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狀元丁士美 文/陳靜 運河水波三千里,醉美淮陰四月天。4月17日,風和日麗,紀念狀元丁士美誕辰五百周年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我區名人大酒店如期舉行,江蘇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慶元,淮安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仲波及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文化專業委員會主席團成員、丁士美狀元文化研究會代表、市縣文史研究會代表等參加活動。市區領導王紅紅、董國喜到會致辭;王慶元、許長波、丁祖宏、郭培貴、劉海峰和仲波分別作交流發言。
1300年的狀元歷史,淮安只出過兩位狀元,一是淮安區的沈坤,二是淮陰區的丁士美。丁士美何許人也?可能只有對歷史感興趣有研究的人知道,多數人并不了解。
丁士美,字邦彥,號后溪,明嘉靖三十八年(1562年)考中己未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已經38歲,按照現在來說,亦屬大器晚成。歷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諭德、侍讀學士、掌翰林院事兼教習庶吉士、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其歷仕三朝,輔導二帝。因父喪回家守孝,因憂郁勞頓,病卒于家。追贈禮部尚書,謚文恪,賜祭葬。
丁氏遷淮第一代始祖名鍾,祖籍南昌府(現江西)南昌縣,當時是“生員”,寄居在淮陰?!昂蠓钪纪忄l寄居者編入里簿,始籍金城鄉四圖六甲”。鍾生子進,進有鸞、鳳,而鸞生二子:杰、偉;鳳生子儒和倫,丁士美即丁儒長子。丁氏首先在五里澗橋落戶,但旺于五里南部的丁集。后移居清河縣城,即現在的馬頭鎮。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矢志不渝、發奮苦讀的丁士美一朝及第,就中了頭名狀元,對于丁家乃至里人無異于“無風三尺浪,平地一聲雷”。
丁士美的父親丁儒,曾要求作為長子的他,從小就要爭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丁士美也有這樣的鴻鵠之志。在丁士美讀書的年代,明朝規定凡廩生都可以領到官府月供六斗米。那些年齡較大和家境貧寒的廩生,經常偷偷把丁士美的米給分了,可他并不計較。丁士美28歲那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八年,他在應天府鄉試中考得舉人第19名。其家人歡天喜地,“遂犒牛羊”招待鄉親。但后來接連參加兩次會考(也稱京考,每三年一次)皆落榜,不過丁士美沒有放棄依然苦讀。在參加第三次會考時還發生了一段故事。
嘉靖三十八年,丁士美赴京趕考。途經山東,一位劉舉人見丁士美已38歲年齡衣著普通且言語少,很看不起他,當著許多考生的面說:“瞧你那樣自不量力,你要是能中進士,我劉某人就從你胯下鉆過去?!倍∈棵乐绖⑴e人家境相當優越且狂妄,沒有辯解,只是一笑了之。趕考路上劉舉人經常肆無忌憚地嘲弄他,丁士美這個人涵養很好,也不生氣,只是以笑回之。后來丁士美考取狀元后,那個劉舉人想起自己狂妄的舉動,既羞愧又害怕。羞的是當時的狂傲,怕的是丁狀元伺機報復。于是他請同窗好友作陪,找丁狀元當面賠禮道歉。丁狀元很客氣地接待了他,并備了酒菜招待,告訴劉舉人自己非但沒有記恨他相反很感謝他一路陪伴、激勵自己,讓自己發奮。為此劉舉人十分敬佩丁狀元的為人。那一年劉舉人也考中了進士,巧的是,不久劉舉人被派到丁狀元的老家淮陰舊縣任知縣。上任后,他立即讓人在衙門口即當時碼頭鎮修了一座“狀元樓”,意思是狀元住在上面,我出入衙門都要從狀元身下經過,這也算是履行了當初的諾言,同時也告誡自己及后人:人不可貌相,山外有山,做人一定要謙虛。
丁士美為人縝密,端重,以道義自持。在貢學讀書時,有一次補發糧食,別人欺他年少,將他的那一份給分了,丁士美怡然且不形于色。本科殿試畢,考官呈卷時,第一名已有擬定。但世宗閱過不滿意,及至丁士美卷,見其策對首起便言:“帝王之致治,是必君臣交儆,而后可以底德業之成;必人臣自靖,而后可以盡代理之責?!辈⑻岢觥叭ト?,汰三盈,審三計,”“三浮”是指:官浮于冗員,祿浮于冗食,用浮于冗費。“三盈”是指:賞盈于太濫,俗盈于太侈,利盈于太趨?!叭嫛笔侵福河胁唤K歲之計,下也;有數歲之計,中也;有萬世之計,上也。世宗極為贊賞,親自用朱筆圈“君臣交儆,人臣自靖”八字,填于首,遂擢丁士美第一甲第一名。時年38歲。
丁士美對革除弊端、澄清吏治見識深遠,于后來的張居正改革具有啟發意義。其生性耿直,為官清正,不附權貴,深受當時清議之推重。丁士美考取狀元后,授翰林修撰,預修《永樂大典》。當時世宗專用嚴嵩,海內耗竭。丁士美的策論切中時弊,受到士大夫們的一致推崇,但官階十年都不得升遷。先是,浙江人趙祖鵬同為翰林官,有一女為權臣陸炳的繼室,倚仗陸炳的勢力,富貴一時,趙祖鵬還有一個小女兒,才貌雙全,當時丁士美已喪偶,趙祖鵬便欲將女兒嫁給他,丁士美拒絕了這門婚事。而會元蔡茂春仰慕趙家的權勢,竟入贅為婿,一時清議沸然,大家都鄙薄蔡茂春,而推崇丁士美。不久,陸炳去世,趙祖鵬亦被貶謫,家境立刻衰落,蔡茂春亦在官場屢遭不順。隆慶六年(1572)丁士美掌翰林院事。萬歷初,任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曾五次出任考試官,均能公正選拔,不受請托,不徇私情。在其任上,“高誼維風,清操振世”,他謝絕一切饋贈,就是親友也絕不留情面。每次進見,他都能正言勸諫,反復開導,帝多容納。丁士美與人相處退然若無能,然所談若不合其意,則怫然見辭色。
明萬歷乙亥年(1575)6月,丁士美父親丁儒去世,按當時封建道德和規矩,丁狀元回家守孝三年。在第三年萬歷丁丑年(1577)8月初一中午,57歲的丁士美因病“卒于家中”。朝庭聞訊,贈“禮部尚書”謚文恪,賜祭葬,“諭葬雙松公墓西”(雙松是丁士美父親丁儒的字),也就是將丁士美安葬于現淮安區城東其父墓地西側。其時清河縣隸屬于淮安府,丁氏已由碼頭舉家遷徙府城多年。
作為一個文臣,丁士美狀元從政18載,經歷三朝。遺憾的是留下詩文并不多。他曾參與或主持纂修國史、實錄及重錄《永樂大典》?,F存世的《永樂大典》,都是由丁士美等人重錄的版本。個人專著有《經筵四書直解》一部;《御選明詩》等詩集中,收有他的詩六首;《中國歷代狀元詩·明朝卷》收錄其詩一首《春光游寶光寺》;另有《高家堰記》等十幾篇文章留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500年前,丁士美出生于淮陰,歷經寒窗苦讀,38歲成為淮陰歷史上第一個狀元。他品行端正,為官清廉,多次主持科舉考試,參與重錄《永樂大典》,輔佐隆慶皇帝,教導萬歷皇帝,協助張居正推行“萬歷大改革”,堪稱古代知識分子的典范,也是當今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效仿學習的典范。
2021年4月19日于淮陰