害。李淵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后,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后,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參見唐朝統一戰爭)。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被迫退位,是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 唐太宗 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公元627—公元649)。

貞觀之治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后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干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征的勸練。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后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武周代唐

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斗,結果太宗廢掉他們二人,最后立雖仁但無能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于滅了高句麗和百濟并打敗日本援軍。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唐高宗在太宗晚年,與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則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后,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后與蕭淑妃內斗,王皇后為了與蕭淑妃爭寵,主動準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后,先后使高宗廢了王皇后及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為皇后。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后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皇后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史稱“武周”(公元690年-公元705年),自稱圣神皇帝。武后也成為了中國王朝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由于謚號中的“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內統治時期,武后為了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后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后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后宮亦很多。武后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圣、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云、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后成了后來唐朝后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韋后當權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后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后,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公元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開元盛世

后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公元712年),睿宗讓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 唐玄宗 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后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漢武盛世)之后,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達到百萬的城市。

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后,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后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于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嚇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圣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唐朝衰落

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后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余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元和中興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于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后,經過了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后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

會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公元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后,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沖突。

文宗死后,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斗爭而繼位。由于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鑒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勵精圖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唐朝滅亡

宣宗之后,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時唐朝疆域。

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爆發唐末農民起義,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起義后,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起義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動亂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繼位。

殘唐滅亡

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云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并全部殺死于白馬驛,投尸于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唐昭宗被朱溫毒死。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于開封。唐朝滅亡,立國共290年。

一、李淵

謚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廟號:高祖

輩份:第一代

在位:618——626(8年)

生卒:566——635(70歲)

皇考:北周唐國公李虎子李昺子

生母:獨孤氏

年號:武德(618——626)

陵墓:獻陵(今陜西省三原縣城東25公里之土原上)

二、李世民

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廟號:太宗

輩份:第二代

在位:626——649(23年)

生卒:598——649(52歲)

皇考:高祖次子

生母:竇氏

年號:貞觀(627——649)

陵墓:昭陵(今陜西省禮泉縣東北)

三、李治

謚號: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廟號:高宗

輩份:第三代

在位:649——683(34年)

生卒:628——683(56歲)

皇考:太宗第九子

生母:長孫皇后

年號:永徽(650——655)顯慶(656——661)龍朔(661——663)麟德(664——665)乾封(666——668)總章(668——670)咸亨(670——674)上元(674——676)儀鳳(676——679)調露(679——680)永隆(680——681)開耀(681——682)永淳(682——683)弘道(683)

陵墓:乾陵(今陜西省乾縣西北梁山上,和武則天合葬)

四、李顯 (又名李哲)

謚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廟號:中宗

輩份:第四代

在位:683——684(1年)705——710(5年)

生卒:656——710(55歲)

皇考:高宗第七子

生母:武瞾

年號:嗣圣(684)神龍(705——707)景龍(707——710)

陵墓: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龍泉山上)

五、李旦

謚號: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

廟號:睿宗

輩份:第四代

在位:684——690(6年)710——712(2年)

生卒:662——716(55歲)

皇考:高宗第九子

生母:武曌

年號:文明(684)光宅(684)垂拱(685——688)永昌(689)載初(689——690)景云(710——712)太極(712)延和(712)

陵墓:橋陵(今陜西省蒲城縣北之豐山)

六、武曌

謚號:則天順圣皇后

廟號:無

輩份:第三代

在位:690——705(15年)

生卒:624——705(82歲)

皇考:武士彟

生母:楊氏

年號:天授(690——692)如意(692)長壽(692——694)延載(694)證圣(695)天冊萬歲(695)萬歲登封(695——696)萬歲通天(696——697)神功(697)圣歷(698——700)久視(700——701)大足(701)長安(701——704)神龍(705)

陵墓:與高宗合葬乾陵(今陜西省乾縣西北梁山上)

七、李重茂

謚號:少帝

廟號:無

輩份:第五代

在位:710(十天)

皇考:中宗子

年號:唐隆(710)唐元(710)

八、李隆基

謚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廟號:玄宗

輩份:第五代

在位:712——756(44年)

生卒:685——762(78歲)

皇考:睿宗第三子

生母:竇氏

年號:先天(712——713)開元(713——741)天寶(742——756)

陵墓:泰陵(今陜西省蒲城縣東北金粟山)

九、李亨

謚號: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廟號:肅宗

輩份:第六代

在位:756——762(6年)

生卒:711——762(52歲)

皇考:玄宗第三子

生母:楊氏

年號:至德(756——758)乾元(758——760)上元(760——762)寶應(762)

陵墓:建陵(今陜西省禮泉縣東北之武將山上)

十、李豫

謚號:睿文孝武皇帝

廟號:代宗

輩份:第七代

在位:762——779(17年)

生卒:726——779(54歲)

皇考:肅宗長子

生母:吳氏

年號:寶應(762——763)廣德(763——764)永泰(765——766)大歷(766——779)

陵墓:元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之檀山上)

十一、李適

謚號:神武圣文皇帝

廟號:德宗

輩份:第八代

在位:779——805(26年)

生卒:742——805(64歲)

皇考:代宗長子

生母:沈氏

年號:建中(780——783)興元(784)貞元(785——805)

陵墓:崇陵(今陜西省涇陽縣北嵯峨山)

十二、李誦

謚號: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廟號:順宗

輩份:第九代

在位:805(1年)

生卒:761——806(46歲)

皇考:德宗長子

生母:王氏

年號:永貞(805)

陵墓:豐陵(今陜西省富平縣東甕金山)

十三、李純

謚號: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廟號:憲宗

輩份:第十代

在位:805——820(15年)

生卒:778——820(43歲)

皇考:順宗長子

生母:王氏

年號:元和(806——820)

陵墓:景陵(今陜西省蒲城縣西北金幟山)

十四、李恒

謚號:睿圣文惠孝皇帝

廟號:穆宗

輩份:第十一代

在位:820——824(4年)

生卒:795——824(30歲)

皇考:憲宗第三子

生母:郭氏

年號:長慶(821——824)

陵墓:光陵(今陜西省蒲城縣北堯山)

十五、李湛

謚號:睿武昭愍孝皇帝

廟號:敬宗

輩份:第十二代

在位:824——826(2年)

生卒:809——826(18歲)

皇考:穆宗長子

生母:王氏

年號:寶歷(825——826)

陵墓:莊陵(今陜西省三原縣東北)

十六、李昂

謚號:元圣昭獻孝皇帝

廟號:文宗

輩份:第十二代

在位:826——840(14年)

生卒:809——840(32歲)

皇考:穆宗第二子

生母:蕭氏

年號:大和(827——835)開成(836——840)

陵墓:章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之天乳山)

十七、李炎

謚號:至道昭肅孝皇帝

廟號:武宗

輩份:第十二代

在位:840——846(6年)

生卒:814——846(33歲)

皇考:穆宗第五子

生母:韋氏

年號:會昌(841——846)

陵墓:端陵(今陜西省三原縣東)

十八、李怡

謚號:元圣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廟號:宣宗

輩份:第十一代

在位:846——859(13年)

生卒:810——859(50歲)

皇考:憲宗第十三子

生母:鄭氏

年號:大中(847——860)

陵墓:貞陵(今陜西省涇陽縣西北)

十九、李漼

謚號:昭圣恭惠孝皇帝

廟號:懿宗

輩份:第十二代

在位:859——873(14年)

生卒:833——873(41歲)

皇考:宣宗長子

生母:晁氏

年號:咸通(860——873)

陵墓:簡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

二十、李儇

謚號:惠圣恭定孝皇帝

廟號:僖宗

輩份:第十三代

在位:873——888(15年)

生卒:862——888(27歲)

皇考:懿宗第五子

生母:王氏

年號:乾符(874——879)廣明(880——881)中和(881——885)光啟(885——888)文德(888)

陵墓:靖陵(今陜西省乾縣東北)

二十一、李曄

謚號:圣穆景文孝皇帝

廟號:昭宗

輩份:第十三代

在位:888——904(16年)

生卒:867——904(38歲)

皇考:懿宗第七子

生母:王氏

年號:龍紀(889)大順(890——891)景福(892——893)乾寧(894——898)光化(898——901)天復(901——904)天祐(904)

陵墓:和陵(今河南省偃師縣太平山)

二十二、李柷

謚號:昭宣光烈孝皇帝

廟號:后唐時議廟號為景宗

輩份:第十四代

在位:904——907(3年)

生卒:892——908(17歲)

皇考:昭宗第九子

生母:何氏

年號:天祐(904——907)

陵墓:溫陵(今山東省定陶縣)

名人論唐:

向達 :“李唐一代之歷史,上汲漢、魏、六朝之余波,下啟兩宋文明之新運。而其取精用宏,于繼襲舊文物而外,并時采擷外來之菁英。兩宋學術思想之所以能別煥新彩,不能不溯其源于此也。”

明憲宗:“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純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為行遠登高之助也。”

韋伯:“作為中國版圖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

王夫之:“開元之盛,漢宋莫及。”“前有漢,后有宋,皆所不逮。”“唐初直諒多聞之士,皆自僭偽中,拔濯而出。”“讀史者鑒之,可以知治,可以知德.可以治學矣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宋元朝歷代皇帝簡介
唐朝一共有多少個皇帝?都葬在哪里?
清代皇帝年表
南北朝世系表
漢朝歷代皇帝表
南宋皇帝譜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雅县| 泰州市| 团风县| 济宁市| 岳阳县| 宁夏| 北京市| 伊通| 九江县| 新闻| 七台河市| 福建省| 即墨市| 绍兴县| 伊春市| 乌海市| 阿巴嘎旗| 武邑县| 芷江| 来凤县| 南平市| 乌海市| 思南县| 万年县| 德清县| 白沙| 贺州市| 乐陵市| 渭源县| 郁南县| 溧阳市| 芷江| 石门县| 多伦县| 云南省| 商城县| 乌审旗| 桐柏县| 文化| 修武县|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